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新友谊共建一带一路

2018-09-10张怡恬齐东向杨晓慧樊建武章忠民荣跃明韩喜平张霜洪晓楠许庆琦

文化软实力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一带文化

张怡恬 齐东向 杨晓慧 樊建武 章忠民 荣跃明 韩喜平 张霜 洪晓楠 许庆琦

编者按: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发展理念,加深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增添改革开放的新动能,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圆“中国梦”,2018年10月21日—22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经济日报理论评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在陈嘉庚故里——厦门市集美区共同主办了第十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暨第二届嘉庚论坛,中央有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地区)的150多位华人华侨出席论坛,发表了演讲。

本刊现将论坛部分专家的发言予以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张怡恬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含义。它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实现了新飞跃,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也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一、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与西方经济学以稀缺性为研究对象、脱离生产关系研究经济现象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显然更为科学。

但要看到,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了一些新特点。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导致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经济学的紧迫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生成,人类社会技术进步以指数方式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这使得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生产关系调整虽然能够解除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果局限在生产关系上,就难以全面解释经济现实,也难以有力指导经济发展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坚持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生产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提出了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人與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时代内容。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比如,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作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论断;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成果,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调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课题,从十个方面全面丰富和系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是根本立场论,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根红线。

二是新时代论,丰富社会主义阶段理论。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高发展阶段,也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的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是全面改革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主要包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改革方法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等。

四是新发展论,创立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新时代发展理论。习近平同志科学把握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包括增强发展动力、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发展内外联动性、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重大思想,既有完善生产关系的内容,又有发展生产力的内容;既具有普遍意义,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指出正确路径,又具有特殊意义,指引我国发展全局实现深刻变革。

五是经济管理论,丰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理论。一是创造性地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二是创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在宏观调控中明确增加了供给管理的内容,在注重需求管理的同时,强调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实现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有机统一。

六是全面开放论,形成系统的全面开放思想。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是: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双向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识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全面开放的目标是: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七是现代化论,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首先,创造性地提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指明了路径。其次,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第三,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体系,包括宏观层面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中观层面的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以及一系列具体战略。第四,创造性地提出和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其他领域现代化的支撑。

八是共同富裕论,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共享发展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使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愈加清晰。主要包括: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九是全球治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和难题,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十是领导核心论,明确提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是对生产关系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在现代社会,任何生产都需要良好的组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避免資本主义生产弊端,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实现生产力更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更快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全面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所以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引领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

齐东向

思想是历史的精华。它源自时代,又驱动时代向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新总结,又有对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更有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部署,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时代性的科学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

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以“五大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到完善宏观调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到明确科学工作策略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五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它立足实际、着眼全局,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以坚持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突出体现了科学、求实、创新、开放的鲜明特点。在理论上,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实践中,它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稳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思想旗帜。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这一表述,也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把钥匙。五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对重大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调整宏观调控的思路方法,以超凡胆识和强大定力深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战略布局的全面铺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思想成果,其核心要义体现为“七个坚持”。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根本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搞好经济领域各项工作,无一不是从加强党的领导抓起,最终落脚在强化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这是使我国经济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民生不是一时一事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我们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长,留下了新时代的温暖印记,也成为经济蓬勃向上的源头活水,成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提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顺应了现代化发展潮流,并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此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努力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格局,有利于企业和个人以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创造财富,极大激发市场潜力,积聚起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新动能。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治本良药,也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近两年,随着“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向前推进,大力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不断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供求关系新的宏观动态平衡正在形成之中。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重大经济课题也不少。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加快实施,形成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治理新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以尊重规律的历史思维、化解矛盾的辩证思维、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于法有据的法治思维、应对风险的底线思维妥善处理治国理政中各种复杂利益关系,体现了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务实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思路决定出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双轮齐驱,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措施相继出台,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合理成长空间,创新发展释放强劲动能,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崛起,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驱动力量。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71%,远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产业在升级、发展在提质,不断涌现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逐步演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重塑了中国经济,也推动完善了全球经济治理。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01).

