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咱们工人有力量

2018-09-10皇甫琪

都市 2018年2期
关键词:散曲晋阳工人

皇甫琪

题解

这些日子,我一直穿梭于太原西山矿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近十万矿工以及他们的家属。几十年来,他们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温暖别人,被誉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不过,今天我要讲的不是他们用臂膀托起大山,为人类开采光明的故事,而是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

1

2014年11月30日,太原晋阳工人散曲社在西山成立了。

这是中国第一个工人散曲社。

晋阳工人散曲社的社长叫刘江平。

有关晋阳工人散曲社的情况,黄文辛先生在《晋阳工人散曲社二周年侧记》这篇文章中是这么评价的:

圆园员源年,中国第一个工人散曲社———晋阳工人散曲社在太原西山煤电总公司悄然诞生。说是“悄然”,是因为他们不张扬、不造势、玩真的、来实的。自成立后,便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认认真真组织培训,边学边练边创作,使这个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稳稳地扎下了根。工人散曲社现有社员40余人。社长刘江平,是矿务局老职工,黄河散曲社初创成员,其散曲作品在第一届“鹳雀楼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使之成为曲社核心。曲社成立伊始,他便抓培训,请了黄河散曲社的四位老会员当教员,每次一人主讲,其他补充,用讨论式,并对学员习作进行点评,课上课下十分活跃。两年来,已组织进行了七次讲课。通过培训和自学,创作水平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一批社员还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有的还在全国全省诗词大赛上获奖。他们还建立了微信平台———《晋阳工人散曲社》,发表作品,征求意见,互相切磋,精雕细刻。把企业的工匠精神用于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既可看到中国工人的忠诚、正义、淳朴和善良,也可看到他们的睿智、才华与文化自信。

黄文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高级书画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2

从2012年开始,郜桂英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作品,在企业的刊物上发表,她凭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先后在《黄河散曲》《中华诗词》《中国当代散曲》《山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词散曲二百多篇(首),成为晋阳工人散曲社的骨干。她特别享受创作的过程,觉得写完之后,灵魂得到了升华,精神非常充实。词曲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你的精神得到慰藉,心情很是愉悦。她同我讲了一件事。她说感觉好的时候,7分钟写了一首散曲,没有改一个字,发在“北京散曲群”,社长也说好。起因是一位姓刘的老师给“南广勋”(长堤老树)拍了一张照片发到网上,大家都写了散曲,她也写了一个【中吕·山坡羊】北京散曲群题照南广勋老师:心胸开阔,人缘不错,成天肚里添幽默。墨绰绰,话坨坨,文坛雅趣招人乐,信手拈来曲曲火,今,忒像佛,明,还像佛。后面郜桂英又写道:南老师及群里各位老师好,学生冒昧打趣,小吟一支哦。南老师回贴:谢谢雅丹。郜桂英的微信名叫雅丹。南老师又回帖:非常形象,挺贴切。

郜桂英的作品《诗曲十首》获西山文联《七色花》编辑部颁发的2006———2010优秀作品奖,2016年,她的散曲《西山煤电60周年有贺》获征文三等奖。

3

11月下旬的一天,我在微信圈里看到一则通知:西山文联定于本周四(12月1日)下午3时,在文联书画活动室举办职工诗歌培训讲座活动,由诗词协会会员白存环老师结合多年诗词创作经验和体会进行讲座交流。欢迎广大诗词创作爱好者届时参会交流。

白存環,1963年生,甘肃榆中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理事,晋阳工人散曲社副社长。从1985年参加工作到2004年断断续续下了二十年的矿井。其酷爱中华诗词。作品曾在《光明日报》《诗词世界》《诗词家》《太原日报》《双塔联艺》《当代散曲》《七色花》等刊物上发表。还有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共产党之歌》《从一大到十八大》《诗国诗典·2011》《圣人风骨·杜甫颂诗书大典》《中国冠军嵌名联大全》《故乡情》《山水情》等书籍。

