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2018-09-10陈怀瑜
陈怀瑜
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中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工匠精神的光芒成就了无数工匠大师。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从儿时就开始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难以成为一名巨匠。像过去,一個学徒工,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要学上10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意大利的一些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流水线很难达到工匠手艺的精致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每一个人在自身的岗位上,也能让心更细致些,动作更稳妥些,精神更丰厚些,思想更深沉些——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致、悠远事业,也就是人人心中都能沉淀着传承千古的工匠精神,每个人就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与未来。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看似悄无声息的环境,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说:“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是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这些故宫工匠那种宁静致远、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时,便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如果大家都多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选自《每日新报》2016年4月24日,有删改)
赏析
本文题目“‘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十分鲜明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作者从故宫文物修复师走红谈起,挖掘其背后成功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即“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突出了主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作者巧妙运用典型事例,如中国古代巨匠鲁班、李春、李冰,当代瑞士的钟表工业、意大利的一些制鞋业工人以及故宫钟表修复师的事例,涵盖古今中外,充分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还针对当下“人心浮躁”的实际,联系众多工匠的表现,提炼出“人人心中沉淀着传承千古的工匠精神,每个人就能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与未来”的观点,富于针对性和鼓动性,读来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