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太安人生命礼仪的民族志表述

2018-09-10李虎罗亚霖

三峡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葬礼婚礼

李虎 罗亚霖

摘 要:生命礼仪与社会成员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有关,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也是个体生命阶段性的标志,通常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太安镇至今保存诸多传统的生命礼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诞生礼、婚礼和葬礼。太安人的诞生礼包括求子、孕期产子和庆贺生子等,其中为孩童设置“将军箭”颇具地方特色。太安人的婚礼因不同年代政策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在不同的个案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葬礼因与死亡相关,而备受太安民间社会的重视,是太安人现有生命礼仪中结构最完整、过程最复杂、禁忌最多者。

关键词:生命礼仪;三峡库区;诞生礼;婚礼;葬礼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050-07

太安镇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东部,距城区28公里,有“万州东部门户,三峡和美茶乡”之美誉。太安东境与云阳县接壤,西北、西南与万州区白羊镇、长滩镇相连,面积68.68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260-1088米。现辖河堰村、柏弯村、醒狮村、天峰村、红峰村、法隆村、钟刘村、古堰村、凤凰社区、长乐社区共8个村2个社区。截至2014年底,太安镇总人口32690人,总户数12135户。[1]2015年7月笔者带领13名学生赴太安镇开展历时半个月的田野工作,太安人的生命礼仪是本次调查的重要主题。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期间,通过入户调查、直接观察、深度访谈、实地勘测和文献收集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力图呈现太安人的生命周期中最主要的仪式。

生命礼仪,又称人生礼仪、通过礼仪,是社会成员生命历程不同阶段所举行的仪式,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也是个体生命阶段性的标志,最常见的主要有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2]247生命礼仪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下文拟对太安人的生命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诞生礼、婚礼和葬礼进行民族志的描述。

一、诞生礼

诞生礼指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这一过程中所施行的相關仪式,其仪式主题主要围绕个体生命的健康和长久,[3]具体包括求子、孕期产子和庆贺生子等。

(一)求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传统中国的社会观念,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子嗣的重视程度。昔日的太安地区宗族势力强大,宗族观念浓厚,传统生育男丁传宗接代的意识强烈。“重男轻女”思想在民间社会根深蒂固,这给婚后未育子嗣者带来极大压力。已婚妇女在未孕时,尤其是婚后多年未育子嗣者,都力图寻找解决之道。对此,民间存在各式各样怀孕求子的习俗,如祭拜观音求子、偏方求子等。

昔日的太安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佛教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至今保留的地方文献和民间记忆里,有着诸多佛教寺庙,比较著名的有观音寺、法隆寺、金莲寺、李家寺、天峰寺、东庙、川祖庙等。在已婚女性多年不孕或未育男丁时,求神拜佛尤其是拜观音菩萨成为诸多求子者的重要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些寺庙大都被毁坏殆尽。改革开放后,当地的民间信仰逐渐恢复。目前滴水洞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祭祀场所,也是诸多信徒祭拜送子观音和药王菩萨的重要场所。

部分多年不孕或未育男丁的夫妇将求子寄托于偏方上,他们认为某些偏方是过去人们成功经验的总结,有过成功案例,且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田野调查期间,调研组收集到两则求子偏方,内容大致如下:

药方1:若女性第一胎为女孩,二胎欲生男孩,可挖黄花根做成菜食用。报导人强调,此偏方只针对第二胎打算生育男孩的女性。若头胎即打算怀男孩,此偏方无效。具体原因,报导人表示不知晓,调研人员也无从考证。

药方2:采集对月草、益母草和月季花洗净备用,把锅烧热,将红糖用水化于锅内直至变粘稠,放入前述三种草药,翻炒。待红糖与草药翻炒均匀后,加水熬汤服用。此剂偏方对调理女性月经有功效。当地人认为,女性迟迟未能怀孕与其经期紊乱、气血不足有直接关系,服用这一药方,可以达到调理身体、最终受孕的目的。

