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白鹭公园红树林湿地景观恢复改造设计探讨
2018-09-10伍家民许家瑞吴庆书
伍家民 许家瑞 吴庆书,*
(1.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道森园林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57020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浪潮的高涨,建筑及道路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有限的用地范围之内,城市绿地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1]。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中心内容,其设计手法及建设方式也更加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的城市公园设计和建设往往忽视了原有用地的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生境条件、植被演替和生物栖息等现状因素,设计理念教条式,导致公园落成之后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对公园中小规模湿地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使得湿地退化甚至消失。三亚白鹭公园中的红树林湿地建设对三亚城市生态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该公园湿地的退化现状,有必要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提出湿地景观恢复的方法。
1 白鹭公园及其湿地概况
三亚白鹭公园位于三亚市临春河(三亚东河)畔,地处三亚河红树林保护区的边缘(图1),因场地环境栖息着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等大量鸟类而取名“白鹭公园”,其别具特色的红树林湿地景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热带旅游城市均属罕见。经测量统计,白鹭公园总占地面积为26.7 hm2,水域为9.6 hm2,截至2017年,公园内红树林湿地面积达到1.08 hm2,占公园总面积的4.04%。
临春河位于我国南海弱潮海区,该海域为不正规日潮混合潮型,以日潮为主,具有明显的日潮不等现象,每月约有14 d为日潮,其余为不正规半日混合潮,水质属于四类海水水质。临春河涨落潮潮差不大,平均潮差约1.0 m,最大潮差约2.0 m[2]。潮汐现象、海水浸润和咸淡水混合给红树林带来了天堂般的生存环境。
1.1 白鹭天堂,三亚盐场
在19世纪以前,临春河畔(今白鹭公园区域)生长着数量颇多的红树林种群,成为一个自然的生态圈,对海域环境起到了很好的过滤和保护作用。红树林同时也为鱼虾、蟹类和湿地鸟类提供栖息地,并对防风护堤、稳定沉积、扩大滩涂有重要的生态效益[3]。
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卤水制盐兴盛,越来越多人将发展热点放在了如今的白鹭公园区域。解放后榆亚盐场(瑞和东盐田范围)的建立和兴盛,更为三亚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产的“三亚盐”也以色白质优而享誉内地。然而在140余年的晒盐业史中,大量的盐田开辟和四季生产导致红树林数量慢慢减少,据统计(图2),1997年此区域的红树林面积为21.3 hm2,占如今白鹭公园总面积的7.98%。
1.2 填湿造陆,封闭理水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晒盐业逐渐落后并被淘汰,20世纪末三亚市政府拆除基地内盐田并开始建设白鹭公园。然而根据建设前后的卫星图对比情况(图2),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陆湿分离”“孤立水系”的模式进行了大面积的“填湿造陆”“挖湖堆岛”,最终使得公园水系不畅通,潮位标高控制不善,造成了大面积的红树林死亡,从1999年公园卫星照片可以看出,原有红树林已经基本消失。
白鹭公园区域原来作为盐场,河道通畅,潮汐均衡,非盐田区域并不影响红树林生境。在1997年的卫星地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当时区域内有大片红树林存活,主要分布在南部闸口、大水面等位置。但建设公园时竟然把这片红树林生长良好的湿地全部填平,舍近求远地在公园中部挖湖堆岛,并且切断了与临春河的连通,导致2001年落成的“白鹭公园”没有白鹭,存在的植物种类单一,动物种类匮乏。
1.3 水系疏浚,红树引种
图1 白鹭公园湿地区位图
图2 白鹭公园红树林格局演变分析
根据三亚市园林局提供的建设资料,为了恢复湿地风貌,三亚市政府于2009年首先对白鹭公园实行水系疏浚,于公园的西南面开了一个连通口,使得临春河水能够和公园内部湖水交换水质。其次在公园水岸线周边实验种植了一些红树林,零星恢复了红树林景观。进而在公园湖区内部进行红树引种,为恢复、重建白鹭公园湿地提供了可能。
2 白鹭公园湿地现状分析