其作品七律《抒怀》获第二届“诗国·中华诗词创作优秀奖”。七律《有感于某工友住院》获2011年“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二等奖。其作品在2013年国家风尚网与太原市合办的“廉政春联进万家”春联楹联征集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2014年写的七律《参观林则徐纪念馆》获第四届“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银奖。2015年写的词作沁园春《矿山情》获“中国梦·劳动美”山西省职工诗词创作大赛(古体诗)二等奖、诗作七律《咏矿山》获一等奖。2015年写的词作临江仙·《善作魂》获由中宣部、光明日报社、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书写核心价值·送你平安吉祥》新春诗词歌赋征集活动一等奖。

从简介来看,他是晋阳工人散曲社的“大腕”。

4

认识李彦斌有四十年了。那时候我们在同一个矿,只是不在一个单位,也没有什么交往。

李彦斌(网名:凡音)男.,中共党员,中专学历,函授大专学历。高级职称,副主任中医师,系山西省武乡县人。原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医院工作,曾任防保科主任,院办公室主任。现为中华诗词论坛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唐明诗社副社长、唐明网版版主、晋阳工人散曲诗社副社长、西山退休工人散曲社社长,在医学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本人热爱文学,曾在《小说与诗歌散文》《唐明诗苑》《中华散曲》《七色花》等书刊发表诗词曲赋,2011~2015年曾获山西诗歌大赛三等奖。

作为晋阳散曲社的副社长,李彦斌是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几年来,他创作诗歌、散曲数量达五六百首,可谓高产“曲家”。他的作品在《黄河散曲》《中华散曲》《中华诗词工委版》频频发表,屡屡被点赞。他是见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题材十分广泛。

王红标组织成立了诗社,他写曲祝贺:

【中吕·山坡羊】贺舟舟任紫韵青年诗词社社长?羊年花俏。羊年人笑。羊年紫韵阳关道。梦魂遥。在今朝。舟舟壮志痴情调。诗海扬帆文笔妙。情,陶醉了,心,喜乐了。

有官员来矿时兴师动众,他看不惯,写道:

【正宫·塞鸿秋】哪位官员来俺矿?兴师动众装花貌,警车霸道当街叫。何人宝马沿途耀?男呵女衬跟龙套。平时不见官,今日真喧闹。抬头立脚心浮躁。

众人在一块谈论房子,他照样不放过:

【双调·折桂令】写房添愁·费思量最怕提房。谈起危房,梦想新房。黎庶愁蜗房,冤家愁乳养,男子愁空房。年耄人身残愁病房,肚子大分娩愁产房。坏蛋愁班房,媳妇愁分房,君舅愁租房,唯有那贪官污吏三宫六院不愁房。

5

刘文英,女,1969年3月生,毕业于山西省职工医学院,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高级理疗师,幸福鸟北京西商医学心理研究院太原市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全国百强心理咨询师,晋阳工人散曲社秘书长,唐明诗社副秘书长,中国老子书画院副秘书长。爱好诗词、散曲,作品曾多次发表于《太原日报》《当代散曲》《西部交通运输》《九州诗文》《七色花》《诗书画印》等刊物上,并经常参加慈善活动。两三年的时间里,她发表了二百多首散曲。刘文英家里的书不少,箱子柜子里都是。她是个喜欢安静、爱好广泛的人。有时间了就坐在那里看书,画画。她在《太原日报》发表的那两篇作品,一首叫《龙城新景象》:龙城一昼绿橙廊,小巷大街铃悦响;低碳生活福南北,惠民实事万古芳。另一首为正宫·叨叨令·晨鸡迎送八方客,斜阳缓释公交塞。锦霞铃悦琴弦乐,星辉橙绿街边轲。方便呦也么哥,健身呦也么哥,绿行环卫福邸贺。

6

2014年,晋阳工人散曲社成立,王建增就参加了,跟着刘江平老师学习写散曲。根据要求的格式填写。王建增初中文化,平时喜欢看书,当工人时经常给队里出黑板报。他是1968年当的兵,在唐山的地方部队一干就是5年,复员后来了煤矿。他说,散曲我写的不多,一共就写了二三十篇,发表了十几篇,在《七色花》《黄河散曲》上。我从小就喜欢写作,完全是出于爱好。退休了,没多少事做,就学的写写诗词散曲,我还喜欢书法,觉得这比打麻将强。那天我注意到了,王建增家的墙壁上贴着好几条书法作品。他说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卧室靠墙的老式写字台上,还放着几本工具书,有《中华韵典》《元曲三百首》《元杂剧选注》等。