当然,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新一代未孕年轻群体多选择赴医检查,通过现代医学的治疗和帮助达到受孕目的。

(二)孕期与产子

女性怀孕后,人们常以俗称“有喜”、“害口”等传递消息。女性怀孕是家族中的大事,为了保障腹中胎儿健康并顺利生产,太安人通过特定的禁忌严格要求孕妇的衣食住行。例如,在饮食方面,孕妇不能吃羊肉,否则生下的孩子易患羊癫疯;孕妇禁止喝冷水或吃含有辣椒的食物等,否则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行为举止方面,孕妇不允许接触逝者的物品,否则生出的婴儿易哭闹;孕妇不可以在结婚场合触碰新娘及其物品,否则会对新娘产生不良影响;孕妇禁止跨牛绳,否则孕期可能延长至12个月甚至更长;孕妇不可将扎鞋垫的线缠于颈上,否则极易导致胎儿脐带绕颈等。上述禁忌都反映出太安人对孕妇及其腹内胎儿安全和健康的重视。

孕妇产子后,需在家中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期间,家人需为产妇准备“锅烟蛋”,即在灶膛内刮少许锅烟,与清水一同煮2-3个荷包蛋。当地人认为,产妇食用“锅烟蛋”,可治疗产后血气不通等问题。产妇在月子期间不允许施行诸如洗衣、洗澡、洗脚等直接接触冷水的事务,禁止食用生冷食物,也不可进行户外活动。太安人认为,沾冷水或吹风会给产妇身体带来不良影响,如易患妇科病等。若产妇仍坚持洗澡,则洗澡水须为紫苏和艾蒿熬制成的药水。

(三)庆贺生子

1.打三朝。打三朝是新生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的庆祝仪式,即用紫苏和艾草熬好水,为新生儿洗头洗澡。老一辈人还在水中加入数滴植物油或动物油,如菜油、猪油或鸡油等。人们认为,此举能够更好地祛除胎儿从母体中带来的胎脂、胎气,并预防冻疮。婴儿出生三日内不可穿婴儿服,需裹着高寿老人穿过的衣服,借此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健健康康、无病无灾。

2.剃胎头。从古至今,剃胎头都是為新生儿举行的重要仪式,太安地区也不例外。凤凰社区老场镇街上,至今居住着几位技艺娴熟、经验丰富、远近闻名的剃胎头老师傅。C师傅(男,64岁)就是其中一位。C师傅剃胎头有近50年经验,他在场镇上经营着一家理发店。根据C师傅的介绍,剃胎头的程序及其传统民俗得以还原。剃胎头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20-40天内进行。家长将婴儿带到后,师傅即烧上一壶热水。待水开后,将之前晒干储存的陈艾和紫苏放入。当水再次沸腾变色时,在水壶中放入一枚生鸡蛋煮熟,再用文火熬4-5分钟。待陈艾、紫苏水稍凉后,用来为新生儿洗头。洗好擦干,方可为婴儿剃眉毛和头发。剃眉毛是为了防止婴儿长大后做偷鸡摸狗之事,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剃胎头时,需在新生儿后脑勺中间偏下部位留一撮头发,当地人称之为“衣食帽”。老人相信留下这撮衣食帽,意味着孩子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剃完头后,师傅将鸡蛋剥壳后在婴儿脑袋上来回滚圈,约持续十余分钟。此举是为了祛除婴儿头上的胎毒。最后,师傅将剃下的毛发收集好让家长带走,并叮嘱家长将其置于自家房顶。这可以使孩子在往后的生活中胆大心细,做事不毛躁。临走时,婴儿父母须赠予师傅一个红包作为酬劳。红包内金钱数额不一,一般为人民币24元,寓意“月月红、四季红”。另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额外赠送剃胎头师傅烟酒等物品。

太安人认为,新生儿须剃三次胎发,长大后头发才会更加浓密乌黑,不易掉发。通常第一次剃胎发时间是在婴儿出生后一至两个月之间,第二次和第三次剃胎发则需根据婴儿头发的生长速度和天气状况决定。第二次和第三次剃胎发时程序相对简单,不需在婴儿头顶上滚鸡蛋吸胎毒。