白鹭公园中的红树林湿地是公园内部生态环境的核心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1)红树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减缓潮汐和洪水的冲击,保护堤岸;2)过滤陆上径流与沿岸的有机物和污染物;3)为许多海洋生物及水鸟提供觅食和栖身场所;4)红树林的落叶是近海食物链的主要生产者;5)红树林自身的经济价值,包括木材、薪炭、食物、药物和化工原料等;6)红树林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4]。然而目前临春河与白鹭公园湿地的水体连通性差,同时公园湿地内的人造水体之间几乎不流动,无法交换水质,导致湿地土壤上难以生长红树林,湿地生境破坏严重,生物种类减少,景观效果差。
2.1 红树群落结构脆弱
白鹭公园湿地内植被稀少,湿地现有植被以人工红树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海榄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许树Clerodendrum inerme及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等。红树林植物长势较差且种类较少,难以进一步向复杂方向演替,部分红树林群落出现退化和郁闭度相对较低的情况。
2.2 人为干扰负面影响
虽然三亚市政府于2009年对白鹭公园湿地采取人工绿化和红树林试种等生态工程,但人类干扰依然存在:1)在公园的改建中仍然在“湖中岛”周边设立驳岸,为岛间联系建设硬质园路;2)大面积使用观赏园艺植物,破坏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植被(红树林植物和耐盐碱植物);3)持续出现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一系列污染问题。
2.3 游览景观效果不佳
白鹭公园原有设计方案与公园湿地互相对立,使得园建设施与生态环境格格不入,生态环境也受到公园建设的影响破坏,导致丧失公园主要特色,整体景观效果不佳。此外,白鹭公园本身紧邻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但长期的人类活动干扰、植被破碎以及滩涂面积减小,导致公园湿地中白鹭等鸟类因生境破坏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影响游览品质。
3 白鹭公园湿地景观恢复
三亚地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台风频繁,雨量充沛且90%以上集中在雨季,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发生[5],易造成洪涝灾害。白鹭公园作为三亚市内的生态绿地,其地形土壤和雨水管网可以缓解部分的威胁,而公园内部的水系对城市雨洪的调蓄更加明显有效。白鹭公园作为三亚湿地生态廊道、临春河入海口处的“第一印象”,不仅是城市景观靓丽的风景线,也是缓解城市雨洪威胁的“绿色守卫”,亟需制定保护分级,分区来改善公园湿地脆弱的结构,消除大量的人为干扰因素,继而利用生态手法来恢复、重建适合公园基底的景观,重现往日的湿地风貌,为种类多样的生物提供繁衍栖息的环境。
3.1 公园保护分级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及其环境的总称,它是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及少部分伴生植物与潮间带泥质海滩(稀有沙质或岩质海滩)的有机综合体系[6]。白鹭公园湿地亦是如此,具有明显“从水到陆”线性上的垂直变化(图3)。
根据不同带区范围,以公园现有湖岸线、外围设计园路为界,将白鹭公园对应划分为湿地核心区、湿地缓冲区和公园协调区(图4)。
1)湿地核心区位于公园中心,包括公园所有湖面和生态岛,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红树林湿地风貌,对应种植有先锋红树植物、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湿地核心区严格控制人类活动,禁止兴建各类硬质游览设施,意图营造良好、独立的生存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图3 红树林潮滩划带示意图
2)湿地缓冲区主要为包裹湿地核心区的带状区域,位于湖岸线到外围设计园路之间的区域,对应种植红树伴生植物和热带景观植物。该区域通过模拟自然结构,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保护带,并且给土壤提供了含盐量变化的区间,使得湿地核心区与公园协调区互不影响。同时利用园路设施规划控制环境容量和游览范围,减少公园各类活动对湿地生境的干扰。
3)公园协调区为公园外围活动场地和停车用地,生态敏感度相对较低,可利用该区域布置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园等活动场所,对应种植热带景观植物。公园协调区应设置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自上而下的保护管理体系,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告知约束,同时长期公布潮汐表和生态监测数据。
3.2 生态恢复重建
3.2.1 “疏通脉络”——水环境营造
