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园林的现代转译
——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景观设计构思与策略

2018-09-10孙虎孙晓峰

广东园林 2018年4期
关键词:行宫礼制营造

孙虎 孙晓峰

(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5)

引言

“弹性景观”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办的2018年IFLA竞赛的设计主题,参赛者可以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快速修复和探讨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来演绎。文化传统类的项目旨在从快速城市化带来风险的角度出发,强调保护和加强文化传统,使其成为该地域的社会结构和特征中富有弹性的一部分。

解读题目后,将文化传统类的弹性景观理解为可以应对文化传统受到快速城市化冲击而日渐消失问题的景观。目前,“特色危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当设计没有深入结合项目当地的特色和文化传统,随之而来的不只是“千城一面”的出现,还有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脱离、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消失。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的景观设计理念正好符合了“弹性景观”的主旨,并获得了2018年第55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竞赛中文化传统类卓越奖。本文对该景观设计构思与策略进行梳理,期望提供一种以文化弹性景观作为媒介缓和社会与文化之间矛盾的思路,找回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记忆。

1 项目背景

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图1)是一个占地面积约1.2万m2的居住区项目,位于高碑店市的核心地带。高碑店市位于京津冀未来超级城市群的核心板块,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紫泉行宫、开善寺、大屯东周遗址、马垡战国遗址,等等。

与中国其他发达的地区一样,高碑店市面临着如何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挑战。项目位置紧邻紫泉河,于紫泉行宫旧址附近。清乾隆皇帝被紫泉河的美景打动,将南巡的行宫建在这里,即紫泉行宫[1]。之后,紫泉行宫被用于建设学校,古建筑荡然无存,人们对紫泉行宫及其文化背景的记忆也渐渐消失。

紫泉行宫(图2)是项目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当地的文化背景和资源,且应以此为依托,尽可能恢复为接近紫泉行宫的空间格局和历史氛围。通过分析,设计提出了以弹性应对变化,以景观回应周边环境,延续历史文脉,将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打造为传统文化空间载体的构思与策略。这也正好符合2018年IFLA竞赛的题目要求。

2 设计构思

2.1 分析

紫泉行宫为清朝皇帝南巡驻跸之所,建于清朝乾隆初年(1736年)。紫泉河水环绕四周,碧流如练;内有镜湖,形似元宝,自西向东而南,正殿建于西南;内有宫殿、屏山、石径、竹埭和敞轩,镜湖(后称大兴湖)、拱桥、舫室、箭厅等“紫泉十景”,格局严谨,建筑精巧[1]。紫泉行宫的原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故关于紫泉行宫的记载非常有限。但这些有限的图文记载表明,紫泉行宫具有典型的行宫园林特色,即“前宫后苑”的空间结构以及“紫泉十景” 。

2.1.1 空间结构—“前宫后苑”

“前宫后苑”是行宫园林里面典型的空间序列[2]。“宫”,即建筑,代表的是礼制空间;“苑”,即园林,代表的是自然空间。“前宫后苑”是紧密融合的一个整体,是礼制空间和自然空间交融的场所,但其次序的内涵是一种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2]。在“前宫后苑”这个设计理念里,园林仅是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的点缀,为政治服务,以建筑为主,园林为辅 。

除“前宫后苑”外,行宫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并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这些规则放置建筑[3]。与一般建筑相比,帝皇行宫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其中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是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4]。在营造上,行宫园林为封建皇权服务,故在建造时都不计成本,大规模营山造林,高度重视建筑与山水的融合[3]。

图1 项目区位图

图2 紫泉行宫全景图

因此,在皇权制度的背景下,行宫园林成为礼制空间与自然空间交融的物质载体。这两个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并存关系,还是礼制文化与自然空间产生“化学反应”的场所,两者交错相融。

2.1.2 景观内容—“紫泉十景”

乾隆皇帝十四次驻跸紫泉行宫,仅咏叹行宫内十景的诗,达一百一十三首[1],而清代高晋在其绘制的《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也有对紫泉行宫的描绘。从紫泉行宫的入口出发,紫泉十景依次为:屏山、竹埭、敞轩、镜湖、舫室、棕亭、虹桥、鱼罾、箭厅、石径[1]。

这十景是紫泉行宫的景观节点,是紫泉行宫典型的景观内容。紫泉十景作为紫泉行宫功能、路线以及视觉的集中点,对空间氛围的营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分析,紫泉十景通过山石、水体、植物、园林建筑等古典园林元素表现,形成一个“起、承、转、合”的富有韵律美的游览线路,将紫泉行宫的景观空间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通过道路转折、地形起伏、林木遮掩、空间渗透等处理手法,使游人“渐入佳景”。

