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2A级以上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①

2018-09-10常直杨

中国商论 2018年30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旅游景区空间分布

摘 要: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的探讨了南京市65个A级旅游景区间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了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较低,区域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秦淮、玄武地区;(2)南京市65个节点之间,六合、溧水、高淳区三个地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低,旅游发展会受到制约,同时也会降低整个南京市旅游网络的整体通达水平;(3)玄武、秦淮、雨花台、鼓楼区的旅游景区旅游通达度指数低于平均值,表明市区交通条件好,各处景区通达度较高;(4)南京市旅游景区的紧密度指数C=0.75,紧密程度较高,为旅游景区的连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南京市 旅游景区 空间分布 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0(c)-137-04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依托[1],依据质量等级,从高到低可依次划分为不同级别旅游景区。不同级别景区之间的旅游空间结构则是重点的研究对象[2],其空间结构是节点(景点)、通道(交通线)和面域(行政区)的综合体,是自然和人文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形式[3]。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4],而国内学者对A级景区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以后。如朱竑等[5]分析了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与规律;吴必虎等[6]分析了中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申怀飞等[7]分析了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朱邦耀等[8]分析了吉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卞显红等[9]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国家4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另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4A级旅游景区[10]、湖北省A级景区[11]、郑汴一体化地区3A级景区[12]、武汉城市圈A级旅游景区[13]、成渝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14]、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15]、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16]等有相似的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我国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按照研究区域范围大小,可分为全国性尺度研究、区域性中观尺度研究及微观尺度研究[5~16],然而微观尺度研究中仍多集中在在省域,具体到市县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仍较少。另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京旅游区,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当前对南京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甚少,缺乏對其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阐释,已有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集中在环城旅游景区方面[17]。因此,对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六朝古都”及“十朝古都”之称,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当前,南京市辖玄武、秦淮、建邺、鼓楼、雨花台、江宁、浦口、高淳等11个区,如图1所示,行政区域面积约6587平方千米。近年来,南京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业发展迅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接待旅游总人数9475.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20.83亿元人民币。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南京市2A级以上景区,主要从南京旅游信息网(http://www.nju.gov.cn/)上查询旅游景区数量等相关数据,并通过百度拾取坐标系统对各旅游景区进行坐标定位,进而通过ArcGIS建立南京市A级景区数据库。考虑到某些景点的知名度较高,在数字化分析时,作为单独景区。如南京市当前有2处5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景区、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把其细分为中山陵、明孝陵、瞻园、中华门瓮城等,最终通过地图数字化得到南京市2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旅游景区共计65个。

探讨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时,选取的指数主要有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通达度指数及紧密度指数,各个指数的计算模型及地理意义如表1所示,这些指数均可以结合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并显示。

3 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3.1 南京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把旅游景区看成是点状目标,点状目标一般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聚分布三种空间分布格局。一般来说,从地图上可以直观了解某个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但均匀、随机、集聚几种情况往往会同时呈现出来。运用表1中最邻近点指数结合ArcGIS计算得出最邻近点指数R=0.71<1,表明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属于凝聚型。有利于南京市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因为集聚分布可以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也可以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专区、专线[16]。与南京市旅游景区发展现状比较符合,目前南京市已形成了多条文化主题及经典线路。

3.2 南京市A级景区分布的集中程度

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南京市不同行政区域所用的A级旅游等级景区数量存在不平衡现象(如表2所示),主要与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地理集中指数来研究A级景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南京市A级景区总数65,市区总数11,根据表2数据及表1中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地理集中指数G=37.21。假设每个市区的景区数量65/11≈5.9家,此时地理集中指数G=5.9,37.21>5.9,表明从行政区划视角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看,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从表2中可以分析出,3A级和2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江宁、六合地市,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玄武和秦淮。

3.3 南京市A级景区分布的均衡程度

根据不平衡指数,如表1所示的计算公式,可得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的不平衡指数S为0.41,表明A级旅游景区在南京市的空间分布较不均衡。通过洛伦茨曲线,如图2所示来表征A级旅游景区在各行政区域的分布百分百,可得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玄武、秦淮、江宁区域,该区域拥有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了南京市总数的一半以上。

