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坪村来了个“博士书记”

2018-09-10唐浚中

当代党员 2018年15期
关键词:村民发展

唐浚中

“今天研究了脱贫攻坚相关工作,要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紧扣农旅融合,夯实农业基础……”

2018年7月5日晚,巫溪县红池坝镇九坪村便民服务中心的一间办公室,董鹏一头扎进堆成小山的工作笔记里,正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制订方案。

自从来到九坪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这位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蔬菜科科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片土地。

从农学博士到第一书记,董鹏利用专业知识,摸清村情、制订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引进产业、夯实脱贫保障,选准了脱贫路子,让村民们看到了“摘帽”的希望。

正在忙碌之际,董鹏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二姨81岁生日要到了,我们去和她谈谈心,祝贺一下。”

董鹏看了眼时间,正好23点,于是挂断电话,打着手电出了门。

重调查

电话里提到的“二姨”,名叫段绍玉,是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直很支持董鹏的工作,让初来乍到的他干起事来信心倍增。

2017年9月6日,从巫溪县城驱车3个多小时后,这个城里来的农学博士第一次来到位于红池坝镇的东北角,这个被称为“角角上那里”的九坪村。

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进村前,董鹏就反复告诫自己,对村民要客气礼貌,虚心听取意见,摸清楚村子情况。

正是这个告诫,让董鹏养成了主动与村民握手的习惯。

随着与村民频繁的握手,董鹏发觉,自己常被村民手上粗大的骨节硌得生疼。

“我后来才知道,这是患风湿病的表现之一。”董鹏说,由于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潮湿,又缺乏预防措施,导致全村风湿病发病率较高,不少人因此失去了重体力劳动能力。

此外,由于全村相对封闭,产业发展也几乎为零。

“地里只有玉米、土豆、红苕‘三大坨,村民们一部分拿来吃,一部分拿来喂猪。等年底猪养肥了,村民便杀了熏成腊肉。” 董鹏说,村民的生活就这样循环往复,没有积累下任何财富,全村69户建卡贫困户,都缺乏自主脱贫能力……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董鹏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他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整个笔记本。

谋出路

2017年11月的一天,因电力中断,村民们早早入睡,但董鹏的办公室却被灯光照得通亮。

办公室里,董鹏正与驻村领导刘燕、村主任陈林头戴矿灯,弓着背,围坐在半米见方的茶几前,就村里的发展方案进行着一场夜谈。

彼时,18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九坪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红池坝景区西大门将设在九坪村旁,配套修建的一条连接田坝镇至红池坝景区的旅游路也将从九坪村穿过。

“这条旅游路的修建,将彻底打破九坪村处在断头路末端的尴尬。”

“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旅游路进行产业布局。”

“这里温差大,海拔核心区处在1100米左右,适宜中高山地区错季作物的布局与生产。”

夜谈会上,董鹏结合专业知识,对村里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环境进行了精准“画像”,与干部们不断讨论着发展方案。

随着这样的夜谈会越加频繁,董鹏和干部们逐渐摸清了发展思路。

此外,董鹏还通过“借脑”的方式,不断寻求着市级专家和经销商们的帮助,让村发展方案得以持续完善。

一系列“会诊”后,九坪村发展方案出炉:以过境的旅游路为轴,配套发展有机脆李、蔬菜、生态猪等产业,同时搭配花卉苗木,形成“山地多彩农业产业带”;立足康养度假区功能定位,培育精品民宿,深挖文化资源,形成“农旅+文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引产业

2017年11月底的一天,九坪村便民服務中心,一场院坝会正在召开。

董鹏捧着刚出炉的发展方案,向村民们介绍起来。

“啥,不种玉米、红苕、土豆,你让我们怎么活?”听完董鹏的介绍,不少村民直摇头。

由于当地世代延续着种口粮、养猪的传统,村民们担心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后,一旦遇到不好的年景,将难以为生。

对此,董鹏早有准备。

“大家不要担心,我早就给大家找好了买家。” 董鹏请出了一个人。

原来,就在几周前,董鹏利用自身资源,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业畜牧局总农艺师李学强取得了联系。

在李学强的牵线搭桥下,四川新一佳农业公司经过一系列考察,决定在九坪村建立1000亩李子基地。

董鹏请出的这个人,正是该公司项目经理曾晶。

“我将在这里与大家同吃同住,全权负责李子树种植技术推广。大家只管除草和追肥,不用参与重体力劳动,也不用承担风险。” 曾晶说。

很快,李子产业发展方案得以通过。

按照规划,等李子树挂果之后,村集体、公司、村民三方将按比例进行收益分红,成为当地中远期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而在近期的产业布局上,董鹏也为九坪村量身定制了发展方案。

结合村民们世代养猪的习惯,董鹏在县商务局的帮助下,成功引进了粮草猪产业。

随着一块块粮草猪种植户的牌匾挂上猪圈,村民们按照规范饲养的生猪每年将获得高于市场价20%的出栏价。

如今,在董鹏的张罗下,村里的产业再次迎来了提档升级——修建沼气池项目。

“沼气池的修建,不仅能解决全村人畜粪便问题,而且还将成为李子树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董鹏满怀信心地说,这将使全村形成循环农业体系,让村民生产生活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

促长效

2018年7月3日早上,贫困户段中菊抄起扫把,打扫起卫生来。

“听说今天有发展民宿的企业来考察,我们要给人家留个好印象。”提起民宿发展,段中菊很激动。

原来,在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下,九坪村与华侨城集团牵上了“红线”。

按照规划,华侨城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选取当地22户人家打造精品民宿项目。

段中菊家正是其中之一。

这天,华侨城考察团来到现场,与当地干部展开了细致的讨论。

在董鹏看来,这正是九坪村未来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结合早已布局下的李子产业,通过开展田园观光、采摘等“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将进一步带动游客消费,让农民增收。

而为了留住游客,董鹏想出的举措还有很多。

2017年10月27日,九坪村的村民们迎来了一个大日子。

这天,九坪村五句子山歌比赛拉开帷幕,老人们纷纷从箱底里拿出行头,报名参赛。

随着比赛的展开,阔别40余年的山歌再次响彻在九坪村的田间地头。

一时间,九坪村山歌比赛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村。

“通过举办文艺比赛,既提高了村民脱贫攻坚的精气神,也进一步挖掘了九坪村的文化潜力。” 董鹏说,这也为日后的“文旅”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时间回到2018年7月5日晚,这时,董鹏已来到“二姨”家,与几个贫困户围坐在一起。

月光下,“二姨”正拉着董鹏的手,说起脱贫攻坚前后的变化,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村民们相信,这场正在发生的改变,将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光明。

【札记】

扶贫,就是要敢于和“难”字较劲。

在九坪村采访时,董鹏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难”,通过连日的采访调查,我有了比较完整的体会。

進村道路狭窄崎岖,大卡车无法到达,小货车运输成本极高,这是九坪村的第一难。

坐落于山脊,没有宽阔的平地,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这是九坪村的第二难。

全村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缺乏劳动力,这是九坪村的第三难。

村民思想封闭,改革举措落地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是第四难。

…………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董鹏和当地干部没有显露出丝毫畏惧,而是不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给村民传递着希望。

问及原因,董鹏说,这一切的初衷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学以致用的理想,他想真正走上田坎,将知识亲自教给村民,为他们选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的确,同理想相比,这些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面对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党员干部就是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猜你喜欢

村民发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