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9-10潘方方
潘方方
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世界进入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的一种崭新的时代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一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08年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离不开知识产权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因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七大战略措施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呼应知识产权社会需求,河南省也相继颁布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河南省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凸显知识产权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知识产权人才概念
知识产权人才的界定
我国学界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从知识产权的工作特性和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将知识产权人才定义为“系统掌握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从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或管理等相关理论与实务工作的各类人才”。有学者从人才的定义出发,将知识产权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有学者直接从知识产权人才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人才至少应具有3个特性。第一,专业性。知识产权人才应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是一种专门人才。第二,多样性。首先,知识产权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至少包括版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权利类型。从事与其中任何一种知识产权类型相关工作的人才都可以被称为知识产权人才。其次,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运行环节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因此,知识产权工作也应涉及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4个方面。不同的环节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只要胜任其中一个环节的工作,就可以认为是知识产权人才,这也造就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多样性。第三,价值性。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的对象是无形且具有价值的知识财产,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知识产权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具有价值性。总之,知识产权人才是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且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知识产权人才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郑胜利(2008)从知识产权工作实践出发,将知识产权人才分为5类,即知识产权公共管理事务人员、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中介或服务人员和知识产权研究人员。钱建平(2013)依知识产权人才分类是否包括知识产权创造人才将其区分为广义的分类和狭义的分类,狭义的分类赞同郑胜利教授的五分法观点。王肃(2014年)将知识产权人才的划分标准总结为4个维度:“种类维度”“环节维度”“层次维度”和“行业和工作维度”,并分别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了类别划分。杨德桥(2012)以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长处为标准,将知识产权人才分为法律型知识产权人才、科技型知识产权人才和管理型知识产权人才。分类方法的不同表现出知识产权人才的复杂性。无论哪种分类方法,只要学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标准将知识产权人才展现清楚,即为合理,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综合来看,郑胜利教授的观点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和引用,本文也采用此知识产权人才五分法:一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主要指在各级政府中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人员;二是知识产权司法人才,主要指在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中从事知识产权审判、控诉和侦查等活动的人员;三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主要指各类企业中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四是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人才,主要指在各种类型的学校、科研院所中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科研的人员;五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主要指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中的专利代理人、商标代理人以及知识产权诉讼或仲裁活动中的代理人、知识产权评估师等知识产权服务人员。
知识产权人才的社会需求
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需求
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正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商标注册申请量为590.16万件,同比增长54.96%。人民法院共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37 242件,审结225 678件(含旧存),比2016年分别上升33.50%和31.43%;其中,著作权案件数量为137 267件,同比上升达57.80%,占2017年全国地方各级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总数的68.28%。这表明,从总体上看,巨大的知识产权生产量显示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大量需求。
具体来看,目前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企业为例,按照国际惯例,企业通常会按照技术人员总数1%~4%的比例来配置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依据这个标准,至2020年,我国企业与研发机构至少需要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将达到4.5万~5万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总经理助理邵威在谈到三一重工的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时也提出,理想的企业研发工程师和专利工程师的人员配置比例是100∶1,专利律师的配置比例为500∶1,专利代理人的配置比例为150∶1,专利管理人员的配置比例为300∶1。然而实际上,三一重工的知识产权人才配比目前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鉴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短缺的局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知識产权人才资源总量要大幅增加。全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数量要达到50余万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要超过100万人。因此,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知识产权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刻不容缓。
知识产权人才的质量需求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满足数量要求外,在质量上还应满足市场需求,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能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所用。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人才的质量需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的复合性。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个广且杂的领域。横向来看,知识产权包括了专利、版权、商标、传统知识等各专业;纵向来看,知识产权包括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4个运行环节。横向纵向相互交织,必然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要求。深圳智诚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18旺季全国知识产权人才招聘薪酬报告》显示,2018年1—2月,全国累计发布了11 400个知识产权相关的招聘岗位需求,知识产权顾问、专利代理人、专利工程师成为3大最主要热门招聘岗位。这3类岗位基本都要求有相应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袁晓东、朱雪忠(2010)通过对华为、北大方正、三一重工等企业2007年、2008年、2009年招聘的知识产权管理岗位人才要求分析后,得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知识包括特定理工科专业的背景知识、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管理知识和较好的外语。吴秀文(2017)通过对有代表性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招聘专业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管理知识3个方面。
第二,本科学历为最主要的学历要求。《2018旺季全国知识产权人才招聘薪酬报告》显示,市场上超过九成的企业要求知识产权求职者学历需达到大专以上,本科学历成为最主要的求职门槛。具体来看,56.60%的招聘者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硕士及以上的仅占到5.04%。
上述两个知识产权人才的质量需求表明:第一,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第二,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在企业中的需求并不明显,大多数高校应该以培养知识产权本科人才为主。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后不久,河南省即出台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谋篇布局。《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作为战略措施之一,提出“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知识产权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精通国际国内知识产权规则的高级人才”。此文件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进程。
