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

2018-09-10夏育鹏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6期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小学教育学困生

夏育鹏

摘要: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对关注并研究小学阶段的“学困生”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DD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观察、走访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分析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 学困生转化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是正式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期。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对一些暂时处于学习困难状况的“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本文对小学阶段“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学生特点及其家庭实际,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帮助其克服学习障碍,实现顺利转化。

一、“学困生”的概念及其特点

在教育领域,与“学困生”相近的称法有后进生、差生、学业不良学生等,学术界分别从学习成绩、理解能力、道德品质等多种角度来定义和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根据笔者的工作实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中的“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全、智力水平正常但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接受同等水平教育时却达不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存在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的学生,主要研究的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教育之故”。作为人民教师,应打破“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转化这些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以及与任课教师的访谈,分析总结“学困生”的特征,主要为以下三类:

1.学习基础薄弱型。此类“学困生”数量最多,有明显的学习障碍,缺乏自信,作业困难,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相较于其他同龄学生有大幅增长,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适应正常的教学活动。

2.学习动机不足型。此类“学困生”一般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注意力难以集中,较为松散懒惰,不能按时按量完成课业。长此以往,既得不到老师重视和家长的肯定,也难以融入同学中。

3.道德品质不良型。此类“学困生”占比较小,但通常也是教学难点。多数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道德品质较差,自卑孤僻,且伴有明显的行为偏差,如打架、撒谎、偷盗、欺凌弱小等行为。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社会舆论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常把“學困生”的成因归咎为内部因素,即“脑子笨”“不努力”等,这种刻板印象导致老师和家长在对待“学困生”时经常采用较为生硬和粗暴的手段,想以此来“激励”和管理他们,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际教学中的调查,“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一般来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自身内部因素。首先,对于一些刚进入正式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不当的情况下,学习进度不断落后,逐渐造成学习困难的局面。其次,一部分“学困生”自律性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遇到困难容易产生惰性,上课配合度较低,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困生”存在心理或性格上的障碍,由于胆怯而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困生”通常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与重视,也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排挤,容易产生自卑孤僻与压抑的心理,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强烈的排斥和抗拒,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研究认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则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正因如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是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家长或一味宠溺,或粗暴打骂,或由于自身局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甚至无意中造成干扰与阻碍;二是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投资不足,对学校和老师的依赖程度较大;三是家庭变故或家庭氛围较差,如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健康发育。调查发现,“学困生”的成绩与其父母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即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在初中及以下,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其对子女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

3.环境因素

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智育第一”“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常偏向学习优势明显的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偏爱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少数教师甚至因为“学困生”的管理难度较大而对他们采取放任不管甚至讽刺责骂的态度,使得这些学生原本消极的态度和心理得不到矫正和改善。一些教师因为教学方法失当,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也助推了“学困”现象的发生。最后,学生中也存在抱团和歧视差生的现象,“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也增加了“学困生”的转化难度。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合上述对“学困生”成因的分析,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实际,本文提出以下转化策略。

1.激发动机是基础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充分的学习动机与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即便是“学困生”,依然有自尊心,渴望进步。因此,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搭建脱离“学困”局面的平台。学校和老师应关注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学困生”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找出他们的优势与特长,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同时,利用课外活动等方式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学困生”的全面成长。

2.培育习惯是保障

鉴于多数“学困”现象是出于学生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困生”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找出其学习困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帮助“学困生”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其次,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循序渐进的办法,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心理疏导不可少

对于小学生来说,健康快乐的心态非常重要,对于改善“学困”局面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如前文分析,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家庭等因素,滋生消极学习态度和情绪,造成“学困”,又因“学困”导致老师和同学的漠视或歧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此类学生,首先要加强心理疏导,注意方式方法,用足够的耐心与他们进行感情沟通,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积累成功体验,逐渐建立起自信与乐观的心态,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优化环境需提速

学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致力于营造包容的教学氛围,创造每位学生都能平等和充分受教的环境。广大教师要富于爱心与耐心,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教师更应引导和帮助建立起班级内部学生间友好互助的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

5.家校合作共努力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为此,在学校教学之外,家长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以合理的言行影响与引导孩子,扮演好第一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应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分析“学困”的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进行持续性的跟踪反馈,以调整措施和巩固效果。教师与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绝对的耐心与关怀,帮助孩子逐渐走出“学困”局面。

总结

作为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学困生”的转化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应相信并热爱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不懈,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转化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亮.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蔡玉霞.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时代教育,2015(14):242-242.

[5]赵忠心.赵忠心谈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6]达选廷.对于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调查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61-262.

[7]冯金友.中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育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7):140-142.

猜你喜欢

学困生转化小学教育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探索如何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不抛弃,不放弃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