因此,我们

一方面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已获得世界公认,但也势必迎来“成长烦恼”、迎接外部的“千磨万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对于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这场贸易战,根据研究测算,对中国而言,往最坏情况发展,即美方将威胁的2500亿美元产品全部付诸行动,一年加征关税300亿美元,占中美贸易总额的5%左右,预计拉低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左右,影响有限。相对我国经济总量和未来发展空间来看,这个损失是可以承受、可以消化的。但是,贸易战对其他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外交、社会心理等方面可能产生“外溢效应”,不可小视。目前,针对美国的高关税打压,我国已经出台相应方案予以同步对等反制;针对在华跨国公司,包括在华美国企业出口可能遇到的不利影响,我们既有策略安排,更有大量措施储备;针对美方在高技术上“卡脖子”和试图阻断我国产业链的行动,我们积极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国内巨大市场空间成为与世界融通的重要平台,在迎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重大机遇、应对外部环境的重大挑战中,锻造充满希望的未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造性实践突破与重大理论创新相辅相成,推动着中国经济从落后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充分认识中国经济的韧性、底气和后劲,我们就能以充分的信心做好应对风云变化的准备,以改革开放的红利对冲贸易争端的损失、以国内发展的稳定性战胜外部的不确定性,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实现“以进促稳、以稳应变”。

(本文作者系经济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杨晓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工笔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破除制约“一带一路”落地生根、持久发展、走深走实的关键瓶颈。我想,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怎样认识和处理“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关乎根本、关乎长远、关乎全局。

目前,有关“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很多,但相当一部分都是侧重其中的某一个,缺乏对二者本质关系及其怎样在实践中落实展开的研究。站在5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认为,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应然和实然多个维度,对这一问题加以思考和剖析,推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协调、行稳致远。

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简单来说,“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它们统一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统一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中,

是崛起的中国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的独特智慧!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常常是同时提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其深层次含义就在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从理论上看,可以将“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概括为“三对范畴”。一是“行动和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命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富有中国智慧和时代特征的全球治理理念。而“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具体行动,集中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二是“途径和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才能实现。但是正像过河需要船,上天需要飞机一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有打通从现实到理想、从此岸到彼岸的有效途径。这种途径有很多,但当前最现实、最可行的就是“一带一路”。三是“区域协作与全球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球性的战略设计,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而“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开创的新型区域协作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在经济领域和地缘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总之,“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行动与理念、手段和目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02).

第二个问题,“一带一路”在何种意义上支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前面我讲的是从理论上对“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进行的分析,是一种应然性判断。那么,在实践中,在实然层面,这对关系处理得怎么样呢?换句话说,过去五年,“一带一路”在什么程度上、在哪些方面支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呢?就此我们查阅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报告、“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以及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等权威数据,从中得出三个基本认识:

首先,“一带一路”推进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对接,深化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融合。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实现了相关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的相互对接,包括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以及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和土耳其的“中间走廊”等。发展战略上的有效对接,有力融通了各国发展的利益诉求,凝聚起广泛而包容的利益共识,产出了巨大的可视性、普惠性的经济成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了权责共担、同舟共济的体制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共同担责、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在这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通过筹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建设高层互访、政策协调、制度接轨的统领性机制;通过与43个沿线国家签署联合声明或公报,明确各国在战略政策、经贸合作、科教文衛等方面的责任承诺;通过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投融资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组建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设立国际商事法庭,搭建商务纠纷解决的法治框架;等等。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系统总结和提炼,以更好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再次,“一带一路”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靠利益,更要靠道义。为此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柔性力量,加强教育、旅游、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心灵相通。过去五年,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鼓励国际文教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力开展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等建设,共同举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概括起来,经过五年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逐渐变为现实;同时,“一带一路”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个问题:“一带一路”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例如,有没有把“一带一路”单纯看作经济事务,因小利忘大义的情况呢?有没有违反沿线国家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法律规范,甚至出现“交相恶则乱”的情况呢?事实证明是有的,只是程度不同、方式不同而已。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源,是因为割裂了“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联系,没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自觉地贯穿和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割裂不仅制约了“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而且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例如,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给“一带一路”扣上了“中国马歇尔计划”“新殖民主义”的帽子,甚至连部分沿线国家也对“一带一路”抱有既认可支持又警惕戒备的心理,以致于在许多具体项目合作上出尔反尔、摇摆不定。这其中固然有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因素作祟,也有沿线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政策考量。但也必须承认,这些问题的出现,还跟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识不足、贯彻不力、传播不够紧密相关。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升为高度的理性自觉,确立为根本的战略方针,紧紧抓住“利益”和“道义”两大主题,下大气力做好暖人心、聚人气、顺民意的工作,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着力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将“一带一路”真正打造成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标志性、示范性品牌。

