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小镇,和多出的一个人:论盘妙彬的诗
2018-09-10陈祖君
陈祖君 广西忻城人,壮族,生于1966年11月。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广西师范学院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两岸诗人论》《从国族到身体:现代汉诗的地方认同(1949-2009)》等。在两岸三地发表学术论文及诗歌、小说、散文作品若干。目前主要关注地方文学及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每次说起广西籍的当代诗人,总要谈到盘妙彬。他的作品,简单而丰富、稚拙而丰仪,见山不是山、见云不是云,这些混杂着直观与想象、记忆与遗忘、怀疑与批判的文本,构成了繁复的诗歌奇观,不仅在广西诗歌界,就是放眼全球的华语诗歌版图,也是特立独行的。诗人就像本雅明所谓的“游荡者”一样,他漫步,他停驻,从观察和玄思中获得发现的狂喜。在川流的人群里,他常常越过小镇的季节回到古代,从惊人的想象中透出悠远的禅意。若以中国诗的标准来看,强调诗味的醇厚隽永,追求诗歌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趣,能担得起如此评论的当代诗人并不多见。
一、穿越现代:YY,XX和PP
盘妙彬的诗,总能在现代生活的描述中突然把人拉回古代,赋予眼前的事物一种“古老的诗意”和恒久的追问。有一次在课堂上读《他旅行,某日到某地》:“生鱼片,薄荷,陈醋,茅台酒,美人静立一侧/窗外江山和皇帝∥另一个人迟迟未到,旧唱片在转,江河越流越长/美人弯腰问了三次/美人的发梢碰到他的耳∥一头豹子醒来/美人打开茅台酒,他是真的,皇帝是真的,空座位是假的/美人在斟酒/美人的发梢碰到他的耳∥窗外,落日进了另一条河,浮云又丢失一百多个乡/他旅行,某日到某地。”突然有女生发问道:“这不是YY吗?”是的,这当然是YY(意淫),但更是XX(想象)和PP(批判)。诗歌中的滑稽模仿,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讽喻性,对小镇人的猥琐和物质富裕之后麻木、沉醉(甚至近乎奢靡)、虚度光阴的日常生活进行批判。
在《阳朔一去十九年》中,诗人似乎是怀旧(“十九年前的光景,能不能抵达”),整首诗的意趣却远远超出了怀旧,而直接诘问生活的是与非、得与失:“山水,云烟,人家,三者不知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其间/这乾坤中,鱼得水,我得鱼水∥十九年的山水不曾搬走,尽管来过欧洲人,非洲人,美洲人/来过总统,百万富翁,小偷/那年我找过齐白石,一个人在漓江上来去几次,一个人的春风/那年嘚嘚的马蹄声,阳朔空无一人∥到处是人,是错,非生活的样子,亲爱的阳朔/昨日有,今日无,明日分两地/我有忧伤我带走,此地空余那么多人,那么多黑夜与白日。”借助词语的文化积淀,诗人用“嘚嘚”和“空余”把读者拉回特定的歷史情境,将现代人的忧伤与前世诗人的哀戚并置,对“错”的“非生活”加以否定,促使人重新思索人生的得与失、有与无,以及“抵达”的纵深。
