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属人员内部治理效果与真实盈余管理
2018-09-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现象日益凸显。盈余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内、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在更大程度上是公司管理人员出于战略考虑而权衡利弊做出的选择。可以说盈余管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范围广、影响深、手段隐蔽的特点,使其更具有研究意义。
一、背景分析
(一)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为粉饰公司经营业绩或影响资源分配而在财务报告中运用主观判断的现象。真实盈余操控行为,是指通过真实盈余活动,如提高产量扩大库存从而降低存货的单位成本、减少一段时期内的可操控性费用开支、降价促销提升利润等误导公司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本期的盈余目标已经实现。
在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方面,本文参考Roychowdhury(2006)与 Cohen(2010)的观点,认为公司高管可通过以下途径人为操纵财务报告中的盈利情况:第一,销售操控。总体大幅降价或延长客户还款期限,以扩大销量。这将造成过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第二,生产操控。扩大生产,以使固定成本在大量产品中得到分摊,减少产品的单位成本。这将在总体上造成过高的生产成本。第三,费用操控。极力压缩可操控的研发支出、广告费用、销售费用以及管理费用,造成过低的可操控性费用。借鉴以上观点,本文构建以下三个指标衡量真实盈余管理:
RM_CFO:公司本年度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
RM_PROD:公司本年度非正常生产成本。
RM_DISEXP:公司本年度非正常可操控性费用。
(二)主要从属人员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从属人员,本文将其定义为公司中除CEO之外的薪酬最高的五名高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总裁与CEO具有相似职能,都对公司管理层起到领导作用,故本文将未设立CEO公司的总经理或总裁认定为该公司的CEO。在公司内部治理中,主要从属人员的作用之一就是支持CEO进行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主要从属人员也会监督并制约CEO的行为,而其提供监督的动机(incentive)和提供监督的能力(ability)与减轻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有关。
真实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在于CEO在压力的驱使下更多地关注短期业绩。然而,主要从属人员有更加长远的眼光,理由如下:
第一,许多主要从属人员的职业目标之一就是当现任CEO退休或辞职后成为下一任CEO。根据Cremers,Grinstein(2011)所述,有68.6%的CEO从公司内部晋升而来。作为潜在的未来CEO,主要从属人员非常关心公司未来将获取的现金流。由于公司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当主要从属人员成为CEO后,公司的业绩将取决于现在的投资情况。因此,主要从属人员会更多地关注长期投资。
第二,在本文的样本中,主要从属人员的平均年龄比CEO小约3岁,其未来的薪酬有很大部分是由现在公司所拥有的财富决定的。虽然CEO也受困于公司的不良业绩,然而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其受到的影响将小于主要从属人员。总之,因公司未来的不良业绩或收入的流失而导致的薪酬减少,对主要从属人员的影响更大,并随着其剩余的职业生涯即视野的长远程度而增加。这与Dechow和Sloan(1991)的观点一致。
第三,Fama(1980)谈到,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管理者的外部工作机会取决于他们的上司,包括CEO的行为和公司的业绩。这将激励主要从属人员更倾向于长期导向,并在更大程度上监督CEO。
以上讨论皆暗示了主要从属人员比CEO更具长远眼光。主要从属人员的眼光越长远,其对牺牲长期利益而换取短期目标的行为将会越抵制。
Graham,Harvey,Puri(2013)发现,仅约 15%的 CEO 和CFO表示,CEO单独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例如并购、资本分摊和投资。因此主要从属人员不仅有动机,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EO的决策。现任CEO的薪酬及福利取决于当期的现金流,而当期的现金流又取决于主要从属人员的努力程度。因此,如果CEO想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就要考虑主要从属人员的利益,激励其更加努力工作。如果CEO选择以真实盈余管理来操纵公司现状,降低公司的长期价值,那么主要从属人员将选择降低努力程度。在这种情况下,CEO不太可能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另外,CEO需要主要从属人员的配合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因为主要从属人员在其各自控制的基础领域通常比CEO掌握更多的信息。例如,负责生产管理的高管将在原材料供应和客户需求方面拥有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果公司决定扩大产量以增加当前盈利,主要从属人员将在此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地,负责研发管理的高管也在相关领域拥有信息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是否或如何降低当期的研发投入。也就是说,即使在理论上,CEO有进行决策的权力,主要从属人员也基于信息优势拥有一定的真实权力。在这种情况下,CEO需要更多地把主要从属人员纳入考虑范围。
总之,主要从属人员抑制短视行为的效果取决于他们的长远眼光以及他们影响CEO决策的能力。眼光越长远,影响力越大,内部治理的效果越好,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
(三)内部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考虑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激励机制等三个维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在股权结构与股权性质方面,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集中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股权集中度越高,股东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越强,越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在董事会特征方面,董事会规模大小与董事会发挥监督作用的大小呈负相关。但是,Klein(2002)认为较大的董事会规模能够有效提高董事会的监管作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葛文雷、姜萍(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小规模的董事会沟通力与执行力较强,可以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高级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激励机制方面,管理层薪酬水平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李延喜等(2010)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证明了管理层薪酬是公司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此外,Qiang Cheng,Jimmy Lee和Terry Shevlin(2016)从单个高管的角度出发,证明了主要从属人员在公司内部扮演的监督和制衡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内部治理,并影响公司决策,从而有效控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综上所述,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内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公司治理内部机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对比分析方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数研究仅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监事会三个方面切入,其他公司治理因素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借鉴以上观点,通过一定的分析与对比,从主要从属人员与CEO的关系出发,研究主要从属人员对CEO的监督作用,从高管的决断上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假设若CEO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将有损主要从属人员的利益,因此主要从属人员具有监督CEO以减轻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动机。