道文化与“一带一路”的互兴共荣

樊建武

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曾与丝绸之路缔结了密切关系、进行了良好互动。一方面,它沿着丝绸之路传播,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吸收了沿途先进文化成果,推动了道文化自身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强了沿途各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知、理性认同,增进了文化交流互鉴。另一方面,道文化蕴含的哲学智慧、政治观念、价值主张、文化形态在思想引导、领域拓展、渠道畅通、平台构建、方式改进等方面为丝绸之路繁荣发展发挥了风向标、助推器和黏合剂、润滑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文化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道文化。

什么是道文化?虽然学术界、宗教界站在不同角度众说纷纭,但有一个重要共识,那就是道文化的核心主旨和基本精神是对道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秉持传承与弘扬实践。明确道文化这一概念应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道文化从来哪里来,源自何时。最早提出“道”这一概念的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最早提出“

道家”概念的是西汉司马谈,在他所著的《论六家要旨》中指出道家就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学术流派。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罗列了《道德经》以前的文献,将道家学派追溯到殷商时期。这说明,在老子之前已有道家学派,道文化已经源起。老子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使道家学说走向成熟。二是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概念,研究道家思想、认同道家观点、践行道家主张的不一定是道教信众和道教组织,但道教组织和道教信众必然是信奉道家思想、推崇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与道家学派理论有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活动属于道文化,道教提出的教义主张、宗教活动等也属道文化范畴。道文化不仅有理论成果、还有物质产品、制度仪式和行为活动。因此,所谓道文化就是指与道家、道教相关的一切理论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总和。

道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宇宙、世界、社会以及人自身探索认识的必然结果。道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包容并蓄、与时并进、自成体系,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还是促进人类和平共处、共同进步的一面镜子。道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道家学说的第一次政治实践便形成了西汉初年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和亲戍边的局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也为各朝代政权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进行了有益探索。虽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道家思想不再是官方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它依然活跃备受重视,如,唐朝帝王尊老子为圣祖,唐太宗“垂拱而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两次注释《道德经》,“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开创了开元盛世;明太祖注释《道德经》,倡导君无为而臣有无为,推行休养生息之策,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清世祖注释《道德经》,大赞道家的“治心治国之道”,对康乾盛世产生了一定影响。道法自然、尊道贵德、无为而治、轻物重生、形神相养等主张成为士大夫官僚阶层为官做事、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随着道教的兴起,道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长期影响着国民心理和日常生活。道文化也一直在向海外传播,秦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药到达日本,不仅推动了汉文化向日本传播,而且为海上丝绸之路向东海区域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汉朝以后,道文化在陆地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向西域传播的同时,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传播,传播路线和价值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基本契合。

不论陆地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路上许多与道文化有关的事和人至今广为流传。如金元时期,73岁高龄的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从山东出发,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余里面见成吉思汗,劝其“止杀爱民”,终使得一代天骄不再屠城杀戮,这次途经北京、新疆和蒙古、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的和平之旅,向沿途各国播下了道文化的种子。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以及随后中国人开垦南洋,不仅带去生产技术发展了侨居地的社会经济,而且带去了中华文化,带去了妈祖、城隍、财神、关帝、真武大帝,将道文化传入南海各国,至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在民俗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道文化密切相关。其实,道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绝非这些故事所能涵盖,道文化中蕴含的哲学宇宙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养生论以及包括医学、天文、气功、化学、体育、艺术、文学、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地区的影响远超过其他学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文化沿着丝绸之路的传播史就是道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互撑共荣史。