2.2 解构、重组

基于对紫泉行宫“前宫后苑”与“紫泉十景”的分析,结合场地和使用者的需求,将其分别解构为空间序列及景观内容,以期通过分析和转译,重组得到该项目的景观设计策略(图3)。

2.2.1 空间序列

项目基址周边地块已经被高度开发,原来的生态环境也基本被城市建设所取代,人的生活场所渐渐与自然割裂。自古以来,人们常寄自然山水以表悲喜哀乐之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比德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感悟和价值取向。现代人失去山水,也失去了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将自然空间前置,可以强化环境的重要性,满足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需求。

图3 设计构思框架图

随着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因为服务群体的改变,“自然空间”的内涵也有所更新:昔日,在行宫园林的设计里,“前宫后苑”的本质是以礼制空间为中心,营造其附属的自然空间,为政治服务;而在当代,设计的目标是营造人类诗意栖居于自然的空间,自然空间是设计的主体对象。因此,该设计打破行宫园林的传统格局,在空间顺序上将园林前置于建筑,把“苑”放在“宫”之前,以自然空间为主,礼制空间为辅,为人们营造城市中的“行宫园林”,使山水回归人的生活,满足人们寄情山水、颐养心性的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

2.2.2 景观内容

行宫园林在设计上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场地规划布局的对称式。方正的建筑和严格的中轴线布局有均衡、稳定、统一和有序的特点,易于取得庄严、肃穆、公正和权威的气氛[3]。但过分严格的中轴线对称会导致空间利用不足,降低在空间里面行走的趣味性,除此以外,也不利于营造舒适、亲切、轻松的氛围。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场地的实际情况,设计选择在重要的节点采用多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去展现礼制空间的方正感和仪式感,将古典园林里的单一中轴线对称转译为场地内的多轴线对称。这样,既可以营造现代的行宫园林,也满足使用者对场地的功能性需求。

另一方面,是造园元素的应用。古典园林造园的四大元素是建筑、山水、树木、花草,中国古典园林会运用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物,例如亭、台、楼、阁、桥、轩等,再搭配植物、假山和石头等组成各种精巧别致的园林景观。以常见的廊、亭、桥为例,其与园中的其他构筑物相结合,构成了别出心裁的艺术形象[5]。受技术条件制约,古代的行宫园林多用花、石、水等自然元素表现生态环境,营造自然空间,如紫泉十景。而在现代,由于技术的革新,在设计元素的挑选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包括玻璃、树脂等等。因此,在继承行宫文化的同时,设计着重于用当代的元素塑造城市中的隐秘山林空间氛围,通过景观,将自然界的“山水”转译为可与现代城市共存的“自然空间”,使人们在进入建筑前能感受自然,放松身心。

3 设计策略

在对项目有了空间结构和景观内容的设计构思后,以设计的手法表达行宫空间,使抽象的理念具体化,用策略使空间落地(图4)。根据实际场地以及功能的需求,紫泉十景被重构为项目场地中的六重空间,包括:“隐”(对应屏山)、“礼”(对应棕亭)、“桥”(对应虹桥)、“庭”(对应镜湖)、“溪”(对应鱼罾)、“堂”(对应敞轩),并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形式表现礼制氛围。

以“隐”为起点,先后贯穿“礼”“桥”“庭”“溪”,以“堂”为终点,经过层层递进,实现自然空间与礼制空间的交融。这六重空间在形式上是山水的抽象表达,在形、境、韵的层次上进行感官的叠加,使人犹如行走在行宫园林之中。在设计上,融入现代简约风格,打造东方韵味色彩浓烈的景观空间,兼具人文和自然特征。

3.1 “隐”:入口空间

“隐”于入口处呼应“屏山诗”,以植物和墙体将空间与外界分隔,“隐”有隐匿、不外露的含义,形成咫尺山林的幽奥,以自然营造入“隐”的节点,用现代艺术点题空间[6]。

有别于传统的行宫园林,项目入口没有沿用传统的入口门头形式,而是以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等植物围绕,以形式简约的厚重片墙营造丰富的细节,赋予山水艺术设计,共同营造现代而不失中国古典传统的自然空间(图5)。以此为起点,引导观者游览其中,并为之怡情,陶冶身心。

3.2 “礼”:过渡亭廊

“礼”,以“廊”与“亭”结合的形式,营造一个过渡空间,以从紫泉行宫中解构出的礼序精神,营造成为迎接客户的亭廊空间,体现尊崇的礼遇态度。庭廊采用中轴线设计,突显礼序精神。而廊不仅可以起到引导游客的作用,还可以划分空间和构景;亭不仅自身建造样式多变,而且在造景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7]。几大要素彼此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同时,能形成人们心理和视觉上的闭合感,让原本开放的空间变成半围合,可在此行、栖、游,构建过渡亭廊。柱廊的序列感和特定的灰色空间,使建筑在平面及三维空间上,显得通透而舒朗。