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
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有4种:第一,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知识产权学院4所,分别是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共有8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分别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和郑州大学。其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是在2011年获批,2012年开始招生;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工学院是2012年获批,2013年开始招生;河南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是2013年获批,2014年开始招生;郑州大学是2018年获批,尚未开始招生。目前,各个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数如表1所示。
其中,河南科技大学是按照法学类招生,在进校第二年后进行专业分班,因此2017级的人数尚未出来,预计是30人的小班。也就是说,近几年来,河南省最多培养出了592名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含2014级),还有1 176名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在培养过程中。
在课程设置方面,河南省各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都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必修课、法学核心课程和知识产权方向主干课程。区别之处在于对知识产权主干课程的设置,比如中原工学院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放在学科基础课程里,将知识产权管理放在专业基础课里,将知识产权代理模拟实验放在实践课程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知识产权实务都放在专业选修课程里。不同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对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构成的侧重点不一样。
第二,知识产权法或知识产权管理硕博士培养。在知识产权博士研究生层面,河南省尚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博士研究生培养,只有郑州大学在民商法博士点下培养竞争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河南省目前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及河南师范大学在民商法硕士点下培养知识产权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原工学院法学院自2006年起在科技哲学硕士点下招生科技哲学与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目前已培养50多名研究生;2016年起开始招聘知识产权管理方向的研究生。
第三,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目前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及河南师范大学都有法律硕士点,可以进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但都不以知识产权方向为主。中原工学院法律硕士点于2017年获批,2018年开始招生,定位为知识产权方向。
第四,知识产权非学历教育人才培养。郑州大学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中原工学院作为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以及其他高校通过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一些知识产权非学历人才。比如,2016年5月11日—13日,中原工学院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科学技术局联合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有航空港区4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
河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加强。具体而言,河南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不能满足知识产权人才质量需求。纵观河南省主要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一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认为,这两类培养目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因为复合型人才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实践中的应用需求。如前所述,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质量需求即要求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因此,从培养目标上来说,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还较为准确。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各个高校的差异比较大,有的并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所谓复合型或应用型,最直接的检验标准即是市场的需求。根据《2018旺季全国知识产权人才招聘薪酬报告》,知识产权顾问、专利代理人、专利工程师是三大最主要热门招聘岗位,而这些岗位都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以及较好的外语。反观河南省高校的課程设置,有些仍以法学核心课程为主,只是在专业课上增加了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并不能有效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对理工科背景、管理学知识以及外语能力的需求。
第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次有待提高。河南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硕博士研究生较少。如前所述,河南省仅郑州大学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但尚未培养出知识产权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知识产权为特色的也较少。这固然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即知识产权尚没有独立的硕士点或博士点,其硕士或博士要纳入民商法之下,作为民商法的一个方向进行培养,没有形成自己的培养层次。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河南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发达省份的差距较大,不能满足河南省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
第三,知识产权师资匮乏。知识产权专业是法学学科的特设专业,因此,河南省高校都将其放在法学院进行招生。在师资保障上,河南省高校也都是以法学院的教师为主。但是这并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首先,法学院教师的专业方向不能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复合型知识的要求。法学院的教师大多都是法学出身,讲述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课程没有问题,如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但是知识产权人才还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知识、理工科背景等知识,法学院的教师一般无法胜任。其次,法学院教师的没有相应的实务经验,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相关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培养出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河南省各个高校都在培养方案里安排了知识产权实践课程,如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实务、知识产权检索等课程。而法学教师一般没有从事知识产权代理或知识产权检索的实务经验,讲授起来非常吃力,效果不好。
第四,知识产权非学历教育没有形成规律,高层次活动不多。目前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培训班多处于单次培训的状态,没有形成规律性培训,培训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弱。此外,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教育发达省区市相比,河南省的知识产权高层次活动也比较少,如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学术会议还没有在河南省召开过,由河南省中原工学院主办的知识产权中原论坛活动也才刚刚起步。这不利于学生通过高层次活动感受知识产权氛围,形成知识产权认同感,坚定从事知识产权相关行业的信念。因此,河南省高校在知识产权非学历教育和举办高层次活动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間。
完善河南省高校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准确定位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培养什么类型的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第二,培养什么水平的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第一问题的回答由市场决定,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决定。
知识产权人才需求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以及较好的外语,即需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所以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都是准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要求高校在本科阶段培养出4种知识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现实的。为实现培养方案复合型要求,高校仅简单在培养方案中放入理工科课程、法律课程、管理学课程、外语课程,反而会使学生的任何一方面知识都不成体系,在实践中更难上手。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制定出更具操作性的培养目标。例如,有些高校以理工科专业见长,其培养目标可以着重强调对理工科知识技能的要求;有些高校在管理经贸金融专业见长,则可以突出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要求。
至于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应培养什么水平的知识产权人才,本文认为,知识产权本科应以培养中低等人才为主,而非高级人才。这是因为,从本科教育的本质来看,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其应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学生在4年的本科教育中,能够对所学专业有体系性、基础性的认识即可。此外,社会上也需要中低等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例如,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他们所需要的有可能只是在法务、行政或技术支持等岗位中兼职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对这些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就是合适的。
