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生无田食破砚”:北京画院贺岁档展现齐白石书法脉络

2018-09-10

公关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行书齐白石书法

2017年12月22日下午,“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之二”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将国内六家重要齐白石收藏机构的六十余件套精品汇聚一堂。展览策展人薛良表示,相比于之前北京画院自藏的齐白石书法作品展,此次展览之所以面向全国征集展品,就是要解决齐白石书法“从哪来”的问题。为观众了解、欣赏齐白石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变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我生无田食破砚”源自古代文人苏东坡的诗句,清代篆刻名家黄易曾以此句治印。齐白石习篆刻初期,曾专门临刻过黄易的这方印章。这句印语虽是齐白石早年仿刻的无心之举,但是在后人看来却成为他一生艺术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他生于湖南湘潭的穷苦人家,祖上只有几亩薄田,为糊口学木工雕花。却爱书画,幸遇恩师胡沁园,得篆刻法,又走上艺术这条收入不稳定的道路,以卖画为生。曾一度入不敷出,前半生甚是艰苦。

展览按照齐白石的书法艺术脉络,按时间顺序分成四大板块,分别用白石老人作品中的诗句命名:第一部分内容讲述了他早年书法面貌的产生原因及其师承;第二部分展示了他在前往北京生活后书法艺术上的独创;第三部分以他在卖画过程中所写的润格和门条组成,展现他的性情和民族大义;第四部分是他在晚年的书法和诗词特点,与和平年代相呼应。

“日洗砚池挥宿墨”:临古摹今

这一部分有一些齐白石作品以外的书画碑帖作为旁证。展览开端,郑板桥的《行书五言诗》和吴昌硕的《墨竹》意在表明齐白石早期书法所受的影响。展览现场展出了影响齐白石书法和篆刻演变的两个碑帖——《天发神谶碑》和《荧阳郑文公之碑》的拓片,都来自李苦禅先生的旧藏 。展厅中央是齐白石临摹金农的《水族四条屏》,而金农的八开《花卉册页》分列两边,相互映衬。展览中还陈列了齐白石收藏的当年来自学生李可染的拓本,他独爱陈抟的这一幅,从中便刻看出白石老人的书法审美取向。

四十岁之前,齐白石主要学何绍基,李北海的行书,晚年学碑。金农的楷书多用于誊写他的日记。齐白石早年书法从馆阁体入手,正式拜入胡沁园师门后,才在老师的影响下临习清代湘籍书家何绍基一体。随着远游眼界的开拓和“衰年变法”期间画风的转变,齐白石陆续从金农的抄经体楷书、李北海行书、汉碑篆书以及海派名家翰墨中汲取影响,逐渐走出一条“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的艺术道路,最终形成独具个人风貌的书体。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书法家,诗人,出身书香门第,道光十六年进士,曾管理四川学政。清代碑学勃兴,他的字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他的书学创新对后世书坛以及湖湘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又称李北海,字泰和。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等职。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删去临摹手一双”:胆敢独造

在齐白石临孟丽堂《芙蓉鸭子》的作品中出现了三种书体,但新的书法面貌已经开始显现了。此画作于1919年(55岁),这一时期他因军阀混战背井离乡到京城避难定居下来。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遇见了改变他艺术生涯的陈师曾,开始了“衰年变法”一改传统文人画的冷逸。与新画风相配,他在行书,篆书上也进行了改进,走出了一条“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道路。从本次展览最具温情和代表性的一组展品《甑屋》中便可见。《甑屋》有两件,一件是非正式的手稿(辽宁博物馆藏),另一件是经誊写的正式作品(北京画院藏)。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齐白石寓意自己卖字画所得可换柴米养家糊口,故为画室起名为“甑屋”。该作品作于1923年(59岁),内容大致为: “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廿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依然煮画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当他抱着“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时,1921年,他的作品在第二届中日绘画联展上获得了广泛影响,均被售出,这时又回想起曾担忧过他却已不在的祖母,看来,用自己的成绩来告慰她,还是有些晚了。

齐白石“力能扛鼎”的篆书一方面“书从印入”另一方面,主要取法自三国时期的《天发神谶碑》和汉代的《祀三公山碑》,他独爱那些奇绝冷僻,但又带有刚健之气的书法形式。同时他把自己对诗词的努力融入到大幅篆书对联的创作中,文字多具有美好的寓意。他又把书法的形式美强化,为追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会对字形做改动。

“眼昏看世不模糊”:直抒己意

“不模糊”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外国侵略者和汉奸的索画和骚扰,他称病幽居,闭门谢客。展出的书法作品中有一启事:“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自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仅此告知,恕不接见”。另一层含义则是他摒弃了旧文人耻于言利的风气,在商品社会中更显得实际,更富有烟火气,真性情。这部分展出的门条,润格,告白等属非正式作品,有更张扬的情绪和偶发融入其间,运笔更加洒脱自如,产生更强的艺术张力。

“已卜余年见太平”:创变不息

“已卜余年见太平”是陆游的诗句,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寄托了他对和平的向往。齐白石一生漂泊 ,历经战乱不得安定,终于在晚年迎来了和平。在这一部分的作品里,他用巨大的对联既表达了对新社会的赞颂,对老年福寿的愿望,又抒发了人生感慨。晚年齐白石的艺术仍然不断开拓进取,各种书体的概念被淡化,楷、篆、隶、行书有融合的趋势。随着年龄的积累,他的手,笔和纸已经高度融合,厚积薄发,在有意无意之间创造出沧桑的境界。

齐白石书法专题展览期间,“佳墨明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展览也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同期举行,两台展览交相呼应,观众可一次尽赏近代湖湘文化的传承与魅力。今年是北京画院的甲子之年,12月29日,“妙造自然——于非闇绘画作品展”也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希望借用一南一北两场精彩的展览再次为建院60周年献礼,为纪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2月28日。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猜你喜欢

行书齐白石书法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书法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书法
书法欣赏
人间正道是沧桑(行书)
拜门
齐白石画螃蟹
自撰联(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