道文化与丝绸之路互撑共荣表明,建设“一带一路”必须坚持文化先行。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是丝绸陶器,还有文化和情感。时间推移、时代变迁,丝绸陶器可能已不在,但通过交流共融、互学互鉴缔结的文化精神永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平共处、包容共进创造了思想条件,为不同民族之间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架起了沟通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文明圈和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增加了文化合力。试想,如果没有妈祖、城隍、财神、关帝等情结,旅居东南亚的华人会来大陆寻文化根塑中华魂吗?如果不是“邱祖西行”,多次重走邱祖西行路的中国人会在异国他乡受到礼遇吗?这些启示我们,建设“一带一路”要以文化助力,促进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民心互通,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互相理解与信任,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文化与丝绸之路互撑共荣表明,建设“一带一路”应重视道文化的作用。之所以要重视,不仅仅是因为道文化在古丝绸之路建设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因为道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丰富内容、多样形式对建设“一带一路”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如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和谐共生、齐同慈爱、济世利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等理念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保护、生命伦理、养生保健、社会公平等具有引领作用;道文化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承负”“善恶”“和合”“节俭”等主张,对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人文、地理、资源等相互关系问题,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太极拳、中医针灸、道教音乐等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中进一步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感性认知兴趣,增进理性把握自觉,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以新方式在新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重视的目的在于促进更好地发挥作用。发挥好道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弘扬道文化崇尚道德、传播慈爱、向往和平等主流精神的基础上,推进道文化当代价值转换,建立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道文化体系,不断增强道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生命力。要加强对话交流,在增强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道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力的基础上,促进融合发展,形成“一带一路”文明圈,以优秀的成果惠及沿线各国人民。要继承不同时期的经验,在方式方法上发挥好华人、华侨、华媒和互联网、新媒体以及会议论坛、国际组织、文化旅游等的作用,运用好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载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好中国故事、用好文化成果、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促进文化共融、民族和处,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及其深刻意涵

章忠民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中,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在“五位一体”的治国理政和对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与创新上也有了深厚的积累和重大的突破,我们收获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逐步探索解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回应了时代之问。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双双丰收经过近四十年的孕育,迎来了一个更大的突破和创新,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伟大飞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表征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标志着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中华民族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再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四位一体”发展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要求,开启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新时代划分的提出及定格是与整个时代自身发展相伴而生的,告别一个既往时代,开辟一个崭新时代,往往意味着整个社会历史酝酿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既有时间年轮的刻度,又有逻辑的承前启后,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使然和人民群众对新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一个崭新时代的划分既是对既往时代的回顾、总结和完成,又是对一段新历程的重要开启、延续与拓展,在这种终结与开启、终点与起点互为因果的动态运动中,运载、呵护着当代人勇敢前行。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以发展、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在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观点上有重要突破,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同时结合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美好生活理论,并将其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总体布局及在对外交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指南。

第三,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讲“中国话”。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马克思实现“德语—俄语—汉语”的转变,让马克思讲“中国话”,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伟大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难题,为那些既想获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提供成功的中国方案和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大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而生的。这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孕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矛盾互动考量之中。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相统一。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完成了国家独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方面蓬勃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伟大理论与实践扎实推进中,从“五位一体”全方位建设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尤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遇到的新的社会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社会现实依据。由此可见,有迹可循的历史依据与时代变迁的现实依据相统一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

第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与时俱进的总结与创新,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构的新要求与新依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时代重大疑难问题:中国如何走向未来?世界该往何处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及时、有效地回应了这一时代之问,并试图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这一时代难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实践依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尤其是通过对新时代的定格和描画,鼓舞人们的斗志,坚定人们的信心,在新時代这一新的话语系统、理论与实践框架下踏上新征程,完成新使命与新任务。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涵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历史方位、现实需要、实践推进和理论升华等方面的重大体现。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意义深刻的历史意涵。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形态理论”,中华民族同样经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先后发展的三个阶段,现已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崭新姿态出现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延伸。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我们可以寻踪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的历史意涵。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回应时代的现实意涵。从毛泽东“天问”“中国该如何摆脱落后挨打”,到邓小平不懈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到江泽民“建设什么政党,如何建设政党”,再到胡锦涛“如何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在各个阶段都对其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时代之问。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了新时代的追问:一是如何应对国内、国际的复杂环境;二是中国在新时代该以什么样的目标定位进行发展;三是如何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扎实稳固的实践意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四个伟大的开启。其一,从实践上确立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为人民、民族和国家三位一体结合找到了实践载体与最大公约数。其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有效应对诸多重大挑战,自觉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其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重点体现在从严治党,一是反腐倡廉,让腐败分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二是努力实现履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三是努力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尤其是过好党内常态的政治生活。

第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意涵。其一,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历史使命。其二,延续十月革命后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其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日趋成熟。其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涵一脉相承、循序渐进,既有其深刻的学理意义,又有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一带一路”与文化先行

