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创伤

2018-09-10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赵某恐惧心理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主持人:大家好,李教授好!欢迎来到心理场。

上一期,李教授结合“人的成长年龄段”,告诉我们为什么“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在早年”。本期,李教授将通过深入分析几起案例进行充分的解释。

李玫瑾:大家好,主持人好!

人的危险心理从其引发到显现于外的行动,短的可以几十秒、几分钟,长的可以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可以潜伏几十年。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一些无厘头的案件,很多人不明白一个一直活得好好的人,看不出任何让他“心理崩溃”的经济问题、情感糾结或其他不良刺激,可是有一天他却突然大开杀戒,并且,其犯罪方式呈现出预谋与设计的特点。比如2017年美国赌城发生的枪击案、2007年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中国也有这类案件,比如2009年北京大兴发生的杀害一家六口案件,2003年河南发生的用木马床方式杀害近20名青少年的案件。这类案件都找不到引发犯罪的充分理由,犯罪人往往没有前科,因此除了怀疑他们精神上可能出现问题外,似乎无法解释这类犯罪的心理。如果说他们精神上异常,可他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认知,又显现非常正常,因为预谋就是最好的证明。

弗洛伊德曾言“一雀落地不会无因而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凡是行为中呈现预谋特点的犯罪一定有相关的心理原因。那些找不到心理原因或动机的犯罪是因为“引发点”不在眼前,不是近几日或近段时间内的刺激,而是源于时间已为“过去时”的刺激。这个刺激发生在他人生过去的一个时间点甚至是早年,即未成年时期。如同养生,某些疾病的形成不是源于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的问题,而是数年甚至是从小养成的饮食或生活习惯。当疾病显现或爆发时,几乎没有马上治愈的可能。比如癌症、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

许多心理问题源于早年,可是,心理病态呈现于外又有滞后的特点。为说明这种现象可列举一起真实案件,这起校园枪击案曾震惊世界,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平和与友好的大学校园内。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大三学生赵某(韩裔),他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且一直读书也比较顺利。有一天他突然在宿舍向两位无辜的同学开枪,打死两个同学后跑到邮局给警察寄出一盘录像带,然后又返回学校,直接走进他平时上课的教室,向在场的老师和所有同学开枪,30个人即刻死亡。他又走向其他教室,因其他教室同学听到枪声已有防范,他几番攻击未遂后回到作案的教室举枪自杀。案件不仅令人震惊和悲哀,更让人不解其中缘由。起初,美国警方怀疑如此疯狂的赵某的作案动机或许是在向周围人寻求报复(这一判断是对的),问题是警方侦查了一段时间后找不到报复的理由,即刺激他的人或事。在案发后当晚,这所大学的人们进行悼念活动时点燃的蜡烛是33个,除了32名受难者,还有一个给了杀人且自杀的赵某。在随后的葬礼上,每位遇难者的墓碑上都有一束鲜花,同样,凶手的墓碑上也有一束鲜花。在鲜花中还插着一张纸片,上面写道——“你一定有过孤独、有过痛苦,只是那时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帮到你。”这样一群充满善良、悲悯之心的师生,凶手有什么理由报复他们,且下此狠手?其作案动机是什么?

很快,美国司法部成立了专案调查组,想了解他的作案动机。调查专家最先走访的是他的舍友和同学,得到的反馈是:“赵某平时独来独往,从不与人交流。”“他挺奇怪的,也很令人害怕。曾有一个同学想跟他交朋友,好几次主动接触他,他都爱答不理的。”“认识赵某三年,就没见他笑过。”走访任课老师,多数老师反馈“我们对这个孩子没什么印象”。然而,一位英语老师却反映:“我早就知道这个学生要出事!”因为英语课经常有写作要求,而作文是观察人心理的最好窗口。老师反映,赵某的作文大多描述的是暴力,内容让人毛骨悚然。老师曾将其中一篇提交给校方,希望他们关注这个学生的心理,但校方阅后却回复“不过是些杜撰的暴力内容,不必大惊小怪”。案发后,调查小组找到那篇作文,内容是“一个小男孩有一个继父,母亲在眼前时继父对他很友善,但母亲不在身边时,继父就凶相毕露……后来,小男孩发现继父竟是杀死自己亲生父亲的凶手,于是处心积虑设计并最终杀死了继父”。