3.将军箭。婴儿出生后,太安有请地理先生(以阴阳五行学说看风水择地基的职业者)为其算命的习俗。若地理先生通过孩子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小孩体质薄弱、命运坎坷,或小孩出生后常出现日夜啼哭的异常情况,家长常会给小孩搭建将军箭。将军箭制作的主要过程如下:由地理先生通过生辰八字推算并指定孩子需要认的干爹干娘,再由孩子的亲生父母在指定的地方搭建将军箭。将军箭通常都是刻在坚硬的石头上,尤其是悬崖之下,搭建后无需拆除。在将军箭制作完成后,干爹干娘会赠送孩子一个“长命袋”,寓意孩子日后身体强健,无病无灾,长命百岁,福寿天齐。此外,若父母和孩子的属相或生辰八字相冲,如父母属虎,儿属兔,也须认干爹干娘,且孩子不能喊亲生父母为 “爸爸”“妈妈”,而改称为“幺爸”、“婶娘”、“幺婶”。若地理先生所指定的人选不愿做孩子的干爹干娘,则无需勉强,可重新指定合适人选。在仪式结束后,孩子年幼时须每年拜见干爹干娘,成人后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仍需往来。通常若两家居住较近,往来的时间可能较长,次数也较频繁,逢年过节都会相互拜访。

20世纪90年代末,当地搭建将军箭的习俗才逐渐消失。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调研组成员数次在路边的石头上和悬崖峭壁下发现昔日搭建的将军箭。将军箭上除刻三支方向朝上之利箭,一般还刻有“将军箭”三字,及“长命百岁”、“长命富贵”、“付(错字,原文如此,当作‘富字)贵长命”等祝福词语。

此外,祭拜黄桷树,将黄桷树认作干爹干娘,也曾是太安人解决小孩体弱多病的重要方式。此仪式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父母备好荤素搭配的3份菜和1壶酒,然后带着孩子找寻一棵有一定树龄的黄桷树祭拜,并将其认作孩子的干爹干娘。

4.满月酒。满月酒在太安地区又称为“送祝米”。一般在婴儿满月之日举行,是诞生礼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仪式期间,通常会准备汤圆和红鸡蛋,供前来贺喜的亲友食用。来访亲友中,孩子的外祖父母须向新生儿赠送一定的礼物以表心意,如背带、衣服、鞋袜、尿布等。若是娘家人经济状况较好,还会赠送鱼、肉和面条等食物,供产妇补充营养。

二、婚礼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在原始民族中间存在着一套决定两性间相互关系的复杂规矩”。[4]115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多元化的婚姻形式也在发生改变。在人类学家看来,婚姻是社会成员得到社会认可的性与经济的双重结合,婚礼是一桩婚姻得到社会承认的标志。[5]792太安《牟氏族谱》谆谆告诫子孙:“礼莫重于婚姻,上事宗祠,下继后世,故议婚一条,最宜慎重,其事而不可忽。”[6]15根据田野调查,整理出太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90年代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婚姻形式。

个案1:报导人Z,女,96岁,现居河堰村老场镇。20岁成婚,1960年老伴去世。育有5儿1女,如今家中五世同堂,共96口人。Z老人称,旧社会是包办婚姻,不允许自由恋爱,男女双方结婚前均不曾见面。

结婚过程大致如下:

定亲:首先,媒婆为男女双方说媒,媒婆通常以双方家长或亲戚熟悉的人为首选。说媒成功,拿男女当事人生辰请风水先生测算八字是否相符,俗称“看期”。若相符,再请风水先生为新人选择吉日举行定婚仪式;若否,则各从所愿。[7]定亲时,婆家要为新娘准备3件衣服和1件棉袄。