诗人说:“我是时光之证人,我哑口。”(《小鱼见了一次月亮》)在《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盘妙彬卷》和诗集《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①中,诗人写现代人的城市生活,常常通过明月、落日、古街、云朵、树木等的点拨,一下子召唤出久远的历史,以及悠远岁月的辉煌与沧桑。这种写法,颇有些张爱玲的气韵。如“春水既长,夕阳和乱石坐在山上/有病的皇帝这时出来/从广州回来的船这时运回一枚小小的月亮”(《那蓝和白,躲在高高的,一个小小的角落》);又如“陈旧国家的乡村火车站/安静且老,旧火车来,旧火车去/棉花正在开/几朵白云一天比一天遥远”(《天下安静,不管风吹雨打》)等。这种点石成金的笔法,借助艺术想象和语言暴力将当下的现实植入历史情境,有如后现代的镶嵌作品和拼贴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韵味。
二、“在”与“不在”:出世和入世
读盘妙彬的诗,常让人联想到台湾诗人周梦蝶。不同的是,周梦蝶是一位“不闻市声的大隐”,“手持莲花,抵抗着现代或是后现代的红尘”②,他的诗“有着一份远离人间烟火的明净与坚凝”③。而盘妙彬则是一位入世的诗人,他的诗,虽具有佛禅意趣,却始终关注并参入“存在”。他有许多作品直接以“在”或“不在”为题,如《这一个人在》 《缅北在》 《蓝岭在》《明月在》《青山在》《此地在》 《此地在,此地不在》 《大理在,大理不在》《现实不在这里,不在那里》《神在,不经得起问到底》《天在天上》《偏是此人不在》《我不在场,在不丹》等。这些篇什,有的抒写生命个体对世界的观察和体悟,强调“我在”(《神在,不经得起问到底》《大理在,大理不在》等);有的表达诗人对于山河和人世的“我爱”(《这一个人在》《此地在》等);有的记录和反思历史事件及人物(《明月在》《缅北在》等),突出的是“我思”。
在盘妙彬这里,诗是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在场”的证明,而不是借以避世的莲花。正如他所写:“明月升上来,旧爱加上新爱,这一个人在/我爱,我的心在他的身上。”(《这一个人在》)而更多的时候,诗人常常是“一个心灵开着多扇窗户”,既警惕不要像飞鸟那样“离开了它们的社会”,又提防内心“有危险倾向”的黑暗,唯有如此,才能“过了桥,花朵结了果/我干净的心理/一滴露和梦进来,够住了/一条大河进来,够住了/一座大海进来,也够住了∥心高,心远,一个人飞翔起来/天空也够住了”(《一个心灵开着多扇窗户》)。在充满物质诱惑的现代社会,诗人希望自己能像“秋光”一样,“落在树上,树高了/落在溪流里,水清了,浅了/秋光无限好∥我从色彩看到光芒,黄转向金,红抵达火/我内心从黑暗走出,迈向高山/一个不断搬掉颜色的人/加减从他眼里消失,在他心中/树高了,水浅了∥……我来到了,高了,我放眼望去/物质浅了”(《秋光》)。这种对于爱与美的纯粹的“在之思”,在诗人的创作中往往表征为悖论式的戏剧情境,他常把眼之所见与心之所见融在一起,所以他的禅味常常透着苦涩,他的超脱也并未褪去俗世的胎记,因为他和他的爱、他的思,均存在于俗世中,他执意不让它们逃离。
盘妙彬有一首提及“佛”的诗,题为《棉花的味道》,全诗如下:
南山上寺庙
山上往南望,远方,棉田广大,棉花开
从寺里出来的人
坐在石头上吹风,闻很好闻的棉花的味道
往北,过江,北岸筑城
人们建高楼,造机器,坐在汽车里奔跑
歌声里唱“越来越好”
南山高大,绵延,寂寞,风是它的财产
身体越来越差的是寺
从寺里出来的人遇上棉花开,棉田广大,远方
恰好风吹
拂如同佛,在南山上
此詩前后两节写南山之南的远方有广大的棉田,而江北的城市住着建高楼、造机器、开汽车的人,风把棉花的“很好闻”的味道和“越来越好”的歌声吹送给“身体越来越差”的寺庙。而他所写的南山和棉田、棉花,恰与高楼、机器和汽车所构筑的工业城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寺里出来的人”隔着广大棉田、闻着馥郁的棉花香在远眺(包括视、嗅、听)远方的北岸之城,这幕场景暗示了怀疑的双向性:究竟是大自然更值得向往,还是现代都市更值得向往?