从作文内容看,他似乎曾经受过家庭内的暴力威胁。于是,调查专家又走访了他的家庭,结果发现,作文内容完全是赵某杜撰的。事实上,赵某的父亲不仅活得好好的,与其母亲的感情也很好,更没发生过家庭暴力。赵某全家是韩国人,他八岁那年,全家从韩国移民到美国。他的父母通过15年的打拼,从洗碗工做到了洗衣店老板,他的姐姐大学毕业后还获得了在政府的工作机会。如此看来,案发前赵某的生活无忧。他的父母对调查小组专家说,赵某不太爱说话,有些孤僻,猜测他是因为一直没学好英语,所以没自信开口说话,但此次作案是什么原因他们也不清楚。

接下来,调查组看到了赵某在作案时寄给警方的录像带,其中有手写的23页宣言、43张照片和28份录像资料,其中凶手持枪或榔头摆出各种暴力姿势,还充满威胁的言语。在视频中是他录的时长约20分钟的话语,开始时意思表达还算清楚,后来就出现混乱,仔细一听,大意就是“……你们有房子、汽车,你们有黄金、期货……你们有无数机会和方法来避免今天发生的一切,但你们决定让我流出鲜血,把我逼到了墙角,只给我留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的决定。现在,你们已沾满鲜血的双手将永远无法洗净”。警方认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仇富”的情绪。可是,调查小组认为,赵家不是穷人,有自己的洗衣店、雇员,有别墅、汽车,为何“仇富”呢?

中国也关注了此案,媒体报道时也请专家点评,有专家指出这是美国枪支泛滥的结果。可是,枪支泛滥应该是很多人随身带枪,现场但凡还有一人身上有枪,就不可能让赵某杀尽室内的30人。所以,武断地将这类犯罪归结到枪支泛滥上似乎说不通。此案真正值得研究的是赵某的内心“病”变,他的危险心理何时开始、如何形成——这是问题的关键。

分析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根据事实的行为材料。犯罪人的行为材料可包括他的表情、言语和动作。此案中,首先,凶手的表情材料是:根据同学反映——“赵某不太说话,从无笑容、不合群”。就此可发现什么心理问题?大家可能会猜想:这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障碍,还是不善于表达所致?可是,性格、交往、表达仍然属于表现于外的内容,不是内心活动的内容。这就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在真实材料基础上仍然需要解释与分析,这种解释和分析必须建立在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犯罪心理分析也同样,在行为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去进行分析。

我对赵某“内向、不交流、封闭表情”的表情分析是因为他“内心的某种恐惧情绪”。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合群倾向时曾总结道:当个人的恐惧对象源于非人类的自然现象时,个人倾向于合群;相反,人的恐惧对象源于同类即他人时,个体倾向于回避他人不合群。如果说近期要发生地震,人们往往主动接近人群以获取有关地震的任何消息;相反,如果说近期有人要找他算账,或有人要查他底细时,此人一定回避或减少接触其他人。另一种心理分析是依据相同情境进行类比分析。相似情境是:如果把一个人的眼睛和嘴比喻成一个房间的窗户和门——窗户是内、外觀看的,房门是要进、出的。试想,当人在住宅里却永远拉上窗帘并锁严房门时,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这一地区应该治安混乱,常有人破门而入,为了安全起见,不让人看到屋内,更不能随便打开房门。一个人不与人说话,不给表情,恰恰是不想让人了解他的内心。为什么不让人了解?因为他不信任任何人,他有对人的恐惧。

其次,在分析“表情材料”后还有第二个行为材料,即被英文老师上交的那篇作文,这是“言语材料”。作文中的主角是“小男孩”,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家中最有力量的人,如果父亲没了,剩下的孤儿寡母就比较容易被外界欺负,如果母亲再被骗且杀父仇人通过欺骗走入家内,谁最危险?一定是孤苦伶仃的孩子。作文虽然写的是“一个小男孩设计杀死继父”的故事,但作文体现的作者内心活动显然是一种危险感、一种恐惧感,然后才是奋起抗争的自我保护。

熟悉产生安全感

主持人:您分析犯罪人赵某的犯罪心理是源于恐惧感,可他在作案时已经23岁了,成年了,换句话说是已经强大了,而且周围的人也很友好,他为什么还会因“恐惧”而杀人?