接亲:婚礼有新婚和二婚之别,接亲形式各不一样,新婚称“大接”,二婚称“小接”。若女子为二婚,则接亲轿子为4人抬的黑轿,新郎不随接亲队伍前去迎娶,形式较为简单。若为新婚,以大红轿子迎接新娘,新郎坐轿子随队伍接亲,途中有专人敲锣打鼓,燃放火炮,整个过程热热闹闹,锣鼓喧天。抬新娘的轿子从娘家出发时,要走在新郎轿子前面。行至半程时,新郎的轿子须超过新娘的轿子。Z老人解释说,太安人世代约定俗成的观念认为,新郎轿子走在新娘后面,是为送亲,走在前面才叫迎亲。新娘到达夫家门前,由两个生过儿子的女性搀扶到拜堂处,意在希望新媳妇以后为夫家多生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拜堂:礼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最里边置先人牌位和袱纸,两侧插点燃的香烛。桌子中间摆3个菜碗,最外边放3个饭碗、3双筷子。新娘进屋后跪在牌位前,新郎向祖宗牌位磕一个头,新娘不需磕头。

敬灶神:新郎新娘拜完堂后,新娘由之前的两位女性搀扶进厨房,两位新人敬灶神,仪式与拜天地相同。太安人认为,灶神为一家之主,新家庭的诞生需新婚夫妻到厨房祭拜灶神,祈求未来生活幸福美满,健康平安。

揭帕和鬓头:祭拜灶神后,新娘由之前两位女性搀扶进婆婆房间的凳子上坐着。安顿妥帖,搀扶者离开房间,婆婆揭开新娘头上的凤冠,为新娘梳三下头,表示新媳妇进门后需改变以前做姑娘时的德与行,谨记自己已为人妇,做事情、想问题均需大方得体,事事为婆家着想,不能丢婆家的脸面。

洞房:新郎敬完宾客后,到父母房间将新娘接走,带到新房,新娘仍需两位女性搀扶。进入新房,新郎、新娘并坐床上。安置好新娘和新郎,所有人离开新房。

谢客:婚礼次日谢客,新婚夫妇给长辈敬酒磕头,长辈回赠红包。若内亲居住较远,则在男家留宿一夜,谢客后离去。

回门:新婚夫妇回娘家拜见父母,有立即回门和10天回门两种情况,均携带礼信,以表诚意。若新娘家距新郎家较远,可不需回门。

相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婚礼,五六十年代相对简单,相似处在说媒和合八字,区别主要体现于“棒棒婚”。所谓“棒棒”,是指用扁担、绳子、抬杠为主要搬运工具的挑夫。婚礼前一日,男方派“棒棒”去女方抬嫁妆,人数由女方决定。“棒棒”们将女方陪嫁品如柜子、箱子、梳妆台、衣架、脚盆等物件拴上绳索,抬着或挑着向男方出发。若女方家境富裕,还会陪嫁桌子、椅子、凳子等家具。因此有村民戏称之曰“棒棒婚”。男方派出的接亲团主要是新郎的哥哥、姐夫,女方送亲者则是新娘的兄弟和妹妹。通常姐姐不能为妹妹送亲,村民有“姐姐送妹子,穷苦一辈子”的说法。接亲者将新娘接到新郎家,陪嫁品摆放在新房床上,称为“铺床”,新郎、新娘在刚铺好的新床上坐一坐,表示这张婚床正式归新婚夫妇所有。新娘要给婆婆送一床崭新的被子,以表孝敬。简单婚礼后,贺喜的宾客开始吃饭。午饭结束,大部分宾客就会离开。

太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回门”时间根据双方家庭距离远近来决定,分立即回门、3天或10天回门两种情况。若双方距离很近,新郎将新娘接到家,简单婚礼后招待宾客进餐,夫妻俩则立即赶回女方家吃午饭,下午即回男方新家。若双方距离很远,可在婚礼后第3天或第10天回门。新婚夫妇带上钱和三件礼信,主要是肉、面条和白糖,作为晋见女方父母的回礼。

