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画派对美国荒野公园的产生带来的影响
2018-09-10徐超颖张晓燕
徐超颖 张晓燕
摘要:法国浪漫主义后,以泰奥多尔·卢梭为代表的对法国统治和城市生活不满的青年画家,用画笔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内涵的生命力,组成了“巴比松画派”。而巴比松画派对自然荒野的描绘和赞美,让大众人民认识到荒野的美。同时,以让·雅克·卢梭为主的浪漫主义哲学家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美国人对自然的关注,直接影响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而对超验主义思想的主力实践者缪尔,对荒野公园的产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章主要以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表现和其表达的思想为基础,探讨其对美国荒野公园的产生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巴比松画派,浪漫主义,自然荒野
1 巴比松画派概述
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一群对法国政治不满的艺术画家纷纷离开城市,聚集在近郊枫丹白露森林周围的巴比松镇,巴比松镇对比动荡的法国巴黎显得更加宁静,并且保留了大量原始荒凉的自然风貌,为当时对法国失望的画家们找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甚至在此定居,最终形成了巴比松画派。以卢梭为代表的画家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反对学院派机械古板的画法,提倡离开空气沉闷的画室,来到乡村和原野,感受自然的壮美和自然的力量,凭借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直接面对自然创作,而不是再如以往的风景油画在室外画好速写,回到画室根据传统思维和理想的美“臆造”风景[1]。卢梭在绘画上带人了自己的情感,描绘自然中的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探索自然所传达的内在生命力,加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上的联系。这种反传统的思想,向旧的学院派绘画模式提出了挑战[1],为当时的人们开拓了另外一个了解世界、了解自然的机会。
巴比松画派兴盛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卢梭为代表的一系列画家:米勒、柯罗、迪阿兹、杜普莱、洛特扬、杜比尼,合称为“巴比松七星”。
2 巴比松画派的绘画风格及表达的思想
2.1 巴比松画派的绘画风格
尽管“巴比松画派“的绘画风格各有特色,但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观察自然,带着自己的情感表达自然的美。因此无论是描绘纯风景还是动物,不管是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宁静平和的自然还是豪放的荒野,都喜欢追求明净的色彩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在素材上,他们对荒野和荒无人烟的村庄感兴趣,并且只抒发内心的情绪,并不对画面进行美化,以真实写生为绘画原则,为绘画和审美开辟另外一条道路。
本研究认为,“巴比松七星”中在荒野的追求上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卢梭、特罗扬和柯罗。卢梭的绘画风格优雅细致,重视光线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善于描绘乡村、树林,探索其表达的内在情绪[2],这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精神可以与荒野相连接。例如他的代表作《橡树林》,4棵巨大的橡树下正在饮水的牛群,通透开阔的场景,把人们的视野带到另外一片世界并且给当时法国画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特罗扬善于画动物,把动物和乡村景色结合起来,描绘优美和谐的画面,这使人们认识到“荒野”中的动物是美丽、可爱的。柯罗除了描绘安静的湖水和森林,也表现动态的自然,比如狂风、乌云滚滚、暴雨,让人们感受到荒野中除了平和安宁,还有豪放的美。2.2巴比松画派所传达的思想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用极具生命力和情感的画笔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喜爱。同时,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政治动荡,人们惶惶不安,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巴比松画家在松丹白露小镇作画,寻求一份安逸与稳定。因此,他们的画作就更加地表达出对自由安逸的向往和对巴黎城市的厌倦。
以泰奥多尔·卢梭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倡导的“去自然中写生”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去认识自然,真实地描绘和感受荒野。这一过程可以摆脱城市的喧嚣和内心的不平静,追求内心的至善至美。这个“自然”就是指人烟稀少的荒野或者田园乡村。
3 浪漫主义自然观
3.1 浪漫主义的荒野