荣跃明

一、“一带一路”与当前国际形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准确把握了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复杂演变趋势,以直面挑战和奋发有为的勇气,做出了正确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开创了全新格局。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相继发生和持续发酵:特朗普政府发起了贸易战、英国脱欧、欧美民粹主义和反移民浪潮汹涌、中东局势及未来走向扑朔迷离、朝核谈判及亚太格局走向波诡云谲、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引发全球汇率动荡,等等。事实上,当前变幻莫测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正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深刻调整进一步深化的具体呈现。以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等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因素,不仅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且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结构、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并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与各国政治、社会及文化发展等不同领域和层面引发深层连锁反应。因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差异及相互竞争,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世界未来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当前形势是否会引发全球性危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增长衰退和动荡,甚至陷入新冷战?都在不断加深人们的忧虑。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迅猛,成就卓著。今年以来,我国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上半年外贸实现较快增长,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结构持续优化,动力转换加快,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上半年我国进出口以美元计,总额为2.21万亿美元,增长16.0%,其中出口1.17万亿美元,增长12.8%;进口1.03万亿美元,增长19.9%;顺差1396.5亿美元,收窄27.5%。在上半年外贸亮丽的成绩单中,我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对越南、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国进出口增幅都达两位数以上。在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外贸增长向好态势,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美对华战略出现重大转变,全面实施对华遏制战略;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妖魔化”宣传,渲染所谓“债务陷阱”;沿线国家的政党轮替和政治动荡对“一带一路”部分重大项目实施造成干扰和损失。

“一带一路”建设中遭遇和面临的困难挑战,中央早有预见,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了文化先行理念,即通过文化交流加深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文化交流为先导,推动实现“五通”,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文化先行的实践及其基础

文化先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实践也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和激励政策,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重要进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發展中国家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有力地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以来,文化先行工作进展迅速,成效显著。文化部制定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明确构建机制、搭建平台、打造品牌、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五大任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主导到全社会参与,通过“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密切了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往来,也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相互尊重、互利包容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日益得到更多国家民众的广泛认同。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中,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为更有效地落实“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明确的五大任务,必须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产业支撑能力。

三、“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对我国文化产业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即从对外宣传模式,转向以对外文化交流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模式。虽然我国文化走出去和对外文化交流已形成完整工作模式和体系,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走出去的模式转型,更加依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同比增加4677亿元,增长15.2%;占GDP比重4.29%,同比增加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并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实现营收42227亿元,同比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优势和新特征。一是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二是我国经济由高增长转向中高增长态势下,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一大亮点;三是“互联网+”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四是网络文娱产业高速增长,成为我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文化产业;五是我国地域辽阔,因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差异性特色化发展特征。

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对于“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支撑能力,要以我国文化产业已有优势和特色为基础,以体现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话语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产品生产和加快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并产生广泛影响力为核心,以国际化文化产业、全球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对外文化投资和贸易体系四大板块运作经营为支撑,加快构建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体系。

四、海外华人华侨与“一带一路”文化先行

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中,遍布世界各地的七千万海外华人华侨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力量。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华人华侨就陆续走向海外,从南洋到北美,再到世界各地。海外华人华侨坚守中华文明信仰,以中国人特有的坚忍、勤劳和奋斗精神,面对异国他乡环境的陌生和艰苦,不仅成功融入当地社会,还对居住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几百年来,华人华侨在海外艰苦拼搏、兴衰沉浮,却始终与祖国的命运休戚与共,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不同历史阶段,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独特贡献。

海外华人华侨是中华文明全球传播的先驱,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华人企业、华文媒体、华侨社团在熟悉当地语言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居住国法律政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也应当为全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的世界变革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MYL001),吉林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一带一路民心相同国际智库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与民生福祉增进研究(JXZ002)的阶段性成果。

韩喜平,张霜

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根据世界格局变化和人类发展遇到的新问题,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提出的创新性发展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世界朝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方向发展。这对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国际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互惠方向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必须坚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需要新的理念引领