公园现状水体与临春河连通性较差,水质条件也无法满足植物生长要求,湿地恢复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水脉络,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和提升水质环境。首先,根据平均潮差及流速因素,在公园西北角增加一个水面宽度为10 m的闸口,以加强公园水体和临春河的咸水交换,实现纳潮量的增加。其次,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利用公园地形和透水性铺装道路来构建公园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保证淡水资源的汇集与高效利用。如此一来,通过咸水、淡水的交替注入,保证了水体环境的有机更新和pH值的稳定性,为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另外,保留公园现状水体的主要肌理,将坡度较大且植物长势差的半岛进行开挖(图5),增加湿地滩涂面积约0.9 hm2;对流通性较差区域水系进行疏浚,以贯通全园水体,同时利用高低潮位的潮差创造动态变化的水域,形成良好的潮间带生境以丰富湿地植物的多样性。
3.2.2 “绿色岸线”——生态驳岸改造
图4 湿地保护分区图
图5 退土还湿分布图
图6 驳岸设计分布图
图7 驳岸改造剖面图
基地现状驳岸主要为软质,但坡度较大,局部湿地硬质驳岸将予以拆除,减缓自然驳岸陡坡,营造平缓的湿地滩涂和水陆过渡带(图6),进而依据红树林的生长分布情况创造富有层次变化的植物群落(真红树-半红树-陆生植物),营造生态绿色岸线。同时运用枝条等有机材料加固改造的缓坡驳岸,丰富生物的栖息环境(图7)。
3.2.3 “滋养沃土”——自然基底恢复
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7]。公园湿地原为自然形成的淡海水泻湖,后经公园建设大部分湿地已经陆地化,难以恢复到以前的自然状况,但通过植物生态岛堆筑、退土还湿、土壤改良、滩涂地营造等基底恢复措施,还原基地原有的湿地植被和生物栖息环境。
3.2.4 “红树森林”——湿地植被恢复
依据起源于恢复生态学的相对设计理论,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重建,可以加快湿地的恢复过程[8]。基地的植被恢复将从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两个层次进行展开,优化陆生植物类型,丰富湿地植群配置,营造丰富的红树林植物群落,同时加强湿地恢复状况的监测和科学管理。
首先,根据区域的气候环境,以适地适树为原则,选用合适的本土陆生植物,丰富乔木、灌木及地被各层次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增加陆生半红树植物及热带季雨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例如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水 黄 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海南榄仁Terminalia nigrovenulosa、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 榕 树Ficus microcarp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厚藤Ipomoea pes-caprae等,形成了具有热带风情的植物天际线,还对周边环境的干扰起到一定的隔绝作用,为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息环境。
其次,丰富湿地植物的配置,建立以红树林湿地景观为核心的植被复育模式。依据白鹭公园湿地的环境条件,通过对湿地周边现有良好红树林植物组成的特点及公园试种红树林的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适于白鹭公园湿地的红树林植被恢复改造可选择的植物:1)真红树植物主要有海桑、榄李、红树、红海兰(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角果木Ceriops tagal、蜡烛果(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榄雌、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等;2) 半 红树植物主要有许树、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海芒果Cerbera manghas、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水黄皮等。
以上述人工种植的植物种类为基础,根据三亚红树林保护区外貌、生境以及演替阶段,可按3种类型、5个群落来进行白鹭公园湿地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图8)。
1)短密灌丛类型。本类型多见于海滩前缘或小沟边,土壤含细砂较多或具深厚淤泥,涨潮时几乎淹没在水中[9]。这种类型主要有1个群落—桐花树人工群落,拟种植在湿地的近水边,该群落为单层的桐花树,零星分布有角果木和榄李,群落下层为海榄雌、卤蕨等。