浪漫主义下的荒野,是宣告对荒野的热爱,是充满热情和梦的哲学思想,它把荒野的美带给了城市里的人。首先发起思想革命斗争的是城市里的文人墨客,相比畏惧荒野的孤寂和对野兽恐惧的拓荒者而言,城市里的人并未接触过荒野中可怕的事情,反而多了一丝得好奇和些许的憧憬。
在浪漫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城里人逐渐离开城市来到乡村和自然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然并不是可怕的,反而在自然中可以找到自我价值和难得的自由。此时欧洲人开始用一种赞赏的态度对待自然,这就奠定了未来荒野思想的基础。在浪漫主义思想下的荒野是一种特殊的文明存在,它代表着自由、自我和是积极乐观。此时开始剔除拓荒者所形容的荒野的可怕,纵然这种态度变幻无常、摇摆不定,新的态度与旧的势力并存,但思想已经开始发芽,自然也在壮大之中。这时并谈不上荒野保护,而是开始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这是一种相对年轻的观点,然而却有着革命性的内涵,变成了文明之外的另外一种令人兴奋的选择。这种思想逐渐影响了美国人对环境和城市景观的兴趣,开始对荒野的态度发生转变。19世纪早期,对于荒野的态度是双重的,虽然存在对荒野的赞美,但并不是无条件的。浪漫主义、自然神论、荒野审美,在没有全部消除因荒野状态所产生的自发的恐惧和敌意的情况下,已经对旧的思想做了足夠的清除,从而允许对荒野采取青睐的姿态。
3.2 浪漫主义自然观对巴比松画派的影响
浪漫主义自然观的出现为巴比松画派提供了思想基础,革命性的新思想首先影响的就是城市中的人们。对大革命失败后的混乱和迷茫,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巴比松画派发出了反对权威提倡自由的呼声,正是这样的一群积极分子,让更多人认识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封建,越来越多的人加人浪漫主义的思潮中。虽然这并不足以推翻政客们复辟波旁王朝的力量,然而浪漫主义推崇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已经根植人心。
4 “荒野”思想的发展及美国荒野公园的出现
4.1 浪漫主义哲学到超验主义思想
受卢梭的人与自然天人和谐的浪漫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的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他们都认为应当把自然与精神结合在一起,并且对待自然不应去征服而是应和谐相处。此时就可以看到后期人们对“荒野”关注的早期思想雏形。
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的学生梭罗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而真正对荒野公园开始关注,并且对荒野保护进行实践的是受超验主义思想影响颇深的早期环保主义领袖约翰·缪尔。
4.2 美国荒野公园的出现
美国荒野公园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或者仅仅是社会浪潮激发起的一个设计思想,而是有着悠久影响的文化铺垫。巴比松画派的兴起把大众审美引申到去欣赏荒野的美,追求用精神去和自然沟通。巴比松画派的领军人物卢梭更是把表达在绘画里的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引起后续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想,最后把超验主义思想落实到荒野保护的实践中。
大众审美的需求和伟大的哲学思想推动了荒野公园的出现,同时,美国的自然的现实状况变成了导火索,让积攒已久的思想变成现实。经历了1913年的赫奇赫奇筑坝之争,还有马瑟发起的公园运动,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荒野法》,这是美国荒野保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法律的提出使“荒野”保护变成一件国家层面的事情。
4.2.1 《荒野法》的提出
《荒野法》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以巴比松画派为主的崇尚自然与人类精神沟通的艺术现象,以及浪漫主义哲学家卢梭和超验主义实践者梭罗等对自然和荒野的美好描绘及对自由的向往,直接促使了美国人民对于自然荒野的好奇、追求和喜爱。《荒野法》提出的直接原因是荒野在迅速消失,普通的政治手段和先进分子的积极努力对荒野保护的成效并不明显;并且,先前对荒野的赞美和美好的描绘已经从艺术圈和哲学圈传播开来,已成为人民大众普遍推崇的热潮。同时,美国的历史发展源于“荒野”,美国的土地发展文化是从荒野中不断挖掘出现的,不仅体现美国的土地开发,还体现美国独立、个人主义和创新的民族性格。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荒野法》终于问世。如果没有巴比松画派和卢梭的哲学思想的铺垫,没有人民大众的支持,没有先进积极分子的促进,《荒野法》是不可能问世的。
4.2.2 荒野公园的出现
约翰·缪尔被誉为“国家公园之父”“生态保育先知”,他之所以有如此超越时代主题的思想境界和对国家公园执着的信念,与他所追随的浪漫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是密不可分的。受超验主义影响颇深的缪尔认为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于荒野自然中可以净化心灵和培养美德[6]。