王建增有三个孩子,两个姑娘一个儿子。儿子今年38岁,在官地矿上班,媳妇自己做美容。王建增言短,他坐在我右边的椅子上,双手交叉,一边说话一边搓手。从我认识他时,就没见他胖过。他说话时总带着笑,十分谦卑,几次强调自己文化低,基础差,上班时不接触这些东西。现在写这些,不是为了挣钱,也不是为了出名,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

7

睦睦今年刚刚退休,原来在矿上的多种经营公司下属的一个小公司。睦睦的爱人在电厂工作,她们的女儿26岁,在睦睦退休的那个公司上班。睦睦说,她最初是同牛老师学声乐,见牛老师写诗作词,很羡慕,就跟着牛老师学。开始写的是顺口溜,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有了进步。她的主要精力在唱歌上,写散曲属于“业余”。那天下午,睦睦要去临汾参加慰问艾滋病孤儿的演出。睦睦每天很忙,她参加着铁北草根艺术团、太原龙城艺术团,每星期的一、三、五去草根,二、四、六到龙城。睦睦说的牛老师叫牛未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也是晋阳散曲社的副社长,2015年退的休。因为能写词会谱曲还擅长指挥,退了休比上班还忙。2016年,全国经典名家原创作品演唱专辑中收入他和石巨才合作、由军旅歌手耿卫华演唱的《神州炎黄梦正成》,2016年,他还参加了山西省委合唱团演唱的《长征组歌》。

牛未生创作的散曲不多,这两年刚刚起步。最近创作了一首【中吕·山坡羊】———新年贺词:金猴舞棒,雄雞鸣亮,天天向上天天上。踏冰霜,奏丝簧,歌声缠绕豪气放。旧岁远行新岁嚷,昂,细探访,扬,天地闯!

睦睦的真名叫蔺润平,2016年11月,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太原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农民工歌手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睦睦是她的网名。

8

王红标是个地道的矿工子弟,今年24岁,是散曲社最年轻的成员。别看红标年轻,可在2014年圣诞节那天,他和几个年轻人一起创办了“紫韵青年诗词社”,开始自主创业,面对全世界的华人,有新加坡的,有马来西亚的。他自己还开发了APP软件。王红标本人是西铭矿准备二队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往坑下运输材料,设备。这几年,他学古体诗,近代诗,学散文,学微小说,学诗词曲赋,陆陆续续在榆次的《紫云轩》杂志,在《山西焦煤报》,在《西山煤电报》,在《七色花》杂志发表了一些作品。2016年2月,我和几个年轻人共同投资四十多万创办了“诗乎”网站。里边包括商城,文学创作,现在参与的人达到八千多人。王红标的笔名叫施舟,2013、2014连续两年,他创作的散曲在山西省工会系统组织的诗词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现在王红标是矿上的“明星”,矿宣传部的人采访他的“诗乎”和“紫韵”,诗乎是王红标他们几个人办的公司,紫韵是他们的诗社。王红标又对我说,从明天开始,他们要拍微电影。电影的名字就叫《同学会》。拍电影的初衷是他认为之前的同学聚会除了吃饭就是玩,没意思,还不如拍个微电影,从学校,到社会,再回到学校,把这些记录下来,刻成盘保留下来。我觉得这个想法确实不错,王红标不愧是有想法的年轻人。他说,别人是跟着潮流走,我是跟着感觉走,别人是时代需要什么做什么,我是自己爱好什么做什么。这就是不一样的王红标,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搞文学就需要有独立的思想,不能人云我云。