个案2:报导人C,女,46岁,现居太安镇柏弯村,讲述了她的婚礼全过程,大致还原20世纪90年代婚礼概况。

新娘出嫁前需准备2套新衣服,并在结婚当天清早做头发及简单整理着装。报导人当时穿偏金色上衣和蓝色裤子,脚著棕色皮鞋。早晨7点,新郎带着一行人来接亲,家人将事先准备好的嫁妆,如家具、被子、碗、盆、电视、电扇等放置在房前空地上,让迎亲的人抬走。

新娘脚上除了穿自己的鞋,还要在新鞋外面套上父亲的鞋,出门时将父亲的鞋脱掉,意味着此后将为夫家人。新郎正式接到新娘之前,丈母娘递给他1把伞,新郎亲手将伞收放3次。新郎的堂妹将新郎推到新娘前,意思是在这个新组建的家庭里,新郎能力要比新娘能力强,是一家之主。女方送亲队伍须为双数,约2桌人,寓意“好事成双”。迎亲队伍走到半路,抬嫁妆的挑夫停下来歇息,故意延挨时间,有善意刁难的意图。女方路总管[8]立即敬烟,婉言相请,央求他们继续前行,确保准时到达。抵达家门时,新郎、新娘争先恐后进门,谁抢先入门以后就是谁当家。新娘进门后先敬祖先,包袱纸。新郎的表亲帮忙铺床,边铺边喊“铺床铺床,儿孙满堂”之类的喜庆话。床上枕头摆成双胞胎,寓意新家庭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新娘坐在床边,新郎的妹妹为其倒洗脚水、敬茶,小孩上前认新娘做亲戚。每个仪式新娘都要给出红包,并送婆婆1床被褥,婆婆则以红包为回礼,数额不定,依经济状况为准。入席吃饭时,男方人在餐桌上摆喜烟和喜糖。新娘跟女方亲人同坐一桌,但不能一同吃饭,第3道菜上桌时,新娘即回房更衣。厨房炊事员去送亲客席上索要红包,一般每个红包内装12元,称为“月月红”,意思是新家庭一年到头红红火火。午饭后,如果距离近,新郎、新娘和送亲客一起回门,用篮子装糖、面、酒3件礼信,到达娘家再吃饭,饭后新郎、新娘一起回婆家。如果距离远,3天后新郎、新娘回门,吃完中饭即返回婆家。

三、葬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死,澌也,人所离也。”“葬,臧也。从死在草中。”意即将死者藏于草丛中。可见“死”、“葬”二字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安葬死者是宣告社会成员生命终结的重要礼仪。在太安,若有人逝世,家人先请地理先生“看期”,即依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推算适合下葬的日期。若一时没有合适的吉期,则需在家中停喪3天、9天甚至21天,直至适宜时间。停丧期间,每晚请乐队唱孝歌。当地人年收入约6000元钱左右,办一次丧事通常需花费1-2万元。

太安以土葬为主,葬礼程序为:

(1)请地理。家人请地理先生看期,选取埋葬时间、地点、方位朝向。

(2)打井。根据地理先生指示的地点,请人挖掘坟井。

(3)唱孝歌。当地有专门唱孝歌的乐队,一般是3人以上。

(4)坐夜。这是当地丧葬仪式最重要的环节。出殡前夜请抬棺的人、地理先生、亲人和吊唁者聚在一起晚餐,乐队表演至午夜12点,举行一个小型的追悼仪式,家属念祭文,称颂死者的美德美事。

