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中钢琴配乐的功能特性探析
2018-09-10雷蕾
雷蕾
摘 要:传记式电影是西方电影艺术的重要体裁之一。钢琴音乐因其擅长表达音色的多样性、细腻深入的情感勾画、民族性元素体现等功能性特点,被运用于传记电影配乐时,常以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将剧情中民族性格的立体化、情感细节的多样化、人物性格明朗化等细节充分体现出来,令剧情内容与人物情感都更加立体饱满。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动、引导影片的剧情发展、提升影片的艺术境界、丰富影片人物形象等作用,通过将钢琴音乐与电影画面的有效融合,使电影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电影呈现的整体效果得到大幅度的升华。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钢琴配乐在传记电影作品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西方传记电影;钢琴配乐;重要角色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2-0055-06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2.009
在西方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有一段较长的“无声”时期,早在这个“无声”电影时期,电影从业者们就已经开始想到,运用音乐来为影像增添气氛。早期的电影配乐,是由乐手在电影放映之时进行现场配乐演奏,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渲染电影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电影播放时的噪音掩盖点,这时候电影音乐的应用显得较为原始。[1]电影进入有声时代之后,电影从业者与观影者们,都开始对电影音乐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音乐已然成为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对于电影而言,配乐是一种声音,一种能和音响、台词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影世界的声音。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触人心弦,惊心动魄的电影世界。
一、电影配乐在西方电影作品中的作用
电影配乐是电影作品中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完整的电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语言和肢体的表达已不能够具体表达电影内容的多维性,和人物刻画的立體性时,电影音乐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从听觉的角度,与电影的视觉元素相结合,发挥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同时,电影音乐还是一种将听觉、视觉高度结合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仅具有一般音乐的特质,还与电影的语言、音响、剧情高度融合。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电影音乐的合理运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观众群体是在电影作品集合所有成分(语言、画面、音乐)的配合过程之中,来对一部影片的内涵进行感受的。”[2]这是电影理论家切列姆辛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情绪等心理活动会受到电影配乐的直接影响。有音乐加持的电影画面,才会更加生动,听觉与视觉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对电影的情绪走向起到主导作用,还可为观看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合理的音乐应用对剧情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说电影是一件艺术品,影像可谓是电影的骨骼,那么电影音乐则给这件艺术品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在电影艺术中,其他艺术门类都是具象的,但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因此,当人们无法用语言、视觉效果表达出情感的细腻时,就想到了用音乐来填补语言的苍白。的确,当电影的表现力无法通过单纯的视觉表达方式全方位地表达其思想意境时,音乐便在此时派上了用场。在电影史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当电影中出现声音之后,电影的美学形式也随之突破发生了变化,促使电影发展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视听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2]同时,与单纯的音乐创作相比较,电影音乐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单纯的音乐创作,作曲家们可以随心随欲地发挥着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但电影音乐的创作,就要求作曲家须依据导演的作品剧情、画面以及整体构思等多个方面进行创作,相较而言音乐思维上有所限制。所以,不是说每一个优秀的作曲家,都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音乐作曲家,这取决于其自身对于电影音乐的敏锐感受。