9

张冬梅家住在离社区不远的地方。几天前我去过她家,知道她的身体不是太好,几年前做过一次手术。我去她家时,她上午刚刚输完液体。因为身体的原因,张冬梅说她写的不多。在散曲社,张冬梅主要的工作就是“后勤”,通知人们参加学习,学习的人来了之后,给大家沏茶倒水,培训结束再收拾卫生。在她家里,我看到不少书法作品,自己写的,也有临的贴。她家的墙上挂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并且,她的仿毛体还写的像模像样。张冬梅说她练书法练了好几年。2016年11月30日下午3:24分,张冬梅在微信上贴了两首散曲,一首写给父亲,另一首是写给母亲。

请老师们修改、雅正。

作者冬梅

【双调·水仙子】忆父亲(新韵)

离乡背井闯人生,千里扎根煤矿情。秋冬春夏风湿病,辛辛苦苦行,不讳名,年近弱龄。黄昏景,枯瘦影,一辈子奋战煤海,没有稍停。

【双调·水仙子】母亲

慈祥善良白发亲,娘亲手巧针线忙,有求必应热心肠,为儿为女把心操碎。满头白发为谁忙,养育之恩比海深,儿以(已)大,该孝敬。

尽管曲有些地方不合规矩,出律、出韵,对于初学者来讲这是在所难免的,但表达的是对父母的真情实意。

2014年由王建增介绍,张冬梅入了散曲社。如前面所说,她主要协助社里办培训。她说,自己要面对生活,乐观向上,在散曲社做做后勤,发发通知,搞搞服务。

10

闫玉兰住在一层,那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的,距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她家墙上的温度表显示,室内温度14°。闫玉兰说房子老了,里边的管道老化,暖气不敢送的太足,怕管道爆裂。她说话时脸上始终笑吟吟的。家里靠窗户的地方摆一支床,因为天气的原因,闫玉兰早早就把被子铺好了,她说就她一个人,觉得冷了就钻进了被窝里。闫玉兰拿来一个盘子,里边放几个苹果,她说这苹果是自己家的,看起来不好看,但属于无污染的水果。闫玉兰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和张冬梅家相似,闫玉兰也是个书法爱好者,3年前就参加了书法班,跟着老师学楷书,临颜真卿的帖。闫玉兰今年44岁,17年前动过一次大手术,我们去她家的时候,她从北京复查回来没几天。她说家里摆的最多的东西就是药,每月光药费就得几千元。现在单位每月给一千多元的生活费,她自己有医保。这些年,因为看病做手术,她花去不少钱。

闫玉兰很不幸,二十多岁正是青春年华,别人都在享受生活,而她却得了病,因为病,没有了青春,没有了爱情,至今还是孤身一人。闫玉兰又是幸运的,除了单位照顾,她有几个非常爱她的兄弟姐妹。他们除了是她的精神支柱,还是她经济上坚强的后盾。兄弟姐妹手足情,这在她的身上体现的特别充分。

闫玉兰2016年刚刚进入散曲社,李彦斌那天讲课的时候她就在。她带着一个笔记本,在那儿认真地听,仔细地记,像个小学生。她说她就学的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在颜真卿书法节写的:戎马生涯为国殇,翰墨情怀曲赞扬,若问心中谁可敬,唯尊鲁公气轩昂。

闫玉兰有一个很美的网名,叫“夜晚的星空”。

11

现在该写写刘江平老师了。

关于刘老师,我想引用诗曲评论家刘小云的在给刘老师新作《燕南诗篇》的序言中的几段话。

诗兄刘江平是位有影响的诗人,不单是因为他在诗词界的诸多名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的诗词曲作品皆属上乘,而且许多作品已经进入公众视野。比如,在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上,在古人王之涣的雕像旁边,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登楼眺望黄河之际,都会在与王之涣交换眼神的同时,为镌刻在壁上的那首当代诗人写的散曲发出啧啧赞叹声。要知道,那首散曲的作者正是我的诗兄刘江平。我曾无数次地拜读这首散曲,品读时,节奏会跟着内涵由慢到快,情绪甚至会激荡!《[双调·折桂令]登鹳雀楼》:“效先贤再上名楼,不是王侯,胜似王侯,诗傲王侯。看不厌江山神秀,拦不住绿水奔流,饮不够家乡美酒,写不完翰墨风流。人下楼头,日落山头,喜上眉头,志占鳌头。”漂亮舒展而气势磅礴!这首荣获《中国·永济首届“鹳雀楼杯”诗歌大赛》一等奖的杰作完全配与王之涣的那首名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依相伴。