(5)抬灵。唱孝歌,送亡人起灵,由8人抬灵柩下葬。

调研组直接参与观察了太安镇钟刘村4组一场丧葬仪式。乔HX因食道癌于2015年7月11日20:53分去世,整个丧葬仪式从7月11日晚持续至7月19日中午。调研组在村支书引导下,于7月18日17点抵达现场。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除死者亲属和地理先生能出入灵堂内部外,其他人一律禁止入内,故调研组人员未能进入灵堂内部做深入观察。关于灵堂的描述,主要是从外部观察和报导人访谈的结果。葬礼现场的布置:堂屋门前挂松柏枝拱门,散粘白花数朵,紧贴墙壁。门前正上方横放一根青竹竿,挂死者直系亲属送的被子,共5床。另有1床被子送来较迟,未能及时悬挂,置于堂屋门外左侧礼花上。被子包装袋上贴着小巧的白纸挽联,左右各1张,宽10厘米,长30厘米,正中一个大大的“奠”字。其中1床被子包装袋右侧写:“沉痛悼念舅考乔HX老大人千古”,左侧写“孝侄男×××、侄媳×××敬挽”。堂屋门向内约3米处,同样悬挂着1根青竹竿,上挂1大块白布,将整个灵堂隔成两间,仅留右侧宽约60厘米的空道供人出入。堂屋外贴一副大挽联:“音容寂寞万里椿树凝血泪,严露凄迷清溪流水动哀声”,横批:“沉痛悼念”。灵台左右两侧亦贴挽联:“今日骑龙游仙去,何时化鹤回家来”,横批:“音容宛在”。灵台左侧上方悬引魂幡,宽0.25米,长1米,由红白两色纸花构成。右侧竖罩灵伞,用于绕棺和出殡时罩住灵牌。罩灵伞是直径约0.5米的空圆柱体,从上到下依次为绿色、红色、白色纸花,均剪成镂空的八卦图。绿色四周粘小花数朵,正上方粘1只白纸仙鹤。灵台前放3个小花圈,正中燃1炷香,左右两侧点长明灯,桌上有9个馔碗,四周插桔子树叶,取譬生命长青之意,也用以驱逐异味。灵台下前方置火盆,供吊唁者烧纸上香,外围摆2只跪拜蒲团。

葬礼主事人邀请了4支锣鼓队,轮流在灵台左侧敲锣打鼓。“打转转会”时,各队班子乐器并用,由一人领队,围绕灵柩转圈,每队打转时间不定。使用的乐器包括鼓、钹、锣和小锣,成员是当地懂乐器的农民,为丧葬时应邀前来敲锣打鼓和唱孝歌。地理先生不同于锣鼓队员,他的职责是看风水,掌控整个丧事进程,报酬高于锣鼓队员。地理先生也不同于道士,没有专门的道服和鞋子,坐夜时穿普通服装即可。地理先生在当地属于高收入行业,比较受追捧,所以从事这一职业者较多。他们从师不一,通常不愿在外人面前透露师父的名字。一般情况下,徒弟会在师父百年之后为其看风水,也有少数非徒弟给师父看风水。根据地理先生胡秀白的讲述,可以进一步了解整个丧葬的流程。

在主事家庭堂屋左侧外墙上,贴着一张地理先生写的“家严逝世奠葬仪程出殡时间”:

今晚就餐,5:00-8:00;首场乐队,2:00-4:00;饭后乐队,7:30-11:30;三献礼,12:00-2:00;休息,30分钟;掩殓,3:00;鼓乐致丧,就便;送亡,4:00;明晨开席,5:30;抽堂送葬,7:00;入墓,8:00。各位来宾、高朋贵友,各知其事,按时不误。孝男乔XH、乔XB叩谢。天运农历乙未年六月初三夜奠。

葬礼晚餐共24道菜,包括泡椒鸭掌、凉拌猪耳朵、凉拌金针菇、凉拌猪肚、凉拌羊肚、香酥鸭、爽口肠、泡椒蹄筋、香菇肉丝、豆豉鱼、空心菜、粉蒸豌豆、糯米肉丸、蒸小米排骨、烧白、喜沙、羊肉格格、牛肉汤、玉米肚条汤、蹄膀汤、猪蹄木耳汤、木耳鸡汤、酸萝卜鸭汤、绿豆排骨汤,再加西瓜。