人类是有理性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群体,其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近代以来,在以谋求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自由主义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伴随着剥削、分化、对立,甚至发达国家为追求各自的利益不惜挑起世界大战,世界秩序也从以欧洲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美国为引领。然而,新的世纪,人类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世界也面临着生态污染、资源告罄、分化严重、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威胁人类自身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必须有新的发展理念来主导世界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1.“华盛顿共识”理论体系面临世界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主导下获得了发展,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然而,近年来,美国在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影响下,发展势头受挫,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倡导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回归,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新一轮演化的被动式选择,失去了对全球化的绝对主导权和控制权,这使得整个世界对“华盛顿共识”提出质疑,认识到那种完全依托于市场经济理论,以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和完全风险市场为假设前提的市场经济在新的时代是很难出现的。

2.金砖国家的发展壮大使原有的世界格局正在失去平衡。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强态势。然而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放缓,而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0%,金砖国家更是在世界格局转变中承担起了重担,其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既牵制了单边主義、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加速了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要求实现共同发展。

3.以“资本”为中心、利润为唯一导向的发展方式使世界面临污染问题。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资本和利润价值上的发展方式,以劳动力、能源资源燃料为生产要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坏,导致极端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燃料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废气废水废渣等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峻,“先生产、后治理”的发展路子让世界各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污染成为全球性难题,产生公地悲剧,质疑、反思、呼吁之声也不绝于耳。

4.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行为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巨大贡献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恐慌与嫉恨。西方发达国家不甘于被动,力求扭转局势,重塑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为此世界格局出现了奇怪的曲折,原本倡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行为,宣告国家民族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的回归,而且愈演愈烈,甚至不惜挑起贸易战。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选择。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云变幻,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理论完善、制度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踏入了新征程 ,而且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更“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世界格局变革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0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应对世界格局新变化提出的中国方案,有着深刻的创新特征,其内涵价值不仅契合解决目前世界发展问题,也前瞻性地明确了人类社会应该如何构建新的格局与结构。

1.打破冷战思维,倡导共同命运意识。所谓的冷战思维是指冷战期间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企图以一种狭隘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主张来压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但冷战思维一直左右着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既维护了本国的绝对安全,又独霸了世界,还能在挑起战争中获取渔利。进入新世纪以来,冷战思维虽有演化,但未曾改变一切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无视其他国家需要的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在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要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调整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力倡全球命运全球共同掌握,国家规制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共同治理,全球成果共同享有,世界各国关系民主化。

2.抵制霸权主义,尊重各国独立和主权。近代以来,世界深受霸权主义的危害。所谓的“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霸权主义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以政治干涉、经济渗透、文化侵略、技术垄断、军事封锁打击的形式进行,将本国发展建立在他国贫困基础之上的霸凌行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协商来办”习近平.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01).,一定要尊重他国独立和主权,尤其是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积极发挥好协商、对话与沟通的功能。

3.改变分化发展格局,提倡共享互利发展。资本主义的繁荣是建立在分化基础上的,据国际发展与援助组织在2018年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全球亿万富豪的财富平均每年增长约为13%,普通工人仅为2%,并且全球最富有的42人在2017年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最贫困的37亿人所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世界82%的财富都流向了1%的人口。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分化依然明显,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当前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共同体的世界、利益共同体的世界,既要尊重他国的发展权,也要尊重他国的分享权,也就是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 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EB/OL].(2013-4-7)[2018-12-10].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0825-19539441.html.,只有“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7.,走开放、包容、普惠、共享、共赢之路。

4.破除单纯物质要求,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传统世界格局发展理念所要建立的世界是一个物化的世界,人民的生活和发展都要受到物的支配和控制,人民的身心无法得到完全的释放。在传统世界格局中,谁拥有的资本越多,谁就越拥有话语权,世界各国忙于提高生产,追求财富,致力于资本等物质的追求。应该讲,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种发展理念与当时正处在发展的初期有着必然联系。当然,马克思在很早就批判过人的异化问题,但我们所看到的是,这种异化并没有伴随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减弱,而是愈演愈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全打破了传统理念,所倡导的未来世界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了人民其他多样化的需求,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多领域,彰显了人民需求的多样化、全面化、綜合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是转变资本观念,追求为真正人的发展的思想引领。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与路径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适应世界格局变革要求,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被纳入联合国决议之中。理念已经明确,行动更为重要,我们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做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维护者、推动者及参与者。

1.积极构建话语体系,进一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化为行为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未来国际社会是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符合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符合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应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建立多样化的话语环境、话语体系,通过宣传、传播等方式让其他国家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的行动让世界其他国家消除排斥、质疑,真正认可并内化为国家及人民的行为共识,积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之中。