盘妙彬抒写山林、云朵、江河湖海、花草虫鱼等大自然意象的诗作约占作品总数的一半,大多都有一种对话式的结构。诗作中,或对话的两种(甚至三种)观点都出现,或以一个视点直陈到底,暗地里却强调大自然的亘古不变、生命的循环往复和现代人的伤痛或扭曲,让诗歌的玄思得以繁复呈现。如《大海多少年都没有蓝过》:“白云山上一个人/坐在木亭子/吹广东来的风/没有什么事可以想/病慢慢好∥四恩寺看不见/应该在那朵白云下/年迈的双亲/应该在更远的那朵白云下/群山苍茫一列火车去湛江/大海多少年/都没有蓝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总是将当代生活中具体的人置于前台,不是泛泛的人,也不是生活在任何时代的人(广东、湛江等地名常在他诗中出现,它们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是特定情境下抱持某种情感的“特定的个人”,从而使诗歌不流于虚假和空疏,更具有“直面现世”的品质。
诗人的一些带有个人印记的作品,同样因为与当下现实的多重联系而富于鲜明的个体存在感。比如追忆青少年时代、喟叹中年以及怀念父亲、遥想故乡等题材的诗作,大都具有清晰的年轮及年代特征。《在湘子庙街无事》一诗,诗人交代了与自己“同病”的前辈:“在长安,朱雀门内,湘子庙街,梧桐的中年很法国/我四十四岁/走在落叶的树下,很唐朝∥树木俊朗,长安很空/高适四十八岁,陈子昂三十九岁,王之涣四十三岁/一个在城外煮酒送董大,一个去了幽州台,一个远在鹳雀楼上∥长安易名西安/那人换了这人,同病,在一转弯处才分了手。”其间或有巧合的因素,但写长安而不写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只写“今日相逢没酒钱”的高适、“念天地之悠悠”的陈子昂和“欲穷千里目”的王之涣,当可看作诗人的自况。
三、异乡之窗:“多出的一个人”之思与悟
盘妙彬曾感叹:“记不起何时遇上‘放下,就自在了,依稀记得是在流水边一棵飘着黄叶的香樟树下,又或是在异乡白云过岭的窗前。噢,为什么是异乡,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④在他这里,“异乡”应有两层意义,一、事实上的非自己的故乡;二、因故乡风物变异而视之为异乡(与“恍若隔世”相类)。诗人出生在梧州市岑溪县(今岑溪市)诚谏镇的一个山村,大学毕业之后生活在梧州,从少年到中年,他一直在感受和观察“故乡变异乡”的过程。原先的故乡“在浮世一角,记忆中的,有故事的/小半边月亮隐于天边/停留的是风,暂且在寂寞又空茫的公路上∥一条小路从旁边斜出/停着几户人家,有苦味/有几棵树落光了叶子/有一条小河在我的眼里,哗哗地流着”(《浮世一角》),而今却是“原始工业的晚景在黑色的码头卸下/落日的河滨生长花草和杨柳/人们来这里憩息,一地都是/一架机器上拆下的一颗颗螺丝钉”(《河滨》),诗人提着的空空皮箱已装不下无用的“道德”和“传统的心”(《轻波微澜》),在“大雨倾盆”之夜无法回家。“此刻,在这座城市的另一端/一个男人站在另一人家的屋檐下/他无法回家/许多人无法回家,他们与我一样/正经历一些事情/正经历一些心情”(《人家屋檐下》),这正是我们今天的文化现实的写照。诗人通过艺术敏感创造出来的场景,与当代后殖民主义学者所讨论的西方与东方、城市与乡村等文化命题相应和,把笔触探入现代人无法抗拒的孤独。
“窗”是盘妙彬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表明窗是诗人的一个特殊的叙述视点。从窗里他不仅可以冷静地观察和见证故乡的变化,窗作为屏障还可以让自身与外界保持足够的距离,在“异乡”的环境中尽可能保有“回身的余地”⑤及自主能动性。《窗外》是一首颇具分析意义的诗,在诗里,诗人展现了与《他旅行,某日到某地》不甚相同的景致:
远桥,烟山,我抬头移它们到窗外
山上的塔,我看到高和尖,看到孤独
我低头,把白纸涂黑,把世俗事务做完
这是一天
江水看一次,老一次,它具时间的形状
我看到黑色的船只,落日,通往江边的很多
条路
我看不到鱼
许多悲伤我看不到,幸福也见得很少
江山美人,同学少年,这些都在窗外
和杂乱的草木,落败的房屋,正在建设的大
酒店
在一起
下雨,我去关窗
我碰到尘埃,手上,衣袖上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和空气在一起,细微的
