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25A隐身无人加油机作战使用构想
2018-09-10程龙韩瑞朱青云
程龙 韩瑞 朱青云
美国海军在2017年9月发布了MQ-25A无人加油机的最终招标要求,参与竞标的开发团队也提交了各自的方案。作为一个短周期的项目,MQ-25A或许很快就会亮出真身。本文试图通过回顾MQ-25A的发展,对其关键能力开展分析,研判其可能的作战运用模式,供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参考。
美国海军在2017年9月发布了MQ-25A的最终版招标要求(RFP),将该机锁定为一个能够满足航母适配性和空中加油单一任务需要的简单平台。然而,美国海军对该机的需求定位却经历了鲜为人知的多次“跳槽”,即便是目前提出的关键能力要求,能否真正满足美国海军需求也仍然存在多个“谜团”。
美国海军会如何使用这种新平台?其对未来作战模式会带来哪些变化?对他国将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项目需求多次变更
早在十多年前,美国海军就提出了采购无人加油机的设想。但是在201 3年,美国海军将项目变更为“舰载无人侦察攻击飞行器(UCLASS)”。而且在2014年,由诺格公司研制的X-47B舰载无人航空系統演示验证机(UCAS-D)完成了航母着舰,并在2015年验证了自主空中受油。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UCLASS项目进展十分顺利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并没有将X-47B从演示验证转化为型号装备,而是变更其需求,在2016年2月终止了UCLASS项目,同时增加了一个名为“舰载空中加油系统(CBARS)”的项目。
2016年8月,美国海军为其“舰载空中加油系统”命名为MQ-25A,绰号“刺鳐”(Stingray,国内已有很多翻译为“黄貂鱼”,但笔者认为“刺鳐”似乎更贴合军用),要求该机除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和隐身性能外,还要兼具情报侦察和监视(IRS)能力,并希望在2020年前列装。
2017年9月,美国海军再次变更需求(实际上是压缩了需求)。根据发布的最终招标要求(RFP),美国海军将MQ-25A锁定为一个能够满足航母适配性和空中加油单一任务需要的简单平台,能够在距离航母500n mile(约926km)处输送15000磅(约6.8t)燃油,主要用于解放现役F/A-18E/F舰载机的战斗力(目前F/A-18E/F舰载机约有20%~30%架次用于执行空中加油任务),以及保障其他舰载战斗机的任务出航和返航回收。
此外,美国海军明确了项目的研制周期,要求项目自2018年夏季起,研制时间最长不得超过8年,并计划通过配装经验证的子系统(包括采用现有的D一704型伙伴加油吊舱)降低相关技术风险,避免在系统设计开发前使用成熟度不够的技术而可能导致重新设计、成本增加及进度滞后等问题。
RFP发布后,波音、通用原子航空系统、洛马和诺格4家公司表示参加竞标。但诺格在2017年10月下旬宣布退出竞标,认为其在现有条款要求下很难完成研制。
从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公布的方案看,其采用了基于“复仇者”无人机的改进型,在机翼下吊装了一个标准的D-704型伙伴加油吊舱,设计方面中规中矩,估计其隐身性能将十分有限。
MQ-25A关键能力要求分析
关键能力基本情况
根据已经公开信息,目前可以明确的关键能力,定性的能力包括隐身能力、无人驾驶、航母适配性和空中加油能力(由于隐身等定性能力缺乏指标,难以分析,因此研究范围限于可量化的空中加油能力);定量能力的包括能够携带约7f燃油飞至距离航母900km处。
经过进一步调研分析,还可以确定的基本信息包括:该机将采用软管式空中加油方式,加油吊舱是“湿”式吊舱,自身可载油约1100L,软管长度均为15m,采用MA-3加油接头和直径为0.6m的锥套,加油流量约830L/min,加油压力2.5~3.8 kgf,加油时高度约150~10500m,速度约333~555km/h。吊舱具备可投放、空中放油以及加油软管切断、抛放和密封等应急手段。
此外,猜测该机还应该具备空中受油能力。由X-47B验证机的情况分析,MQ-25A应同时安装了软式和硬式空中受油设备,能够兼容本国本军种伙伴加油机、海军陆战队KC-130系列加油机和空军KC-135、KC-10、KC-46A、以及未来KC-Y、KC-Z等大型加油机和盟友的KC-767、A330MRTT、A400M等加油机的加油方式,从而在行动中增强通用性和任务适用性。
空中加油能力满足需求的情况分析
美国海军冻结了对MQ一25A无人加油机的能力需求后,很多人都对其指标要求能否满足实际需求产生了质疑,特别是已经明确的在900km外供约7t燃油的空中加油能力(加油吊舱沿用了F/A-18E/F的,因此重点分析外供加油能力)。经过初步研究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观点:
首先,经与其他现役伙伴加油机的空中加油能力(见表1)对比发现,美国海军对MQ-25A无人加油机的要求并不算低
现役舰载伙伴加油机的最大外供油量在5t-10t的量级。而这个要求也只是一个最低门槛值要求。根据以往经验,各工业部门所推出的实际方案极有可能高于能力要求,如美国空军提出的KC-X加油机RFP,无论是空客公司,还是波音硬管式受油插座及其周围的白色标志线公司,所提出的方案均明显高于基本能力要求。
其次,新的作战运用模式和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有可能降低对MQ-25A无人加油机的加油能力要求。相比传统的大中型加油机,美国海军还要求MQ-25A无人加油机具备隐身性能,并要求其随同其他隐身战斗机一起进入反介入/拒止区域。但由于现采用的加油吊舱不具备隐身特性,且空中加油时需要放出加油软管一锥套组件,因此对加/受油机编队隐身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被对手察觉发现。
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基本认识是被发现的越晚越好、暴露行踪的时间越短越好。据此判断,MQ-25A无人加油机为其他隐身战斗机加油的时间不会太长,为每架受油机的输油量也不会太大,而且约7吨的外供将能够使6架F-35战斗机继续推进约500km的距离(往、返各加油一次,共两次)。
二是得益于隐身优势,加油区的设置有望更加逼近战场前沿,每架受油机进出战区的半径将变短,这将有利于受油机群减少对空中油量的需求,从而使一架隐身的MQ-25A无人加油机得以保障更多数量的受油机。
三是随着更加省油的发动机技术、更加高效的飞行管理系统、更加智能的自主空中受油对接技术和减少复飞的精确着舰模式等新技术在舰载机上的运用,必将间接降低对空中加油量、空中加油保障架次数的需求。
第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如果将MQ-25A近期用于保障有人驾驶舰载机,可能会显得外供油量有些偏小。但是在未来或将用于保障无人机,那时其外供油量极有可能是充分、足够的。因为无人机本身具备尺寸小、载油量小、自身耗油率相对较低,采用的自主对接、高精度着舰等技术特点,自身的燃油经济性更好,更加省油,所以受油需求应该比较低。
另外,也正是由于无人机尺寸较小,使得目前有人机的受油插头尺寸对于很多无人机而言显得偏大一些。参考JSSG-2009附录F飞行器空中加油子系统要求和指南中对受油机加油流量或受油能力的要求,无人机的受油流量应不会太大,所以从整机设计优化的角度看,未来极有可能推出专门针对无人机的受油插头和加油接头标准,估计在尺寸、重量方面都会减小一些,当然流量也可能小一些。
运用模式研判
美国海军声称的常规运用模式
航空兵作战范围的大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理解为由“作戰半径”、“远程武器的射程”、“空中加油支持”和“信息保障”等指标综合决定。根据公开报道,MQ-25A无人加油机将用于替代部分F/A-18E/F舰载机执行伙伴式空中加油任务,能够使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延伸300-400 n mile(约550-750km),以及保障其他舰载机的返航回收。
对于保障舰载机出航任务,典型情况是:可以在距离航母约750km处建立空中加油区,为多架F/A-18E/F、F-35C等舰载机进行空中加油。按照“不是战斗机,而是加油机决定了空战规模”这一理念,如果要实施大规模远程打击,则可以增加MQ-25A无人加油机的出动数量,提高加油机与受油机的比例,从而既可以为单架受油机输送更多燃油,又能够确保被保障受油机的机群规模。另一种典型的可能情况是:MQ-25A无人加油机利用其隐身性能在靠近战区前沿地带,建立多个隐蔽的空中加油区(位置上也可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为往返战区的舰载机机群进行不间断的空中加油保障。
在保障舰载机回收方面,主要是对于航母而言,返航的舰载机可能会遇到因无人加油机在体系中的一种运用场景。燃油不足(战区内受伤漏油、战区内耗油过多、返航途中遇到逆风等不良天气、着舰前盘旋等待时间加长、多次着舰不成功需要复飞等诸多原因)而需要紧急空中加油的情况,利用航母上的无人加油机实施空中加油,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而且也更经济。
可能的其他运用模式