2.倡导和平,努力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性安全新格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多样化、大数据覆盖化,让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同命运、共呼吸,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其他国家而独善其身。远离战争、追求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美好追求,更是世界各国稳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爱护和平、做和平的维护者,世界才会持久和平,才会在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维护和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世界各国摒弃前嫌、增强战略互信,统筹兼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同舟共济,共同商讨有关世界安全问题,努力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新格局,从而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撑。

3.支持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积极发展伙伴式的新型国际关系。伙伴式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需要世界各国坚持多边主义外交战略。任何国家不分大小、不分强弱、不分贫富、不分制度选择,一律享有平等的国际地位处理国际事务,同心协力,共同面对各种世界难题和挑战,打造平台来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及人民的友好往来,主动寻求扩大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交合点,以对话代替独断、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共赢代替独占。

4.努力推动民间的艺术、人文交流,增强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0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若想生根发芽,就必须普遍地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被世界人民所推崇,否则就会失民心、失根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世界共同价值,能够被不同形式的文化所传承、所弘扬、所宣传,具有开放包容性的特点。民心相通需要通过努力推动世界民间艺术和人文交流,认知世界多元化文化,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文化隔阂和政治误解,增强互信和情感交融点,促进与他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着力加强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业、科教、地方工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日报,2013-10-25.让中国之声、中国名片享誉全国,中国及中国人民也在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尊重和认可。

5.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无休止地追逐经济效益已经让我们的地球家园千疮百孔,生态环境极为恶化。没有健全平衡的生态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无处可谈、无处可建。为了不使地球遭遇末日,世界各国更应该积极打造对话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商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在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寻求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统筹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争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地球村。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以共赢共享为核心追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大国智慧和格局。我们虽然只有一个地球,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同心同力,共同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韩喜平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作者张霜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成功的秘诀[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13AZD016),大连市社科联社科基金项目“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2017dlskzd024)的阶段性成果。

洪晓楠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从美国引进现代管理方法;60年代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创造了连续增长的奇迹;1978年日本的GDP总量超过苏联;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已作为一种奇迹般的经济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大有取代美国、欧洲之势。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批美国学者远渡重洋赴日本考察,研究日本成功的真正缘由,最终发现日本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于是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美国掀起热潮。美国学者先后出版了《日本第一》《企业文化理论》《理论——美国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業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等一系列专著,深刻揭示了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提供了实践基础。日本成功的企业文化根植于日本本土文化,并吸收美国经济文化和中国传统儒教文化之长,综合而成。

2010年,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飞跃,即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那么,中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中国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改革开放。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改革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开放是不要闭关自守,而是要充分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当然,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我们现在强调的改革开放,虽然只是历经短暂的40年,但其内在逻辑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中国的“开放”是指对西方的开放,其中最核心的是引进西方的资本、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开放中国市场。其中,政府代表性的行动就是“招商引资”,实行“两头在外的引资和经济开发区”,“市场换技术”这样的开放政策。可以说,这次开放的逻辑是融入西方的经济体系,与西方经济形成垂直分工,西方占据高端制造业,中国占据低端的劳动密集产业;西方占据技术高地,中国引进西方技术,开放市场,从而形成以西方技术、中国低端制造、世界市场(包括中国市场)的经济循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1.0”版本。毋庸置疑,中國通过改革开放,借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有益的因素,如市场经济、开放市场、吸引外资、自由贸易、股份制等。我们借鉴这些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那种指责中国是“市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威权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种种言论是毫无根据的。

新时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利率和货币市场化改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等,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新时代中国开放的逻辑是什么?是依托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体系对外输出资本和技术,建立一个以中国制造业和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由此可见,今天的“开放”既是对西方的开放,更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其内在的逻辑发生了转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版“2.0”版本。

从“杀出血路”到“开辟新路”;从曾经的以“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沿海开放起步,到拓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学习、引进、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到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中国实现了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一切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8-04-10)[2018-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0/c_1122659873.htm.美国前驻越南大使薄瑞光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也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其他国家也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获益。”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N].环球时报,2018-10-08(7).依靠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闯出了一条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跨越式发展的“人间正道”,也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成功的另一秘诀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地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