他的著作、随笔被广为流传,其思想甚至被罗斯福总统大力推广,直接影响到政坛。其著作《夏日走过山间》告诉我们不能仅仅靠科技去进行理想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观察,用直觉去感受,这是对巴比松画派所提倡的去自然中写生和用感情与自然沟通的继承;随后写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如今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生态资本保育的制度保障[6]。缪尔除了用文字表达对自然荒野的祟敬和热爱之情,也提出加以保护的想法,用自身的实践和思想影响政坛对待荒野自然的保护。在缪尔所领导的荒野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的斗争中,赫奇赫奇筑坝之争促进了《荒野法》的提出,使荒野公园的建设有了政治上的保障。他创建的美国最重要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至今依旧存在。该组织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并为全球的环保事业竭尽全力。正是因为缪爾的一系列实践方式使其理想变为现实。所以无论是精神渲染还是自身实践,缪尔都为美国荒野公园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影响。
早期,缪尔参与起草“约瑟米蒂峡谷公园扩大和马里波萨大树丛林让与权提案”帮助保护了约塞米蒂山谷等荒原,约瑟米蒂成为一片旅游的先锋试验区[7],并且建立了有名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从此揭开了美国荒野国家公园的面纱。
5 巴比松画派推动荒野公园的出现
首先,巴比松画派把荒野的美带到人们眼前。描绘出荒野的平静祥和却又丰富多彩,把自己的精神世界融汇到画面里的荒野中,带给欣赏者新颖的绘画题材和振奋人心的视觉效果。让人民大众认识到在城市的边缘,还有一片美丽又新奇的荒野,把这种美好留在心底,让更多人去关注荒野,为后来的荒野保护和荒野公园的建设提供了人民力量基础。
其次,巴比松画派的思想存在不朽的精神价值。在浪漫主义哲学的烘托下,巴比松画派对荒野美的绘画表现,让美术不但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象征。让人们对荒野孤寂的恐惧想法一点点化解掉,尽管画作基本上都是郊野并不是纯粹的荒野,但也是绘画史上题材上的一次革命,最重要的是为荒野美学提供了保障。荒野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想象力,还可以给当时处于政治动乱不安中的人们提供精神避难场所。让人们带着对自然荒野的美好憧憬回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精神力量,为后来的荒野保护提供精神支持。
再次,巴比松画派在“荒野”领域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荒野审美的先导性实践,巴比松画派可以算作荒野思想的第一次实践,尽管是出现在绘画当中,但也具有荒野思想的革命性,为荒野公园走人人们的生活迈出了实验性的一步。同时荒野审美除了文字上的表达外,还有更加直观的表述。
最后,艺术和精神是永恒的,后来的美国荒野面积和质量大幅度缩减和下降,与内心的“荒野”产生落差,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荒野这片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因此荒野公园的出现便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
6 结语
巴比松画派的自然观思想同样可以应用于中国的荒野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而巴比松画派的审美和其精神价值,可以为建设中国的荒野公园提供精神支持和对美的建设的指导作用。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未见有影响力的自然主义画派,但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提倡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公认最早最科学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美学、哲学、生态学)彼此交融互鉴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荒野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工化越来越严重,原始状态遭到严重破坏。面对挑战,我国有能力在现有动植物保护区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荒野公园。
参考文献
[1]刘国芳.巴比松画派的艺术探索[J].美术大观,2011(3):82.
[2]李昌菊.中外美术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高山浪漫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与美国的荒野保护[J].中国园林,2017,33(6):16-19.
[4]卢梭.新爱洛漪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滕海键.1964年美国《荒野法》立法缘起及历史地位[J].史学集刊,2016(6):70-80.
[6]夏承伯.大自然拥有权利:自然保存主义的立论之基:约翰·缪尔生态伦理思想评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3):28-33.
[7]王辉,刘小宇,王亮,等.荒野思想与美国国家公园的荒野管理:以约瑟米蒂荒野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11):219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