乐队于晚19:30开始表演。各环节形式有异,与现代因素结合较多,多为放松娱乐性节目,最后一个环节为“金狮跳丧”。

晚23:50,地理先生主持三献礼,有五个仪式:侄奠、主祭、进爵、侑食和献茶。亲属分三排坐在灵堂正门前,其他宾客就坐于堂屋左侧。另有三位执事者站在堂屋外右侧听从地理先生指挥,面前摆一张桌子,主要用于随后的“馔碗”仪式。地理先生坐左侧离堂屋外最近的地方,面前也有一张桌子,放话筒、扩音喇叭和文书等物。锣鼓队鸣锣,锣毕,地理先生喊“祭过”,锣鼓队将鼓敲响;鼓毕,地理先生高喊:“进一步倒退,送火炮走起!”锣鼓队所有乐器齐响,执事者燃放火炮。地理先生指挥:“侄祭者就位。初跪,叩首,叩首,三叩首,起。二跪,叩首,叩首,六叩首,起。向上,于伯考乔公HX老大人之灵柩前三跪。上香、化币。现在向火站队,请宾开路。”唱念“侄奠文”,侄辈化钱,地理先生高喊“鸣起”,所有锣鼓、唢呐齐响。然后女儿、女婿进灵堂,“祭过,进一步倒退,送火炮走起!”执事者燃放火炮,地理先生指挥女儿、女婿叩首,步骤同前,高喊“伯考、显考之于乔公HX老大人之灵位前,三跪,上香、化币”,唱念“泣祭文”。

凌晨0:20,孝子进灵堂举行“烧毛血”仪式,将纸钱浸入事先准备好的猪血中,然后跪在灵堂前将其烧掉。执事者接着“烧紫蒿”,将紫苏、艾蒿连同袱纸一起焚化,目的是清洁灵堂及周围卫生,净化环境。当地人认为,紫苏和艾蒿有驱邪净污作用,为下一步“迎神”做准备。执事者放响火炮,开始“参神”,所有亲属背朝灵堂,面向大山,迎神接亡灵,孝子孝孙们在执事者的口令下向灵堂三叩首,然后坐下。

凌晨0:30,举行绕馆仪式。所有孝子、孝媳、孝孙起立,孝长子捧遗像在前,引魂幡其次,灵位第三,罩灵伞第四,长明灯第五,其他孝子随后,锣鼓队最后,依此顺序左进右出,绕馆三次。

随后是按“长男馔碗”规则做“主祭”,分主献、亚献和终献三次仪式。长子拿1双筷子、饭碗、汤碗、菜碗共5个,三献礼下来,桌子上共摆放15个馔碗。其后是次子进爵、长孙献茶、曾孙献果、主妇侑食等仪式。全部结束后“送神”,即按照“重孝转面扶位,孝子烧纸钱”的规则,面向大山,燃放火炮送神离去。

凌晨2:40,4支锣鼓队轮流“打转转会”。根据地理先生安排的时间进度表,凌晨2:00-3:00为休息时间,地理先生和其他执事者稍事休憩,为一个小时后的入殓做准备。锣鼓队打转转会的目的是在这一个小时内陪伴亡灵,使其不孤单,整个灵堂热热闹闹。早上5:30,总管安排勤杂人员取被子,撕掉时间安排表,扯下对联,焚烧柏树,称为“化灵”。化灵时,闲杂人等不得站在正对灵堂的区域,人们认为这样极易患上麻风病或招致其它灾难。

早上6:00,总管请来抬灵柩的助手各就其位,每人发1顶黄色草帽、1包烟和工钱。6:40正式出殡,按花圈队、遗像、引魂幡、灵牌、罩灵伞、灵柩的顺序依次行进,4支锣鼓队分别穿插于出殡队伍前、中、后各处。整支队伍一直靠道路左边前进。据总管介绍,因为墓地位于道路左侧,这样走是为了方便亡灵找到自己的墓地。另有专人单手反持一面镜子走在灵柩前,将镜面对准灵柩,因为逝者死于食道癌,为非正常死亡,为了让死者下井前不闯“道路鬼”,需一面镜子为亡灵引路。灵柩下井前,持镜者将镜子打碎。地理先生焚烧文书投入墓井,并点燃1炷香,烧一些袱纸给周边坟墓,表示逝者已占领这块地,四围邻居不要欺负新来者,以和为贵。早上7:30,入墓培土,丧礼结束。