许多电影导演热衷于将古典音乐应用到电影之中,例如,瑞典导演伯格曼就特别善于将巴赫作品应用到自己的电影作品中,这是业界众所周知的,将电影作品的思辨与巴赫音乐的理性完美得融合在一起。巴赫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具有近乎完美的音乐逻辑与内在平衡,且乐曲风格严谨而和谐,透着丝丝人性与理性的光辉。例如,《七宗罪》《罪与罚》《沉默的羔羊》和《英国病人》等电影,无不与命运、哲理等因素相关联,都与巴赫作品的理性、哲学性思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钢琴音乐的应用,在电影配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钢琴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电影配乐更多的活力和生机,也对电影情节的氛围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将钢琴音乐融入到电影音乐中去,以其所具有的深刻历史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将观众的心理和电影的主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抒发美学与深化电影音乐文化内涵的功能。
二、钢琴音乐在西方电影应用中的功能性特征
钢琴音乐的传播,在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中是十分普及的,上到社会名流,下到普通大众,都热爱、尊崇钢琴艺术。可以说,钢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朝前的一种标志,钢琴音乐已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因而,早期的无声电影,常常选择在放映的现场直接配置钢琴师,根据电影场景的转换,进行现场配乐。那时的钢琴配乐,有时根据电影的剧情进行即兴配乐,有时根据导演的剧情需要,选择已有的钢琴音乐片段进行配乐,将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运用得淋漓尽致。钢琴音乐作为剧情伴奏的运用,可谓是所有不同类型的电影音乐应用的鼻祖,只是随着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现代电影音乐采用的是后期录制、剪辑,而非现场配乐。[3]
(一)钢琴音乐的多层次音色表现
钢琴的音域比其他大多数乐器都要宽广,能够表达多个不同音域的音色特点。就钢琴乐器本身的音区而言,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的声部音区:清澈透亮的高声部音区,温和淳朴的中声部音区和低沉厚重的低声部音区。每个音区的音色特点都如同人的性格一般,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各个音区中,还可以有多个不同层次的音色对比和表达,可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对音色细节的表达。同时,钢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不同乐器的音色,并且,不同调性的作品,音色表达上也有不同,不同的调性还决定了音乐的性格与人物的情绪。因此,钢琴音乐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情感细节的表达、营造情节背景氛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表现张力。[4]正如传记电影《海上钢琴家》的主人公在影片结尾所说的那句:“就拿一台钢琴来讲,你知道它有88个琴键,没人能够给出其它不同的答案,而在这些琴键之上,你所能够创造出的音乐却是无限的,琴键并非无限,但你是无限的。”道出了钢琴音乐在表达情感上的无限可能。所以,当电影剧情并不需要交响乐这样的大编制来承担配乐,或是不希望大编制的音响效果占用太多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当电影片段需要表达较细腻的思想与情感时,选择钢琴音乐作为配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钢琴音乐的民族性曲调元素
钢琴音乐之所以可以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中获得如此良好的发展,究其原因,许多钢琴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作曲家自身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宗教音乐元素、民族特有的曲调以及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等极具民族特点的创作元素。[5]
譬如,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许多作品是在国破家亡独自漂泊他乡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而成,在看似柔情似水充满贵族气息的音乐旋律的背后,暗藏着亡国子民有家不能归,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恨却不能言明等音乐情感,看似花团锦簇的华服之下,是一颗沧桑破碎的心,是对命运的抗争与不妥协。正如传记电影《钢琴家》中,就大量运用了肖邦的钢琴作品作为配乐,从故事背景、民族情感、社会环境等方面,配乐的基调都和电影场景高度吻合。基于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展开借鉴与汲取其中的养分,所创作出来的钢琴古典音乐作品,不仅具备了特殊的钢琴艺术内涵,同时民族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也充斥其中,形成了特有的钢琴音乐艺术,从而使人们产生极大的共鸣。[6] 因此,在电影中,尤其是传记电影,想要用配乐增强剧情中民族情感的表达力度时,符合电影剧情需要的带有明显民族性曲调元素的钢琴音乐,便是最好的帮手。
