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先进制造
2018-09-10杨红军
杨红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志如磐石、锲而不舍的技艺追求,也是一种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更要着力培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必须回答好的一道“考题”。
“中国制造”的升级之困
工匠精神是制造之魂,能够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然而,目前工匠精神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产量大而品牌少。我国约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已是响当当的制造业大国。但是在全球市场上,谈起“品质”“档次”,我国却鲜有质量过硬、名声响亮的品牌,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是从“短缺”经济起步,在很长时期主要是靠“需求侧驱动”,所以制造业也是以规模扩张、产量增长为主;另一方面是因为“差不多先生”太多,缺乏工匠精神所致。
重逐利而缺眼界。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金色名片和长生之道。一种产品,小而精胜过大而粗;一个企业,小而强胜过大而虚。我国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战略思考和长远打算,一心想着“铺摊子”,一味追求“短平快”,不重视质量提升,不专注技术创新。有的企业甚至“见利忘义”,粗制滥造、仿制假冒。企业工匠精神的缺乏,使制造业工艺水平和产品精细化程度不高,难以打造追求极致、质量取胜的百年老店。
“劳力”多而“工匠”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有宏大规模、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从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来看,目前仍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者大多是只有基本技能的初级人力资源,并且“技工荒”越来越突出。《重庆市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数据显示,在全市紧缺数量排名前20位的岗位中,有13个是技能类(技工)岗位,到2020年,重庆各类技工需求总量将达180多万人,但目前全部中职、高职学生总数只有65万人。技工紧缺,反映的是“不愿干”的现实,折射的正是工匠精神的缺失。
工匠精神的缺失归因
制造业之所以缺乏工匠精神,在于社会环境、培养方式、收入激励等深层次原因。
工匠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从古至今,中国并不缺乏秉承工匠精神的生动代表。土木工匠祖师爷鲁班、发明造纸术的蔡伦、造出地动仪的张衡……无数能工巧匠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工匠文明,推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航天人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才有了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十一”载人飞船的成功探索,才有了天宫、蛟龙、天眼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但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特别是社会结构深入变革调整,旧的生产秩序被打破,新的生产秩序尚未完全健全,表现在思想意识和社会风气上就是浮躁、功利,一些人总想着升官发财走捷径、学业学艺求速成,一些年轻人不缺想法缺办法、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不愿做一生只专注一件事的“愚公”。
工匠的培养滞后性突出。工匠精神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沉淀,“中华老字号”之所以能传承千百年,就源自精湛技艺和专注精神的高度融合。培养当代优秀工匠,要靠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强力支撑。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也存在种种偏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份报告显示,65%的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77%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66%的家长表示即使孩子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也不愿意被调剂到高等职业学校就读。
工匠的职业尊崇感不强。由于受“重道(理论)轻器(技艺)”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影响,加之技工收入的“性价比”不高,不少人认为技工低人一等。但在发达国家,技师和工程师、公务员、白领等职业一样,都会受到社会尊崇,其收入也不低。比如德国,技工的平均年薪为3.5万欧元,白领的平均年薪为3万欧元,不少行业技工工资也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甚至高过大学教授。社会认识偏差、收入偏低,造成广大技工缺乏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一心想着“把蓝领换白领”,其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重拾工匠精神的思考
新时代呼唤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既要靠制度机制的保育,也需要匠心文化的滋养。
培育“崇尚专注、追求极致”的匠心文化。“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大多数能工巧匠都来自基层。培育工匠精神,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淡定,更要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要在全社会重构匠心文化,营造氛围、完善机制、创造条件,让工匠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职业上有保障、经济上有实惠。
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教模式。发展先进制造、建设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借鉴德国等制造强国经验,坚持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实训基地、研发平台建设和众创空间的开放共享,推行从“双元制”到“三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让学生既有职业院校学习的经历,又有企业实习操作的实践,还有高校进修提高的机会,更有创新创业的舞台。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用起来。”
完善“尊崇人才、质量至上”的激励机制。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文件精神,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对工人技师实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引导和支持非公企业技工参与国家职业技能评定,让技工有更多职业尊严,让各类人才的创造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突破年龄、学历、资历和身份限制,让技工获得更大升职加薪的空间;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设置奖励基金等方式给予表彰奖励,同时严格监管市場竞争行为,严厉惩处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坚决遏止“劣币驱逐良币”。
只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都不忘初心、精进技艺,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都图强求精、追求卓越,一个国家和地方就能够成为工匠精神厚植光大的沃土,就必定引领和支撑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做大做强。
(作者系巴南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