李玫瑾:对,他的犯罪心理是源于恐惧感。犯罪心理分析如同数学演算,需要一步一步地深入。从赵某的“表情”到他写的“作文”,根据这两个行为证据我们分析出“恐惧”的心理背景。那么,这种恐惧又怎样发生并持续至他最终犯罪?

前面说过,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从发生到表现出来的时间可长可短,长则甚至可相隔数十年。赵某的恐惧感也是经历了一定的过程。首先要寻找他的恐惧的形成时间。他作案时已经23岁,显然,令他恐惧的心理背景只能往前寻找。一个人在23岁之前,什么年龄段最容易让人胆小、感到害怕或恐惧?发展心理学可以让我们知道,当人的身高尚未达到成人的高度、在未成年之前,身材越矮小且身边无亲人的孩子越容易感到害怕、感受到恐惧。人从出生起每年的身高都会增长3至5公分,但到13岁上下也就是进入青春期时,一年可长6至11公分,当长到18岁(男孩可到21岁)前后便停止了身高的增长,这时的人基本可以达到成人高度。视觉、体力和心理应对力使得外形接近成年人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由此可知,不足12岁的未成年人,即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年龄越小、身材越小就越容易感受害怕和恐惧。所以,12岁之前的孩子仍然处于依恋期——依恋父母或其他抚养人,需要有长辈的陪伴和保护,到青春期时,这种陪伴可由同伴代替,熟悉的同学和邻居,还有熟悉的环境,这些熟悉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这也是社会心理研究证实的心理规律。

了解以上这一知识就可以明白赵某的危险心理出处:据前面披露的调查结果可知,12岁之前的赵某曾有一个人生转折,即在他八岁那年跟着父母一起移民到美国。移民过程是他心理创伤的起点,也是他“恐惧情绪”的由来。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一岁的增长都伴随着其生活圈的扩大,家庭、亲属往来、街道、幼儿园、学校等,而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愿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前面也提到“熟悉产生安全感、亲切感”。我们知道,三岁的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时都会整天痛哭,强烈抗拒的原因是他换了一个环境,陌生的环境让他很害怕;上小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孩子也会很乖,这实质上是一种内心紧张的表现。陌生,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当然,孩子之间仍然有差异,有的适应快,有的适应慢。能说会道的孩子更容易与新的外界建立联系,而不善言语的孩子会因表达不出来而被冷落,由此加重陌生带来的紧张与恐惧感。

八岁,意味着赵某已经通过八年建立了熟悉的生活圈,这个生活圈代表的是一系列熟悉:熟悉的街道、住房,熟悉的亲属、邻居,熟悉的玩伴、好友,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等等。但是,只需要一天,他就被父母从韩国带到了美国,离开亲切而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所有的熟悉即刻变成了过往,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陌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言语、陌生的人种,美国是移民为主的国家,来自地球不同洲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拉美人、印第安人等,人种的陌生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无异于进入另一个世界,从而失去对人的判断经验:“对方的眼神、对方的言语,是友好还是不友好?我是逃走还是站着别动?”初来乍到的赵家在当时居住环境不可能是富人区,而美国的贫民区治安确实不太好。还有一个事实:父母把赵某姐弟俩带到美国后很快又双双飞回韩国办理后续事宜,父母不在身边,一个小男孩跟着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姐姐如何生活?出门买东西的感受是什么?见到小区里三五成群的半大少年盯着自己的眼光,感受是什么?如果街区里有人冲他大喊大叫可又听不懂,感受又是什么?

这种环境的转变对赵某幼小心灵的冲击或伤害有多大,现在难以测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同三岁幼儿抗拒去幼儿园一样,他也一定对父母表达过自己的抗拒:“我不喜欢这里,我要回韩国!”“我们为什么非要在这里生活?”对此,父母一定给过他回答,这个答案应该是“这里比韩国生活好啊,这里有洋房、汽车……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会拥有这一切……”这些言语并不是猜测,因为在他寄给警方的视频里有对父母话语的回应——“……你们有房子、汽车,你们有黄金、期货……你们有无数机会和方法来避免今天发生的一切,但你们决定让我流出鲜血,把我逼到了墙角,只给我留下一个选择。这是你们的决定。现在,你们已沾满鲜血的双手将永远无法洗净。”也就是说父母告诉他:这个国度富有,我们来到这里就会有更好的生活。可是,赵某不喜欢这里!这种愤怒虽始于八岁,但直至成年也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父母只觉得儿子会慢慢适应,未想他会从最初的恐惧转为愤怒、由最初的抗拒变为要报复,当他21岁时,按法律规定可以买枪了,他也就开始谋划一场杀戮。