(三)钢琴音乐的节奏功能
节奏律动是影响音乐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民族所特有的音乐节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性格特点。深受民族音乐元素影响的作曲家们,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在作品中呈现出自己民族的节奏特点,令作品充满人文气息,以艺术的手法体现出民族性的精神境界。如,李斯特的作品中的匈牙利舞蹈节奏元素,明快的节奏律动,结合多种巧妙的切分节奏,体现出匈牙利民族粗狂奔放的民族形象。肖邦的作品中波兰民族特有的“瑪祖卡”节奏韵律,通常运用3/4 拍、其特点为重拍落在第二拍或是本该是“弱拍”的拍子上,打破常规概念的节奏韵律,典雅中又带有一丝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味。再看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等俄罗斯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中,也必定包含着俄罗斯民间舞曲节奏元素,尤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节奏取材于东正教礼拜钟声所特有的节奏素材,这类极具指向性的节奏特点,最容易令观众与作曲家产生音乐情感上的共情。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节奏型在不同作曲家的钢琴古典音乐作品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民族音乐的特有性,决定了节奏韵律的独特性,为钢琴音乐增添了新的美学特性。
节奏功能的体现,是电影与音乐之间的共性,“观众心理节奏”“演员心理节奏”“客观节奏”以及“主观节奏”等等都包含在内。同其它门类的艺术相较,音乐和电影在节奏运用上无疑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一部影片中能够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来将电影的不同场景与节奏功能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在电影作品中音乐发挥着带动剧情节奏、引导剧情走向的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影片《加勒比海盗》放映之时,关掉了所有的配乐声道,结果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就有观看者因感觉电影效果干枯生硬无趣,而陆续离场。从这个实验可明显看出,音乐在渲染电影情感、场景氛围,以及戏剧冲突的表达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说明听觉感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视觉感官、情感共情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音乐面面俱到的乐思和包罗万象的情感,能够帮助导演更好地将自己电影作品的创作意图更为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
三、西方传记电影中钢琴配乐的功能特性
(一)推动影片的剧情发展——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
在这部由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拍摄的影片中,以主人公的朋友——落魄小号手的回忆,开启了故事的讲述,一个集天才光环与孤独命运于一身的爵士乐钢琴家的一生故事。影片看似讲述的是1900这个虚拟的主人公的一生,实则阐述的是天才注定孤独的悲凉情感。主人公1900一生都未下过船,双脚也没有感受过平坦的陆地,生活中除了那段还未开始便以结束的朦胧爱恋,便只有钢琴是他的唯一,八十八个黑白琴键在他的手中就如同跳动的精灵一般。电影的结果也是极具悲情的,离开音乐不知该怎么活下去,并且无论如何也不愿离开大海上岸的主人公,选择了和他的钢琴以及承载了他短暂一生所有故事的轮船一起,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仿佛为观众编织出了一曲蓝色海洋中的南柯一梦。[7]或许“活着”是平凡人等对生命认定的最低目标,而对于天才,心灵的舒适安放,才是他们的毕生所求。
影片中,男主角用钢琴曲给往来的乘客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用音乐慰藉着人们疲倦的精神,名利对于他而言就如同过往云烟毫不在意,他单纯且唯一的梦想,就是用音乐来解读每一个人的内心。也正印证了主人公的一句话:“我的音乐已无法与我分离”。影片前半部分大量运用了钢琴爵士音乐,相对自由的音乐节奏,与主人公自由不拘的性格相呼应,也与电影主人公工作背景相符。同时,也为本部影片最为经典的部分——“斗琴”的钢琴音乐运用,做好了铺垫。认为钢琴天赋无人能出其右的杰克(原型来自有着爵士乐之祖称号的杰利·罗尔·莫顿)来到弗吉尼亚号上,向影片主人公1900发出挑战邀请。在后来许多的影评人眼中,杰克与1900斗琴的那个片段都是整部电影之中最精彩的部分。特别是在最后一回合的比试时,杰克演奏了The Finger Breaker将他高超的琴技充分地展示出来。然而,面对着对手的高超琴技男主角仍镇定自若,同样选择了一首难度极高的爵士钢琴曲Enduring Movement来作为回击,乐曲织体复杂且多声部,同时有大段的炫技片段,在节奏如此多变且不拘一格的钢琴爵士乐声中,电影采用多镜头重叠的方式和此处的精彩琴声相互呼应,将整个“斗琴”气氛推向高潮。主人公精湛的演奏技艺令所有观众为之瞠目结舌,仿佛在这一刻忘记了呼吸,观众惊讶到失态的无声场面,与主人公的演奏镜头不断来回呈现,再结合此时精彩绝伦的配乐,形成听觉与视觉上的冲击与对比。