科学设置知识产权本科课程体系
知识产权目前定位为法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应当以此为基础设置知识产权本科课程。
第一,根据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知识产权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共14门。这些课程从总体上看,以法学类课程为主,以保证学生在法学领域能够具有基本完整全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素养。第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应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色设置。如经贸管理金融类比较强的高校可以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产权融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知识产权运营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而理工科比较有优势的学校可以多配置与专利相关的课程,如专利代理、专利文书撰写、专利评估与鉴定、国际技术转让、专利预警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第三,选修理工科二学位。具有理工科优势的学校可以通过选修理工科二学位的方式让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生学习理工科知识,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复合型知识结构对理工科背景的要求。通过选修理工科二学位,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某一理工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具备该专业的基本素养。由于理工专业众多,选修二学位的专业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是不太现实的。在具体操作上,知识产权学院可以与其他学院沟通协商合作,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选修理工科二学位提供理工科专业。实践证明,这种操作模式是可行的。重庆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目前都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比较受欢迎。据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苏平院长介绍,该学院2015级知识产权专业70名学生,有58名都选择了辅修理工科二学位。为帮助学生辅修理工类双学位,学院每年为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个理工类专业供学生选择。具体来讲,知识产权学院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合作,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学生,2015年开设自动化专业,2016年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湘潭大学也是集体选修理工科二学位,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修二学位课程,6个学期修满选修专业要求的65学分,还是能够完成的。第四,重视实践教学。《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4类,分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知识产权专业实践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应该体现这4类要求。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理论课程中设置一些案例教学或文献检索操作的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验、实训课程,可以设置知识产权代理实务等类型的实践课,利用模拟法庭、实验室等资源教学;对于专业实习,可以通过签订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保证学生的专业实习;对于社会实践环节,可以设置知识产权社会调查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第五,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知识产权二学位,积极鼓励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选修知识产权二学位,实现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要求。相比较而言,理工科学生选修知识产权二学位修读会比知识产权专业学生选修理工科二学位修读容易一些,因此,这也是一条非常适合理工科院校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途径。
多方融合丰富知识产权师资配置
针对目前河南省知识产权师资匮乏的局面,河南省高校应当持续不断、多方位地丰富知识产权师资。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引进具有管理学、知识产权实务背景的专业教师,形成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具体来讲,学校应认识到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教师团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引进人才的政策方面多多给予支持,吸引管理学博士、知识产权实务界人才充实到知识产权师资队伍中来。第二,聘请省内外知识产权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授、兼职教师,丰富知识产权师资类型。兼职教授定位为省内外知识产权界的知名教授、学者、专家,通过不定期做讲座的方式与知识产权教师交流,也给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带来学术领域的前沿问题,拓展师生的思维。兼职教师定位为省内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具体工作可安排为讲授某些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或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或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等。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应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在这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方面,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聘请我国著名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教授、冯晓青教授、宁立志教授作为兼职教授,不定期邀请其来为学生做讲座;另一方面聘请黄守峰、王乐天、陈浩、田小伍、秦三宽、刘建芳、李建伟等省内知识产权实务界人士作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校外导师,并为其分配了指导的学生。校外导师会在知识产权学院的统一安排下与其指导的学生见面、沟通、交流,也会在学生课余时间邀请学生到其单位进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感性认识。此外,校外导师也参与到课程中来,为学生讲授《专利代理实务》中的部分内容,有效地弥补了校内教师的不足。第三,提升原有教师的知识产权水平。学校应支持知识产权专业原有的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师资的整体素养。
合理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一般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和专科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一般包括各种培训、进修等。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产权复合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本科层面,知识产权与理工科知识复合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双学位、专升本等途径解决;在研究生层面,可以通过培养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法学博士的途径解决。因此,在学历教育方面,河南省应在现有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学历人才培养体系,即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法律硕士点的高校应积极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应积极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知识产权本科、第二学士学位人才。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河南省高校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索和承担培训任务,提高企事业单位中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能力。此外,河南省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对接工程”对本科学生进行培训,增强学生的知识产权实务能力。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和资助下开展的公益性免费培训项目,采用政府+高校+企业的运作模式,选拔在校优秀大学生接受为期数个月体系化的知识产权培训,以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性实务人才。2014年,校企对接工程在重庆市试点,培训项目在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举行。培训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培训时间为3个月,线下面授培训时间为24天。参与本工程的企业包括了腾讯、奇虎360、海尔、三一重工、小米、北大方正等知名企业。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企业专利管理等。最终,重庆市有41名大学生获得了由人社部认可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水平认证二级证书”,并得到前往腾讯、华为等名企实习的机会。校企对接工程将用人单位和人才直接联系起来,解决了人才和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得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针具有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该项工程是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尝试。
结 语
在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河南省在建设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法律、管理及中介等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应该抓住机遇,立足于本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拓阔思路,多方协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克服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为河南省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产权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高校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0106014)的研究成果。本文為中原工学院2016年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