2)中密丛林类型。本类型多见于水陆交界地带,植物根部在涨潮时被海水浸渍。由于优势种不同,可分为角果木和榄李2个人工群落:角果木人工群落是公园新增加的类型,可在现有的榄李中加种;榄李人工群落为现有湿地分布较大类型,群落优势物种为榄李,在群落中补种海榄雌、卤蕨、老鼠勒等,散落其间,近岸边缘加种许树等,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3)高疏丛林类型。本类型处于较低水位,植株下部在涨潮时被淹没,分布主要为红树科Rhizopho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与楝科Meliaceae乔木,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根据优势种的不同,可分为红树–红海榄–桐花树群落和海桑人工林群落:前者拟种植于湿地植物岛上,群落结构分为2层,群落上层为红树、红海榄,分布有桐花树,零星分布角果木等,下层种植海榄雌、卤蕨;后者可分为2层,上层是以海桑为代表的乔木,下层是以角果木和桐花树为代表的灌木或幼树,林下为卤蕨等。
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复育场地和复育时间,合理控制造林密度。物种更替或群落更替是一个不间断地逐步替代过程[10],因而红树林的恢复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人工修复和长期的演变和更替才能完成,也就是植被群落形成稳定的状态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恢复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亦应有不同,恢复初期主要营造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以便快速构建先锋群落,然后逐步增加演替中后期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的树种和林下矮灌(如老鼠勒)和草本(如卤蕨),以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恢复期间应注重红树林的监测管理和养护工作。
3.2.5 “引鹭筑巢”——恢复生物多样性
图8 湿地植被生态恢复布置图
红树林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红树林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3个层面的保护和维持方面。红树林是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生存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白鹭等鸟类繁殖与越冬的良好场所,许多鸟类集中在湿地及其周围,形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的生态系统,湿地鸟类在能量转换和维护生态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鹭可以说是白鹭公园、红树林湿地景观生态恢复的最重要元素,因此通过构建良好生境引“鹭”筑巢,恢复往日“红树森林,白鹭天堂”的生态和谐景象,特别是恢复冬候鸟小白鹭、苍鹭Ardea cinerea、池鹭Ardeola bacchus、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红脚鹬Tringa totanus以及绿翅鸭Anas crecca的栖息地。
红树林潮滩带是鹭类分布中心,因而是鹭类较原始的聚居点,这里既是鹭类集群取食最理想的场所,又有安全可靠的大树作为营巢繁殖条件[11]。因此,构建鹭类生境应着重营造丰富红树林群落,营造隐蔽性强的筑巢区域;扩大潮滩面积、增加可变性的水域,改良林下及林周的滩涂地,为鹭类提供腐殖质及小鱼、无脊椎动物等丰富的优质食场,从而整体上保护和改善白鹭等鸟类的栖息环境。
3.3 融入文化科普元素
充分挖掘地域、自然、民族文化,以现代景观设计手法,通过对盐田,白鹭等要素进行抽象解析,转换为景观场所与停留空间(图9~10),对红树林生态文化、盐业历史文化、三亚城市文化等加以诠释,提高公园的文化内涵,增强红树林动植物生态的科普教育性,宣传三亚的地域历史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在缓冲区利用园内西侧原榆亚盐场遗留建筑,改建成盐业展览馆。室内以实物、模型和照片等方式展现三亚盐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室外以镜面水池、风车提卤、食盐晶体等景观文化符号展现海水晒盐的生产流程,营造特色的盐业文化景观。
图9 红树林景点游览布局
图10 红树林景点效果图
图11 恢复中的白鹭公园红树林湿地(2018年)
4 结语
公园湿地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在未对湿地类型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建设和改建会使得公园湿地退化甚至消失。湿地景观恢复后的三亚白鹭公园(图11)将形成以生态服务、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主的具有红树林特色景观风貌的城市生态文化公园,而白鹭公园湿地的变迁历史也具有一定的建设经验和社会价值,给其他的城市公园以一定的启示,亦可为红树林及其他湿地景观恢复提供参考。
致谢:感谢三亚市园林局对本研究工作过程中给予的协助,以及陶之涵、薛莹同学对白鹭公园的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整理工作,敬申谢忱。
注:图3来自《中国红树林》(王文卿,王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