3.4 南京市A级景区分布密度分析

对南京市65个A级景区的核函数密度制图,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南京市A级景区分布密度最高的是玄武和秦淮地区,该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丰富的人文景区,且交通便利,著名的有总统府、玄武湖、中山陵、夫子庙、瞻园等,这些景区已形成集群优势,为南京市游客选择近距离出游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江宁区A级景区个数居11区之首,与近几年江宁区旅游发展高速发展有极大的关系,A级景区分布未出现明显集中现象。六合区、浦口区等其他8个区A级景点分布均相对分散,难以形成集群优势。总体来看,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是在南京市区分布集中,其他区域分布比较分散。杨兴柱等[17]在分析南京市游客路径轨迹空间特征时,指出南京市游客地理标记照片在城市核心区占主导,近郊区整体弱于核心区,本文所分析的A级景区分布密度与验证了其结果的正确性。

3.5 南京市A級景区通达度分析

通达度指数是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平均距离。根据公式,计算出南京市65个A级旅游景区节点间的平均通达度指数为32.8km,如图4所示。统计分析发现有23处A级景区的通达度指数高于32.8km,主要集中在六合、溧水、高淳区域,这三个区域的可进入性不高,旅游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也会对整个南京市旅游网络通达水平产生影响。其余42处景区通达度指数值均低于平均值,这些景区主要集中在玄武、秦淮、雨花台、鼓楼区,表明市区交通条件好,各处景区通达度较好。

3.6 南京市A级景区紧密度分析

旅游流在旅游网络节点间的酣畅流动,是旅游区内旅游经济流高质、高效的前提,旅游区应具备良好的通达性[18]。形状是某旅游区内部可进入程度的简单而有效的衡量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区域的形状越紧凑,区域内的旅游客运越易于进行,通达性就越好。计算得出南京市同面积圆的直径为91.67km,南京市相离最远的两点之间距离为122.42km,得到南京市旅游景区的紧密度指数C=0.75,表明紧凑程度较高,为旅游景区的连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 结果与讨论

旅游景区的分布通常还会受到交通线路、水系、地形地貌、经济等要素[6~11]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南京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南京市65个不同级别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最邻近指数R为0.71<1;南京市A级旅游景区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分布均衡性较低,南京市3A级和2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江宁、六合,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玄武和秦淮,半数A级旅游景区分布在江宁、玄武、秦淮3区域;A级旅游景区高密度分布区域在秦淮、玄武地区。

(2)南京市65个节点之间,六合、溧水、高淳区三个行政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较低,对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南京市旅游网络的整体通达水平,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的旅游交通建设。玄武、秦淮、雨花台、鼓楼区的旅游景区旅游通达度指数低于平均值,表明市区交通条件好,各处景区通达度较高。

(3)南京市旅游景区的紧密度指数C=0.75,紧密程度较高,为南京市旅游景区的连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恒,李悦铮.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

[2] 张永平,吴健生,黄秀兰,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9).

[3]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

[4]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 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Region Science Association,1964,12(1).

[5] 朱竑,陈晓亮.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

[6] 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1).

[7] 申怀飞,郑敬刚,唐风沛,等.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2).

[8] 朱邦耀,宋玉祥,李国柱,等.吉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4).

[9]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国家4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 2007,27(1).

[10] 肖光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经济地理,2009,29(6).

[11] 王雯萱,谢双玉.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2).

[12] 李旭,陈德广.郑汴一体化地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

[13] 袁俊,余瑞林,刘承良,等.武汉城市圈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10,30(2).

[14] 齐欣,王昕.成渝经济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1).

[15] 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31(8).

[16] 程海峰,胡文海.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 2014,34(10).

[17] 杨兴柱,蒋锴,陆林.南京市游客路径轨迹空间特征研究——以地理标记照片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

[18] 徐菁,黄震方,靳诚.南京市环城旅游景区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2).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自助项目“全域旅游视域下南京市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机制研究”(2016SJB630068),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科学研究面上项目资助(16KJB170014),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作者简介:常直杨(1987-),男,河南济源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旅游景区空间分布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天津市旅游景区英文译文错误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柳叶白前资源适宜性空间分布研究
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外宣资料日译现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分析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铁路客流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