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2018-09-10陆怡菁朱峤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2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青少年

陆怡菁 朱峤

摘 要 博物馆作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与学校建立合作,培养一批善于研究、具有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青少年。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结合展品展项,引入“探究+策展”的理念,实施一系列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为后续其他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馆校合作 青少年 科学诠释

0 引言

近年来,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师生的“第二课堂”,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重要场所。从国际经验来看,学生在博物馆中获得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一般是以具体的学习作为依托的。为此,上海自然博物馆创建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旨在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探究学习,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同时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科学诠释的内涵与意义,提升其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1 活动设计

“科学诠释”一词最早由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提出,其目的是在科學与大众之间建立桥梁,使科学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一名优秀的科学诠释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出色的表达技能,以最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事实上,演讲、展览、表演等都能成为“科学诠释”的手段。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打破传统模式,引入“探究+策展”的理念,让青少年有机会体验“博物馆策展人”的角色。“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即“展览策划人”,是指在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一名优秀的策展人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创新的宣传能力和灵活的协调能力。而中学生的能力显然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故本次培训项目旨在鼓励青少年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在科技辅导员的引导下,通过前期的展品科学观察、资料搜集汇编等技能培训,学习博物馆的策展理念和方法,进而借助小组合作,以策划与设计展览的方式输出学习成果。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是围绕意义建构为核心设计的。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即认知)和外部行为(即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本次培训项目以博物馆展览等实物资源为起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资料搜集、分析归纳、推论验证等探究性学习过程,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塑造科学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诠释手段,培养良好的协作、分享和表达能力。由此,“探究学习+科学诠释”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意义建构。

2 活动安排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以“动物们的朋友圈”为主题,激励学员各自发挥所长,通过制作一幅融合了多种素材元素的展览海报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科学诠释,并以“诠释者小记”的形式记录小组探究背后的故事。如表1所示,本项目主要分为5次活动,从知识、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青少年开展培训。

3 组织实施

3.1 初探自然博物馆

向学员介绍活动概况,并对学员进行前置评估,以衡量学员的总体认知水平。之后将100名学员进行分组,每组为7~8人。活动中,科技辅导员会带领学员熟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学习资源,以展区的展品展项等实物为起点,进行细致而科学的观察,并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展开思考。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知道什么是“朋友圈”,那么当提到“动物们的朋友圈”时,你能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事件、灵感、问题、词语、愿望、图像、经历、兴趣、地点或其他任何相关的内容。欢迎在海报上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基于活动中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元化的手段进行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并尝试去分析和归纳搜集来的资料。

3.2 展览内容plus

组织学员对上一次活动任务进行分享,包括方式、渠道、经验、教训、成果等,并总结出有效的资料搜集方法。学员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形成对问题答案的推论,并就自己的推论进一步求证。在问题答案得到推论和验证的基础上,构思如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诉他人。各组最终讨论出展览主题、内容框架、呈现形式及任务分工,并将讨论结果体现到展览海报的草稿上。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根据小组分工各司其职,并思考还有哪些手段可以让科学诠释产生更好的效果。

3.3 展览形式beta版

组织学员参加“诠释者研习会”,邀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指导,让学生了解如何以展览为诠释手段,将复杂、枯燥的科学知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完成海报的文字标语,并撰写一篇“诠释者小记”来描述小组共同探究、诠释的过程。

3.4 我的策展故事

组织学员参加“诠释者研习会”,邀请专业培训师来教大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通过生动、精练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和设计制作创意诠释作品的理念和设想等。

回家任务:要求学员进一步完善“诠释者小记”,并完成海报的所有内容。

以上海市天山中学的《我们有毒》(见图2)为例,学员们绘制了不同生境将画面分为5个板块,分别对应5位主角(河鲀、科莫多巨蜥、箭毒蛙、箱形水母和东亚钳蝎)。此外,采取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从生存环境、生存策略、与人类的关系三个角度诠释5种有毒动物。并制作动物信息卡,供观众了解拓展内容,或自助核对寻找答案。从学员的海报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增长了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好奇,希望日后能探索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3.5 欢迎来到我的展览

科技辅导员协助各组学员现场布置展位,讲解自己的作品诠释和探究过程,并聆听、记录观众及专家的反馈意见。最后,学员们顺利通过考核,成为新一期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利用课余时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服务,将各自的探究成果与观众进行展示交流。平日里不怎么发声的学员,也变得十分活跃,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学员进行了一次后置评估。由图3可知,经过五次培训之后,学员的科学诠释技能大力提升,并且学会使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对小组诠释的主题及所要传递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

4 启示与思考

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共同探索“馆校合作”的适宜机制,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正在进行时。如何将“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是我们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培训项目以探究性学习作为铺垫,要求学员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以海报结合实物、音频、视频的展板形式向公众进行展示传播。我们相信,这一活动能够使更多的青少年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科学信仰的种子,并在未来传递给更多的人!

4.1 以兴趣为导向

学校是传统的青少年正式教育场所,而科技馆则是非正式教育的场所,教育职能只是其全部职能中的一部分,两者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应当与学校的科学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而博物馆的优势就是将书面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物化,并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定不同的分目标。在本次培训项目开展之前,馆方就征集了每一位学员的兴趣方向,将志同道合的学员分为一组。此外,活动的主题“动物们的朋友圈”也与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较为接近,能使青少年把培训当作一个游戏,而非学业任务。

4.2 激发多元化思维

以往实施的科学诠释培训侧重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本次培训项目引入“博物馆策展人”的概念,就是希望学员不再扮演展览中的一个小角色,而成为展览的主人。通过循序渐进的技能培训,让青少年学会自主探究,将自己的成果科学地诠释给观众。由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激发青少年的多元化思维,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3 合理编排活动时间

對于青少年来说,参加活动的同时也是一种技能记忆的训练。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凭借反复训练,可变成长时记忆。而本次培训项目贯穿在一个学期中,每隔2周进行一次活动,战线拉得比较长。针对一些学业压力比较繁重的学员而言,往往一次活动后,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训练,学会的技能无法完全体现到下一次活动中。由此,在活动的时间编排上,日后尽量选择寒暑假,对学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在技能记忆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致谢:特别感谢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服务处的徐蕾、朱莹、周佳卉、娄悠猷、刘雅竹、刘楠、饶琳莉和于蓬泽为本文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莲华.馆校合作开展科普工作致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N].中国文物报,2016-09-23(07).

[2]宋娴,孙阳.我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历史进程[J].上海教育科研,2014(4):44-47.

[3]陈沪铭.基于公共科普场馆的青少年科学教育[J].中国科技教育,2012(5):56-58.

[4]王晓芬.博物馆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以山西博物院2016暑期“小小讲解员团队”活动为例[J].文物世界,2016(6):54-57.

[5]王泉.我国科学诠释学的兴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62-563.

(2018-02-03收稿,2018-03-15修回)

作者简介:陆怡菁(1993—),女,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E-mail: luyj@sstm.org.cn。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