从山水画中提取灵感,将山水进行改编、重制,形成新的符号,营造一个半遮半透、将远未远的空间,表现现代的山水精神,这也是重塑自然空间的一种方式。同时,多处采用古典园林框景、借景的组景设计手法,透过镂空景墙亦可见紫泉河的局部景观(图6)。

图4 龙湖高碑店·列车新城景观总平面图

图5 入口空间实景图

3.3 “桥”:山水之桥

“桥”,提取了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玉带桥的神韵与意境,且因场地横跨紫泉河,以桥相连,因地制宜。桥在行进的动线上制造了一处含蓄的屏蔽:一水之隔不见全貌,随着阶梯的不断推进,隔岸世界也不断淡入眼前。桥体的两侧是一幅山水画卷,身在其中,犹如行走于山水云之间(图7)。

这座桥是传统桥体与现代材料的结合,桥的结构采用传统拱桥的形态,而桥两侧的护栏则采用现代的玻璃材料。玻璃上的图案是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将山水与桥体相连,营造诗意的氛围。

3.4 “庭”:依依水亭

“亭”采用简约的大理石作为静水面池底,衬托着圆形的静水面,并与庭顶圆形的虚空间相呼应,沉稳而又不失灵动,可谓“天道圆,地道方”。由实见虚,虚实结合。透过半透的玻璃幕墙的月洞门,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叠水瀑布,精致的造型松Pinusspp.,以及反复推敲的置石。墙体上的空洞,采用了古典园林经典的漏景手法,给人无限想象(图8)。

“天圆地方”充满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思想,是礼制的思想源头[8]。中国传统的建筑,一直讲究天圆地方[9]。在此,用西方几何的构图和材料去表现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营造礼制空间,将古代园林与现代设计结合。

3.5 “溪”:石间溪瀑

“溪”以山水叠瀑的形式呈现,精心雕琢的置石错落有致,其间夹杂着花草、涌泉。传统园林的空间序列是通过折线展开的,形成了灵活的布局,连续而节奏富有韵律,组成了园林空间序列的抑扬顿挫。项目的入口部分狭长、曲折、封闭,人的视野被约束,但随着逐渐深入到园林内部,画面和空间逐渐开阔,先抑后扬的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使园林空间趣味性更强。

图6 过渡空间实景图

图7 玉带桥实景图

图8 水庭实景图

设计方法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中的虚实手法,迂回曲折,虚实相映。中国古典园林在表现章法上有很多传统山水画的影子,二者都很注重虚实对比[10]。山水画论中有“虚实相生,乃得画理”及“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之说;而在古典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10]。“溪”的造景方式以石头和植物为“山”,以清溪为“水”,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效果(图9)。随着溪流,人们完全进入了自然空间,有山有水,虚实结合,让人暂时逃离城市,感受到平静。

3.6 “堂”:四水归堂

“堂”是游览路线的终点站,以艺术作为主要形式呈现。传统山水画家很注重对山石的选用,同样,古典园林造景也很注重山石的选用,这是造园家借物传情,从主观返到客观的再现[10]。到了现代,除了采用传统的园林元素,还采用现代而简约的园林小品增强景观氛围,如艺术树脂地面和背景水墙。树脂地面的图案以青绿山水技法的代表人物张大千的《春山匹练图》为蓝本,打造目前全国最大的户外艺术树脂地面,色调与建筑互相衬托,提升艺术格调,形成广场中心的视觉焦点;而两侧的叠水景墙,作为空间氛围的调节剂,形成中心景观轴的视觉转移点(图10)。

“堂”完全按照中轴线对称来设计布局,建筑也采用严格的中轴线对称设计,共同营造礼制空间的氛围。由自然空间进入礼制空间,根据氛围的变化和交错,实现两个空间的交融。

4 结语

图9 山水叠瀑实景图

图10 前广场实景图

结合场地实际条件和功能需求,设计对紫泉行宫中的礼制空间和自然空间分别进行解构和重组,采用现代的布局方式和设计元素,融合为现代“行宫园林”空间。尽管紫泉行宫已经消失,但其文化基因可以通过设计得到延续。项目在满足现代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以礼制文化和山水精神为内核,从设计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现代的转译,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景观的状态由对抗式的共存转化为和解式的交融,展现一种千年礼仪之邦的诗意氛围。

面对复杂而多元的环境,关注人类生存空间中人文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以综合而辩证的思维去发现和理解当中的矛盾,是当代景观设计师的历史使命。景观设计师并非单纯的风景创造者,只有更关注历史、生态、社会,以景观设计为语言,积极与世界交流,才能更好地向人们传达风景园林的科学和人文的价值观。

注:图2来自《南巡盛典名胜图录》(高晋. 张维明,选编.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9),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行宫礼制营造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Contents and Abstracts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