三日后,家人带五荤四素九盘菜、香烛、袱纸、火炮等物品上坟。在“百期日”“小祥”(一年)“大祥”(两年)和“除服”(三年)均需后人带同样物品前往祭拜。三年守孝期间,孝眷禁止跟任何人开玩笑或说风流话。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没有严格遵循老一辈人沿袭下来的习俗。毕竟传统丧礼太过繁琐,禁忌太多,与现代快节奏、高頻率、尚简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遥远。

结语

生命礼仪与社会成员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有关,是建构在社会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上,如出生、青春期、结婚、为人父母、跨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及死亡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三峡库区民间社会诸多传统的生命礼仪正在逐渐消失。命名礼和成年礼作为人生通过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社会的生命礼仪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当前太安人的观念中并没有与命名礼和成年礼相关的概念,也无相关庆祝仪式,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诞生礼、婚礼和葬礼。诞生礼,体现了太安人对“繁衍后代”的重视,是受太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宗族观念影响的结果。其中,为孩童设置“将军箭”的仪式颇具地方特色。婚礼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比较不同年代太安婚礼个案的差异,可以体现同一地区的婚礼习俗因受到国家政策、家庭经济和外来文化影响而发生变迁。葬礼因与死亡相关,而备受民间社会的重视,是太安人现有生命礼仪中结构最完整、过程最复杂、禁忌最多者。另外,太安人受佛教和民间信仰文化的影响较大,在诞生礼、婚礼和葬礼等重要仪式中,都可以发现宗教因素的存在。其中之深层次原因和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生命礼仪是社会成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它可以使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转变产生适应,并在内心得以强化。生命礼仪的过程还具有“凭照”(charter)的性质。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社会礼仪将一个年龄和另一个年龄以特殊的方式分隔开来,便无从获得社会规范中的个体属性。[9]120正如,诞生礼是社会成员生命的开端,也是其生命被赋予文化意义之重要形式。一名婴儿的出生,只是一种生物个体上的存在,只有通过施行一定意义的生命仪礼,才能获得他人认可的社会地位,被承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婚礼是一种象征人生阶段转变的通过礼仪,其目的是让新郎新娘获得社会身份和婚姻角色。而且婚姻常常会在两个家庭间建立起社会关系,婚礼意味着两个家族交往的开始。葬礼是处理人与死亡的关系问题,[10]不仅是个体生命意义的消失,更是生者与逝者的告别,及生者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三种仪式在社会成员的生命周期中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然而,田野调查发现,当今太安的人生仪礼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并不断消逝,甚至婚礼、葬礼等重要的传统习俗也在逐渐被侵蚀。這也是当代三峡库区乡村社会,乃至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的现实写照,值得深度思考。

注 释:

[1] 李虎:《三峡库区太安镇的乡村旅游开发及其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2] 石奕龙:《文化人类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邓莹辉、姜秀:《土家诞生礼仪的独特内涵及其文化意义》,《三峡论坛》,2013年第4期。

[4] (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曹葆华译,三联书店,1964年。

[5] 瞿明安:《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6] 《牟氏族谱·家规十四则·戒悔婚》,民国十年(1921年)续修版。

[7] 《牟氏族谱·戒条十四则·戒悔婚》:“凡男女订婚之初,若有老幼残疾、庶出、通房、乞养者,务宜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依礼聘定,此皆亟宜恪遵。”

[8] 路总管:即大管家,负责主事人家的所有事务。

[9] 蒋立松:《文化人类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 宦书亮:《论巫文化视野下的三峡丧礼习俗》,《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刘冰清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葬礼婚礼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自己的“葬礼”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
三峡库区的动植物资源概况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