收入《燕南诗篇》的诗有320首、词50首、古风歌行10首,而其近年来的主要作品为散曲,估计也突破300首了。作品多,佳作也多。我之所以如此认定,一是多次咏读他的获奖作品,二是通过细细翻阅《燕南诗篇》而领略出的,而且,我还认为他的诗风正而雅,作品意蕴深而阔。

还拿他的获得一等奖的《登鹳雀楼》说起,立意高远,不落窠臼,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蔑视王侯的自豪感,毫无悲凉之感。语句通达流畅,节奏感和音乐感可以调动起读者的情绪。尤其是中间四句以排比形式构成连壁对,将登楼所见所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后四句写的是下楼,抒发的却是向上之志,以“志占鳌头”而托起全篇,与王之涣的“更上一层楼”无缝契合。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登鹳雀楼》无疑是刘江平老师的扛鼎之作。

那一天,我给刘老师打电话,希望他将《登鹳雀楼》的创作过程写一写,作为创作谈。刘老师在电话里说,说实话,大凡是好的诗,其创作过程很短,因为诗词曲就那么几句。像《登鹳雀楼》,用了不到十分钟。这都有赖于平时的积累,在读书时,看到好的句子随手记下,这是几十年的习惯。一天在去市里开会的途中,突然想起还没有写鹳雀楼的征文,这时候,脑海里就蹦出了一句,很快就了后面的几句,我马上就记了下来。后来在发稿时,对个别字句作了一些改动。刘老师说,不用写这些,对别人没什么启发。我当时听了也有点泄气,觉得真的没什么。可等静下来仔细一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也是个写作者,有时睡到半夜,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个想法,我马上把它记在手机的备忘录上。因为要等到第二天十有八九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其实就是灵感。灵感如同火药,它只有在遇到火花时才能引爆。那些积累的知识就是火药,而一瞬间蹦出来的诗句就是引爆的火花。就是对于创作者而言,知识的储备和累计特别重要。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讲的就是知识的累计。再如火山,当岩浆达到一定温度后才会喷发。用在创作上,就是“厚积薄发”。这里首先得有“厚积”,厚积是基础。我们还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的储备要靠日积月累,并非一蹴而就,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刘老师靠几分钟的工夫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精品,靠的是他数十年来孜孜不倦的学习,揣摩,实践。其实,刘老师已经把他的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能不能领悟,能学到多少,那是我们的事。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工人散曲社与其他散曲社对于晋阳工人散曲社不同,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刘老师在《讴歌时代,点燃希望》一文中对此有过很到位的总结:第一个特点是感情真挚,唱响了主旋律;第二,工人散曲扎根生活,拓宽了表现题材;第三,工人的散曲,语言新鲜活泼,雅俗共赏;第四,写散曲不仅丰富了工人自己的文化生活,也点燃了希望之火。

从整体来看,工人写的散曲,在格律上还不是那么完美。例如有些作品对仗还欠工整,对词性的把握还不那么准确;押韵还没有规范等等。但是瑕不掩瑜。这些都会慢慢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如李彦斌在【曲调·满堂红】中所描述的那样:

退休学曲竞相争,工人曲社借东风,也波风,你吟我唱尽欢声,也波声,厂梦矿梦工人梦。也波梦,有时哼,有时蒙,有时争,不争不辨不飞腾。

新年伊始,现在的晋阳工人散曲社可谓是团结一致,信心百倍,你追我赶,势头正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詩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想用一首打油诗来结束本文:工人散曲,奇葩一枝。沾满煤粉,透着汗味。写诗弄曲,传承国粹。矿工力量,撼天动地。谁说矿工,就会挖煤?!

猜你喜欢

散曲晋阳工人
晋阳胜景
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的散曲学经典论著
——读《元散曲通论》札记
载舟之水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从统计方面看散曲“雅”的特色
红袖断,花语劫
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散曲文化教育基地”
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