随后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男主角拿起了之前放在钢琴旁边未曾点燃的香烟,在琴弦上轻轻地一划,香烟就被点燃,在短暂的安静之后,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大堂。电影在此处意在用较夸张的视觉表现手法来体现主人公弹奏水平的登峰造极,将斗琴喧嚣之后的平静做了很好的过渡处理,结合之前惊人的钢琴配乐,观众倒也并不觉得有突兀之处。无疑,钢琴音乐在帮助电影剧情推向高潮,之后平稳过渡趋于平静这一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片中另外一个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当男主角在录制音频之时,对窗外一位脸容清秀的农家女孩一见钟情,他波澜不惊的内心世界中荡起了一丝爱的涟漪。于是,他即兴弹奏了一曲Playing Love,乐曲节奏平稳,饱含柔情,与窗外姑娘的窈窕身影相互呼应,随着情节推进,音乐也随着女孩的消失,而不再延续。在此情节中,钢琴音乐更多的功能是对男主角内心初次怀春的一种甜蜜而又温暖的情感刻画,是与男主角内心情感的一次完美的呼应。这部影片的成功,钢琴音乐所起到的作用已不仅是简单渲染、刻画,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画卷,编制了一曲纯净凄美的恋曲。正是因为钢琴音乐的存在,使得影片每一个情节的衔接都显得那么行云流水,从影片的开头到发展,再到高潮部分,再由此终结,钢琴音乐在几个段落之间自然地联系,给予观众心灵上的剧烈冲击,也成功完成了导向电影剧情的功能作用。
(二)提升影片的艺术境界——以电影《钢琴家》为例
由罗曼·波兰斯基所执导的电影《钢琴家》,以史诗性的表达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二战爆发前夕,纳粹入侵波兰,对犹太人进行残忍屠杀的真实历史故事。影片中,导演多次借助主角的钢琴演奏,通过钢琴音乐所包含的音乐情感信息,体现出与入侵者做斗争,不向命运低头的思想。[8] 这部电影的钢琴音乐运用,最大的特点,没有任何夸张的表现手法,而是写实性的采用钢琴配乐与电影中演员真实演奏片段相衔接的手法,给观众带来更强的极具说服性的观感。
电影一开始使用的黑白胶片,十分真实地呈现出那个时期华沙的街头景象,将深厚沉淀的岁月感营造了出来。这部影片的第一首钢琴配乐,是肖邦在1875年创作的《升c小调夜曲》,安逸恬静的旋律走向,却因小调式的调性特点,令音乐时刻透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情绪,以此曲为背景音乐,无疑与这段电影情节相互呼应,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朦胧且不太真实的安静氛围,将平静之中又饱含忧伤、迷茫,但又充满深情的思想动态十分准确地表现出来。随着镜头的切换,窗户外面的阵阵轰鸣声与钢琴音乐形成了强烈地对比,钢琴键上斯皮曼修长十指的跃动间,音乐表现十分悠扬,将和平的意蕴完整地传达出来,将战争的冷酷与音乐的恬静形成矛盾对比,整部影片的序幕缓缓拉开。[9]
电影讲述的是大约1944年冬季,纳粹军队入侵波兰华沙,并且开启屠城式的疯狂破坏与杀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下去的斯皮曼只能几经波折,不断逃亡。经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后,侥幸活下来的斯皮曼在一座几近废弃的建筑中,遇见了让自己欣喜若狂的事情,他找到了一盒罐头。这种欣喜还未来得及感受,一双黑色皮鞋这就样突然地出现在了他眼前,就如心中恐惧的那般,抬头时一名纳粹军官站在了自己面前。然而影片情节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大转折,当军官得知斯皮曼是一名钢琴家,随即要求斯皮曼在房间里那架钢琴上为他演奏。这时候的斯皮曼内心仍然十分恐惧,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暂时按耐住自己极度恐慌的内心,开始演奏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钢琴声在一种极度恐惧、不确定、迷茫中开始。带着这种对自己生死都不能确定的恐惧心理,音调缓慢忧郁,犹如一名年迈的老者正在为人们缓缓道来命运的曲折。小调的音乐基调,映衬着亡国的悲痛。电影场景在男主角演奏和将军的面部特写之间来回切换,随着音乐的发展,乐句由一开始的拘谨生疏,到男主角在音乐中逐渐打开心扉,借助音乐,大胆宣泄内心的悲伤痛苦但又充满对生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将民族惨遭破国、灭族的悲剧,民众的伤感沉痛,在情绪极度压抑之下,依旧坚信民族终将远离噩梦,坚强雄起的雄心壮志等情感,通过斯皮曼指尖下流淌的音乐旋律,高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名德国军官的竭力保护之下,斯皮曼终于活着等来了华沙的解放。这时他又来到了在电影开始时候的那家电台,同样是那间录音房,再一次响起了那首《升C小调夜曲》,无论是电影场景还是配乐,都和电影开头形成首尾呼应。舒缓柔美的琴音之下饱含沧桑与辛酸的情感,此时斯皮曼看到录音室外幸存下来的同行,一切似乎都回归原本的安逸,但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们,更多感到的是物是人非的酸楚,不禁泪流满面。电影结尾处,主人公在辉煌的音乐厅中演奏《降E大调华丽的大波罗乃兹舞曲》,波兰民族劫后重生、百废待兴的积极情绪,通过这部钢琴作品得到充分体现,与电影开篇阴郁的情绪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电影在这部钢琴作品中结束。整部电影作品,导演罗曼准确把握住钢琴音乐与电影内容的节奏与民族情感的共性,充分運用肖邦的钢琴作品,将自己的独特艺术构思及敏锐的视角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在深化这部影片的主题情感之时,使整部影片的艺术境界得以提升。
(三)丰富影片中人物的刻画——以电影《莫扎特传》为例