分析至此,大家可以明白,恐惧源于赵某初来美国时的抗拒,由于这种抗拒并没有效果,他的心理问题由此积存。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某在长大,慢慢变强大,当他强大到有力量实现自己的诉求时,他便开始策划报复行动。校园枪击扫射正是赵某多年来恐惧无法摆脱转变为愤怒情绪的爆发。因此,此案不是没有犯罪动机,动机的起点是犯罪人赵某的童年心理创伤。只不过这种犯罪动机和创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破解。

心理创伤:看不见的“意识流”

主持人:也就是说,赵某的作案动机实际是在报复让他痛苦多年的环境和人,报复的原因是早年对移民的抗拒,抗拒的原因又是因恐惧而拒绝接受这里的环境和人群。所以,当他长大、可以买枪时,就策划了这起惊天报复行动。这期间相隔15年。现在看来,心理创伤危害很大!李教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心理创伤?

李玫瑾:是的,赵某的心理问题在八岁时就有了,恐惧使他拒绝沟通和交流,变得愤怒甚至追逐暴力。在视频自述中,他还说:“你们知道自掘坟墓是什么滋味吗?知道割下耳朵、割破喉咙是什么滋味吗?”通过调查,可以判断赵某(的身体)并没有这些遭遇,但他的内心世界却犹如经历了这些。这就是他内心一直为之痛苦的心理创伤。

关于创伤,弗洛伊德在其著作《精神分析引论》中讲:“一种经验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弗洛伊德对创伤的解释非常贴切。首先,当人经历某种痛苦不能应付、不能摆脱、还不能适应时,痛苦不仅加深,而且内心本能地会产生一股抗拒力量。弥补或继续完成没完成的应对是心理创伤持续的原因。这种持续过程可长可短,而长短则取决于创伤的深浅。创伤越深,持续时间就越久。其次,许多与情绪有关的心理创伤都发生在感知范围,会形成各种心象:可有生动的视象、熟悉的听象,还有触象、嗅象和味象,但最为多见的仍是视与听两种。由于感知发生时常常伴随着情绪体验,而情绪体验的记忆持续时间最为长久,所以,与情绪相关的心象最容易以原型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并再显现在脑海中。比如经历战争的人对战场的恐怖记忆,经历暴力人身伤害的人对身体痛楚的记忆,还有经历恐怖声音的记忆、见过威胁面孔或眼神的记忆,这些画面都可以以心象的方式再现在人的梦境中,或打断清醒时的思维活动,内心定格在一幅画面上,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的心象也可称作意识流。这种现象最初由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他认为,意识具有流动与连续的特性。流就像水一样分不出过去与将來,连续流动的水又永远是鲜活的。所以,意识流的心象既与时间同步延续,又不会随时间变得陈旧、变得模糊。无论何时,意识流的心象出现在脑海中都是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当然,心象也有正面的,出现好的心象我们会沉浸在愉悦、幸福和温暖之中;相反,心象如果是负面的,就会令人恐惧加剧,犹如反复咀嚼痛苦滋味,不仅扰人心绪,还会扰人睡眠,甚至噩梦不断。许多有心理创伤的人都会反映自己有失眠、抑郁等症状。随着这种痛苦症状日复一日的重复和积累,一定的时间之后就会以相当的心理能量爆发,出现毁灭性行为——犯罪是一种方式,自杀也是一种方式。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在接触需要心理治疗的病人时经常用画面的方式让其显现心理创伤,比如沙盘游戏、绘画等。

主持人:了解了心理创伤的存在方式及危害,对于公安机关或个体来讲,可以得到哪些启发?下一期,我们将请李教授通过几起案例详细解读。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赵某恐惧心理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婚前赠与的首饰和手机离婚时需要返还吗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劳动者可以不事先通知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吗
表达恐惧之情
非法讨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