表面上看,美国海军声称MQ-25A无人加油机主要用于解放约20%~30%的F/A-18E/F战斗力,将后者集中用于作战任务而非保障任务。但是细想推敲,如果仅仅是为解放‘战斗力”,似乎没有必要花这么大代价研制一款全新的具备隐身能力的无人加油机。完全可以像将F-16战斗机改为“忠诚僚机”那样,搞一个‘短、平、快”的项目,把F/A-18E/F舰载机改成专门用于执行空中加油任务的无人舰载机。因此,笔者判断美国海军研制MQ-25A无人加油机的本意十之八九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必定是另有隐情。
在美军“空海一体战”作战构想中,将可以运用“航母+无人战机+空中受油”的模式,提高海空战场的掌控能力,由被动的“以变应变”转为主动的“以变制变”,在地域、时域享有“逼近无限”的自由。在不掌握制空权的初期阶段,可以实施远程作战,与战场前沿的距离范围由远及近推进。在掌握制空权后,可以实施压制作战,结合空中加油支援,发挥出规模效应和持久作战效应。此外,据美国学者在《“由外至内”赋能作战概念——遂行远程作战击败伊朗反介入和区域拒止威胁》一书中提到,战斗机无论是利用近距基地,还是航母,都需要空中加油机的支持。
但是,现有的传统构型KC-135、KC-10、A330MRTT、KC-767等基于商用机型改装而成的大型加油机,在一些高威胁环境中却可能变得脆弱,成为一种不可靠的前沿存在。这些大型加油机虽然并采用了电磁辐射管控等措施,但是无法改变不具备良好隐身特性的先天性不足,在作战运用上存在弊端。
一方面,在高威胁环境中的生存力受限将使得整个进攻编队面临“短腿”和”断腿”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许是最关键、最深层次的一个原因,非隐身加油机可能会暴露整个进攻编队特别是隐身机群)的行踪,给后者的行动或者行动效果带来重大影响。如可能遭遇抵抗拦截、打击、伏击等干扰,或使目标闻风而动,或躲避打击而隐真示假,及时采取伪装防护,设置诱饵,使得进攻编队无功而返。
美军关于1991年海湾战争回顾的资料提到,其将空中加油区尽量布置在伊拉克探测范围以外。当时,制空权是多国部队的,伊拉克对美军极其盟友已无法构成很大威胁,美军为什么还要这么做?美国人给的解释是,避免被过早发现。这又是为什么呢?根据野兽捕猎的过程似乎可以得到一种解释猎杀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不但是大多数狩猎者能够成功的关键,而且非常省时、省事和省力,快捷而高效。如同《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讲的“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因此,研制并装备隐身无人加油机,除了解决空中加油问题,还要解决维持进攻编队行动隐蔽性、打击突然性的问题,最终为尽快解决美国海军在高对抗的反介入/拒止区域环境下作战提供战略层面的解决方案,这从美国空军要求其未来KC-Z加油机具备隐身性需求中也能看出一点端倪,可谓两个军种对隐身加油机的需求不谋而合。
进一步,由于无人机航时非常长,其可以不断地往返穿梭于前沿多个散置的小型“隐蔽加油XD”(使用MQ-25A隐身加油机)和后方的大型“非隐蔽加油区”(使用KC-46A等大型的非隐身加油机)之间,充当区域间空中运油和加油的“搬运工”。笔者判断,美国海军不但要发展隐身无人加油机,还将发展无人加油机为X-47B等其他无人机进行空中加油的能力,二者结合使用有望建立一种更加可靠的、可依赖的、具备高隐蔽性的可实施穿透性进攻的作战体系。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相关认识,自主空中受油技术将使得x一47B之类的高隐身无人战机对现役防空体系构成更大的安全威胁。
一是这些无人战机具备高隐身特性,很多国家现有的空中预警、防空体系对其“发现难、打击难”。高隐身性能飞机,可压缩雷达探测距离,使其在原本“密不透风”的连续覆盖区域中行动变得“游刃有余”。
二是舰载隐身无人战机还可随航母平台在海上机动部署,使用极其灵活,辅以隐蔽的空中加油后,则“如虎添翼”,行动变得“神出鬼没”“无所不达”,令对手“防不胜防”。使得原先在较大范围连续威力覆盖区直接面对被压缩、被割裂的体系级“崩盘”严峻态势(大片威力可覆盖的“实”区域,变成了不能覆盖的“虚”区域)。
总结
无人机的大量运用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针对MQ-25A隐身无人加油机的可能作战运用模式,有必要尽早研究对策,尽早做出装备发展建设决策,并付诸行动和准备,规避“或许在旧战场上全面获胜,却在新战线上措不及防”的战略性危机。
进入21世纪,隐身、反隐身已成为了装备发展建设的热点和重点,为应对MQ-25A无人加油机带来的影响,非常有必要从体系破击的角度,“选好入口,顽石可破”,如借鉴伊朗对付RQ-170无人机的做法,发展电子侦察与对抗系统,利用无人机自主性依然不强和必须通信的天生弱点,从链路入手,对其进行探测定位,采取电子干扰“断链”、网络攻击、导航诱骗等手段,影响、破坏其正常使用。
(责任编辑: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