在电影《莫扎特传》中,一共引用了五个来自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音乐段落,这无疑是一部致敬莫扎特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影片。影片大量的运用主人公莫扎特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高度还原了莫扎特传奇的一生,或许再没有比这更加能够真实呈现主人公形象的其他选择了。电影中段有这样一个桥段,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为了给莫扎特的作品谋求被选中而获得工作的机会,带着莫扎特的曲稿求助于萨里埃利。此时,影片中出现了节选自莫扎特《降E大调第十双钢琴协奏曲》的若干音乐片段,配合萨里埃利翻看莫扎特手稿的场景,配乐和电影场景高度贴合。这段钢琴音乐富有活力,情绪热烈,电影在萨里埃利翻看莫扎特手稿,和晚年萨里埃利描述当时看到这部作品的震惊之情,两个画面之间不断穿插,此时配乐中跳动徘徊的旋律走向,以及光明辉煌的音乐氛围,将影片中莫扎特热情洋溢而又不拘于世俗的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影像结合音乐的光彩,形象地表现出萨里埃利被莫扎特惊人才华的光环笼罩,深深自卑却又无处找寻自我,震惊而又矛盾彷徨的心理特征。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萨里埃利去拜访窘境之中的莫扎特这一段,无疑是这部电影中的高潮,在这一段中,不仅将萨里埃利奸诈、卑鄙的形象进行了突出,同时也将莫扎特内心之中的那种忐忑不安有效地传达出来,更是将莫扎特对父亲深沉的思念体现了出来。在此情节所采用的背景音乐,是莫扎特于1785年创作《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中的两个乐章,这也是莫扎特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与其他钢琴协奏曲相比,这一乐曲在整体音乐基调上与莫扎特的其他作品有着较为显著的不同,音乐风格较为悲怆与沉重,并且饱含悲伤感的同时,又不缺少戏剧性,是莫扎特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调作品之一,充分利用了小调作品阴郁、伤感的调性特点,为之后莫扎特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伏笔。电影剧情借助这些音乐片段的情感氛围,以暗示性的手笔,使电影情节充满浓烈的悲剧色彩。最终,莫扎特饱受心理与病痛的双重折磨与打击,在创作的过程中因过度劳累而遗憾逝去,与《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小调悲剧性音乐氛围形成呼应,为莫扎特悲剧性的一生做了总结。
结 语
钢琴配乐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在电影桥段的合理运用下,与电影的视觉表达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般的艺术融合,大大拓展了电影的情感表达深度。钢琴配乐推动影片的剧情发展、提升影片的艺术境界、丰富影片中人物的刻画等多种功能,是电影作品品质提升的关键所在。传记电影作品中钢琴音乐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让电影片段的气氛得到很好地渲染,还能对角色情感的抒发起到帮助。借助音乐的氛围烘托和情感表达,不仅能观众更好地了解剧情发展,更能将时代特色、历史特点表达出来。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为此,众多的电影音乐创作家们,应当对电影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对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所诠释的深刻底蕴仔细分析,通过钢琴音乐所包含的调性特点、音乐情感特征等内涵信息,更好更合理地将钢琴音乐运用于传记电影配乐上。
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创新可以说是每个领域与行业都不断探讨的话题,这对于应用在影视作品中的钢琴音乐而言也是如此。我们期待钢琴配乐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就要推翻全部传统,而是继承、融合、改革、发展这一过程。如今的电影艺术可谓处在不断上升的黄金时期,随着更多电影音乐创作者的加入,我们仿佛能够预见,未来钢琴配乐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及成熟。
参考文献:
[1] 李秋薇.电影音乐中钢琴元素的研究和使用[J].财讯,2016(09).
[2] 周媛媛.古典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艺术教育,2016(09).
[3] 孔令旨.淺析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前景——以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发展为立足点[J].电影文学,2010(13).
[4] 刘方.浅议钢琴伴奏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特点与表达形式[J].戏剧之家,2016,05(上).
[5] 李宝霞.影视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J].电影文学,2012(13).
[6] 马冬莉.钢琴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作用[J].艺术评鉴,2016(22).
[7] 刘宁.钢琴音乐元素在《海上钢琴师》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4(02).
[8] 任力志.音乐元素在电影《钢琴家》中的应用价值[J].作家,2015(24).
[9] 李亚军.从电影《钢琴家》透视钢琴音乐的美学价值[J].电影文学,2013(19).
(责任编辑:杨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