既依附事物的表面,也深入到心,到咳嗽里
诗歌一开始呈现“我”的主动选择,通过抬头及移动身体,把远桥和烟山移出窗口的视域之外,从塔尖“我”看到了自身的孤独,然而还得低头把世俗事务做完,这是多么无奈的一天。避不开的江水、落日和黑色的船只,提醒“我”时间在流逝,通往江边的很多条路似乎暗示了人生的种种可能,但“我”看不到收获(鱼),甚至也很少看到真正的悲伤和幸福。年轻时候的志气与朋友,已和杂乱的草木、落败的房屋以及正在建设的大酒店一样被拒绝在窗外(其中或暗示以前的朋友正参与酒店建设)。末节写下雨(又是“雨”),关窗,从而碰到尘埃,“我”认识到:这才是生活,尘埃和空气在一起,不仅依附在事物表面,还深入到心和肺,引起身体的直接反应(咳嗽)。文本充满了矛盾,最后尘埃的胜利翻转了之前的选择与希望,窗的特殊意义被消解。这首诗或可看作城市社会中“游荡者”命运的隐喻,由远到近,从抽象到具体,把孤独写到皮肤、写到身体的内部。
这是一个布满尘埃的时代,西江边上的一个人,已然成为那个在自己土地上的“异乡人”:“他有了距离,与人,与物,与广西∥在小镇,人们不知道多了一个他。”(《小镇慢》)他从窗口透视白云山上的寺庙,有了新的感悟和自知。“在一个很肥的年代,到处是很肥的寺庙/白云山上我想清风,想白云,却又想到‘肥胖二字/我感到羞愧∥物质至上的社会是一个很肥的社会,寺庙不例外/山下的屋顶无秩序,很浮躁/寺庙在其中,一副很有钱的样子。”(《形式上的寺庙》)寺庙从“身体越来越差”变为很肥,使他不由自主地想到“肥胖”,内心羞愧难当。但正因了这份羞愧,他不斷检讨自己“去年没有做的事”(《想云的人》),激励自己“放下对与错……且思想/且慢”(《且思想,且慢》)。他认定自己的写作并非常人所言之“没用”,其最大的意义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人,“这些心灵出发的文字一定是明月清风,驱赶着一个人不断向上、自觉、自新,不断在‘抵达。读越来越杂,越来越僻,越去越远。写越来越像一个人,是一个人了,这样的孤独和落寞换来身心之自在。有人说我是一个异数,现实中我却是经常‘缺席。这样说来,我是一个失败之人。……只有我自己越来越喜欢自己”⑥。本雅明在评论波德莱尔时曾说:“一旦人被剥夺了他所属的环境,就不得不成为一个游荡者。”⑦而我们也越来越喜欢这样一个“多了”的他。
注释:
①盘妙彬:《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盘妙彬卷》《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先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和2016年出版,本文所引诗作均出自这两本集子,不一一标注。
②余光中:《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周梦蝶诗境初窥》,引自周梦蝶《约会》,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增订新版,第195—196页。
③叶嘉莹:《序周梦蝶先生的〈还魂草〉》,引自曾进丰编《娑婆诗人周梦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④盘妙彬:《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读写生活(代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1页。
⑤[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版,第149页。
⑥盘妙彬:《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读写生活(代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2页。
⑦[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版,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