另外,CEO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时,必然需要主要从属人员的支持,因此主要从属人员具备减轻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能力。主要从属人员的这些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的内部治理水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内部治理效果呈负相关。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09—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2009和2010年的数据仅作为2011年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指标的计算基础。本文数据按以下标准进行筛选:一是剔除金融和保险类上市公司数据;二是剔除被ST和PT的上市公司数据;三是剔除信息不全公司的数据。在剔除极端或异常值数据后,共得到6 656个样本观测值。
(二)变量选取。
1.内部治理水平的衡量。由上文可知,内部治理效果随着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动机和能力的增长而增长。本文采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的内部治理,作为解释变量:
IG1: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动机;IG2: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能力。
以高管距离退休的时间为指标,衡量主要从属人员基于决策视野的监督动机:
IG1=65-主要从属人员的平均年龄
基于主要从属人员在组织内部的影响力,来衡量其监督CEO的能力。根据Finkelstein(1992)所述,执行董事的薪酬反映了其来源于公司结构位置的权力。因此,本文衡量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能力水平如下:
IG2=主要从属人员的平均年薪/CEO的年薪
2.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本文使用Roychowdhury的方法,首先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进行分年度估计,得出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正常生产成本和正常可操控性费用,然后分别使用当年的实际经营活动现金流、实际生产成本和实际可操控性费用,估算出该年度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非正常生产成本和非正常可操控性费用。具体估值模型如下:
(1)RM_CFO。Roychowdhury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CFO)表示为销售收入和收入变化额的线性函数:
其中,β0为截距项;βi为估计系数,i=1,2,3;ξt为残差项。
(2)RM_PROD。生产成本PROD为销售成本COGS与年度内存货变动额ΔINV之和。
销售成本COGS可表示为销售收入SALES的线性函数:
其中,γ0为截距项;γi为估计系数,i=1,2;ιt为残差项。
年度内存货变动额为:
其中,κ0为截距项;κi为估计系数,i=1,2,3;ωt为残差项。
将公式(2)和公式(3)相加,得到生产成本估计函数:
其中,η0为截距项;ηi为估计系数,i=1,2,3,4;χt为残差项。
(3)RM_DISEXP。DISEXP与销售收入存在函数关系,其关系可表示为:
其中,ρ0为截距项;ρi为估计系数,i=1,2;θt为残差项。
以上公司第t年经营活动现金流 (CFOt)、生产成本(PRODt)和可操控费用(DISEXPt)均采用第t年年初总资产(At-1)进行了规模化处理。ΔSALESt是公司第t年的销售收入变化,为第t年销售收入与第t-1年销售收入之差。分年度分别对以上三个模型进行估计,残差项ξt、χt和θt分别为当年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M_CFO)、非正常生产成本(RM_PROD)和非正常可操控费用(RM_DISEXP)。
过高的非正常生产成本,过低的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以及过低的非正常可操控性费用,会使收入增加,从而增加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因而,RM可视为RM_PROD、RM_CFO与RM_DISEXP的综合,用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总量指标。RM符号为正时,表示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RM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一般来讲,管理者不会仅仅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而过度支出。
3.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公司规模为公司上一年度资产总额的对数。一般而言,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治理结构越复杂。一方面,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使公司拥有更为完善和全面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公司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因此,可将公司规模作为一项控制变量加以考虑。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为公司当年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由于公司盈利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债权人的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因此,作为公司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债权人可能向发生不良业绩的公司施压。在债权人的压力下,管理层可能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达到目标盈余,以减轻该压力。所以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3)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为当期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余额,即净资产之比。许多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求净资产收益率。这不仅是因为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更是因为由于我国监管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只有净资产收益率达到相关要求,才能进行增发股票以及配股。因此,本文也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建立。为了测试假设H,设计模型如下:
其中,RM为真实盈余管理,还可用其分项指标RM_CFO、RM_PROD和RM_DISEXP来表示。IG1衡量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动机,IG2衡量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 的能力。φi为回归系数,i=1,2,3,4;α 为残差项。RM>0表示公司为了提高当期盈利而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真实盈余管理,RM<0表示公司有非正常实际费用支出,但是管理者不可能由于单纯的真实盈余管理目的而过度支出。
变量及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一览表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2可知,从IG1来看,均值接近16,说明大多数公司的主要从属人员较年轻,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此时的短视行为极有可能使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受挫,因此这些主要从属人员具有充分监督CEO行为的动机。从IG2来看,主要从属人员的平均工资比CEO略少,但也不排除极少数主要从属人员薪酬大于CEO或大大低于CEO的极端情况。但IG2的标准差远远小于IG1,说明在薪酬即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能力方面,各公司的分布更加集中。
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RM_CFO)、非正常生产成本(RM_PROD)和非正常可操控费用(RM_DISEXP)的标准差都较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情况参差不齐,情况分布得比较分散。从极大值、极小值与均值之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在极端情况下,公司与公司之间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也比较大。从RM整体来看,与三个分量的表现基本一致,即均值、标准差较大,说明各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现象,且分布范围广、情况不集中。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多元回归分析。
1.相关性分析。由表3可知,自变量IG1和IG2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动机和能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主要从属人员距离退休的时间越长,剩余的职业生涯就越长,越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更加具有监督CEO的动机。主要从属人员相对于CEO的薪酬越接近于1,越能说明他们相对于CEO的影响力分布,反映出主要从属人员和CEO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较强的监督动机促使主要从属人员寻求更强的监督能力,而较强的监督能力反过来反映了主要从属人员的雄心壮志,他们需要监督并预防CEO的短视行为,以保证公司的未来发展。RM与RM_CFO、RM_PROD、RM_DISEXP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且相关方向与理论一致,说明从总体来看,各公司都会通过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使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是合理且必要的。RM与IG1和IG2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这初步说明,内部治理即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动机或能力能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为之后的回归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各个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5,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对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检验后,发现VIF均远小于10,可以基本排除共线性对模型产生的影响,说明回归结果比较可靠。
表3 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2.多元回归结果分析。如表4所示,从模型拟合度来看,R值在0.43左右,模型拟合度良好。回归的sig值为0.000,远小于0.005,说明该模型非常显著,可信度高。从相关系数来看,IG1和IG2的系数均为负,说明以主要从属人员监督CEO的动机和能力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水平,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即有效的内部治理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由此可以证明,本文的原假设H成立。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出发,就主要从属人员是否存在一定的动机和能力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初步判断。就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说明各公司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可靠性有待加强。但由于各公司之间真实盈余管理的水平相差较大,从外部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从公司内部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才是长久之计。另外,本文通过分析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再次证明,使用非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非正常生产成本和非正常可操控费用能够有效测量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说明大多数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会通过销售、生产、费用这三个方面的操纵来实现。这对信息使用者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也为真实盈余管理的监督重点指明了方向。
从总体结论来看,与CEO相比,主要从属人员通常更加年轻,拥有更加长远的战略视野和计划,并且更加关注公司未来的经营情况。另外,由于主要从属人员在公司日常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公司当前经营状况下的突出贡献,可能会威胁现任CEO的利益,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影响CEO进行决策的能力。通过使用主要从属人员距离退休的年限代表监督动机、相对CEO的薪酬水平代表监督能力,本文最终得出了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会随着主要从属人员的动机和能力的提高而下降的结论,为内部治理的努力方向提供了参考。
(二)研究建议。
1.注重公司高管之间势力的平衡。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主要通过主要从属人员对CEO行为的监督来实现。主要从属人员与CEO之间势力的平衡将直接决定监督是否充分和有效,从而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建立各高管之间平衡的工作关系,明确各高管的管辖范围和职责所在,有利于各方势力相互监督和制衡,避免造成一方独大的局面。例如,建立充分的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制度,使单个或少数几个高管无法独揽大权。
2.重视公司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如果要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公司通常会从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三个方面来进行。因此,处理好这三块业务的关系也有利于控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站在公司内部的角度,公司可以制定细致的预算制度或定期进行严格的内部审计,始终将销售、生产和费用把控在一定范围内,从实现方法上遏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审计人员或监管部门可着重追查公司销售、生产和费用三个方面的情况,防止公司进行过度的真实盈余管理。
3.完善高管激励制度。对高管采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高管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结在一起,可从整体上降低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在本文的观点中,主要从属人员监督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之一,是因为公司现在和未来的利益与他们密切相关。因此,如果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例如股权激励等,将现任主要从属人员的利益与公司长远地绑在一起,即使他们未来升迁或退休,也能站在公司的长远利益上考虑,规避短视行为。另外,要想缩小盈余管理空间,还应关注减少盈余管理动机的方法,因此对高管的业绩进行评价时,还应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管理。
4.加大内部控制力度。作为由公司高管推动、公司全员参与的一套制度体系,内部控制的辐射范围涉及公司的各个层面,主要从属人员可以利用其在相应负责范围内集权的特质,使对应的内部控制更有效,从而增强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权力配置结构,保证公司各项制度和政策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以及权力配置结构的优化,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