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我们始终处在向西看还是向俄看的摇摆之中,存在着“成长的烦恼”,真正引领中国成功之路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这条道路的独特性始终是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相连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40.实践证明,脱离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道路是无根的,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也是走不通的。中国的成功再次证明,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1).。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从搞计划经济到推进各方面各领域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状态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合作;从以意识形态划线到主张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和谐并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这一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勇于改革开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在能源消耗上,我们做不起人均消费一年25桶石油的“美国梦”,中国在人均年消费石油1.5桶的情况下,还在强调进一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在人口流动上,我们也不会做那种在近代历史上以6000多万人口向海外移民,到处建立殖民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欧洲梦”。我们也绝对不做“苏联梦”,我们只输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市场,但我们不输出革命。参见郑必坚.再论“中国和平崛起”[N].北京日报,2011-05-16.为此,我们必须谋求实现“三大超越”:一是要超越西方大国近代以来依靠殖民主义掠夺世界资源完成工业化的老路;二是要超越当年的德国、日本等军国主义依靠发动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三是要超越前苏联霸权主义搞超级大国争霸和争夺势力范围的老路。郑必坚.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与前瞻——在“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演[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 2017-12-02(02).

中国道路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尤其对那些盲目采用西方政治制度而陷入泥淖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有益的政治启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道路不仅仅是政治发展道路、社會发展道路,根本意义上也是一条文明发展道路。

以儒家思想推广“一带一路”

(马来西亚)许庆琦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深远地影响中国的国运和世界格局。海外华人华侨当然不会置身事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前,海外华人华侨能做出什么贡献,扮演什么角色呢?

海外华人华侨不是居住国的政治主流,在落实“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能做的就是为中国与居住国筑路搭桥,促进民心相通。由于海外华人华侨熟悉居住国的民风国情,政经环境,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正确可靠的资讯,减少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海外华人华侨可以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就是做落实“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好帮手,讲好中国故事,推广宣扬“一带一路”,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老百姓不被西方媒体所误导,使“一带一路”的建设更加顺畅。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文化先行,海外华人华侨是传播中国软实力的天然大使,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自然载体。宣扬“一带一路”,虽然有时候也需要“厉害了,我的国”式的宣传,壮壮国威,但过于强势高调的宣传,有时候可能会引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百姓不必要的抵触心理。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不少西方学者与媒体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了挑战现有的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一个大战略;是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来扩大它的国际影响力,以经济合作为幌子,来达到它称霸世界的目的的战略。

这一两年来,印度教授 Brahma Chellaney 大肆渲染“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 (Debt Trap Diplomacy),“一带一路”显示了中国债券帝国主义的野心。他指责中国为了夺取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资产,大力贷款予急需建设基础设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哪怕这些国家没有偿还贷款的经济能力。当这些国家不能偿还中国的贷款后,中国便借此机会取得这些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资产。这便是Brahma Chellaney 所指控的所谓的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的债务陷阱。

19世纪中叶,英国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其他西方列强也以同样的手段,侵入了亚非拉的许多地区与国家。因此,在西方媒体与学者眼中,一个有了钱的中国,拿着资金与技术去给新兴与发展中国家筑路造桥、建高铁、盖发电站等,必有不良动机,有所企图。

这些人不理解,儒家有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发达了,应该照顾天下人,让其他人也都能得到好处。放在国家的层面,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个国家富裕强大了,就应该帮助世界上较贫穷落后的国家共同富裕起来。

中国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49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2.2万亿美元。而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每年为世界贡献了30%的经济成长。中国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源、科技成果和发展经验后, 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成果、经验与资源,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同西方学者和媒体所宣扬的不同的是,“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后,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作出的担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的儒家思想在国际经济合作的具体体现。

儒家还有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一带一路”是一个基于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大平台,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发展水平以不同的形式参与这项倡议。古丝绸之路虽源于中国,却是沿线各国拥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带一路”的建设强调的丝路精神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如果以两个字来概括“君子和而不同” 的含义,那就是丝绸之路精神中的“包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政体、经济水平、文化信仰等都不同,但“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互学互鉴;以和平合作的理念,创造互利共赢的结果。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他80岁寿辰的聚会上提出的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生动地描绘了“君子和而不同” 的世界。

2013年习近平主席利用古丝绸之路这一地理与历史概念, 提出了以丝路精神为建设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家的

“君子和而不同” 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一带一路”迄今已经有10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对这些参与国和国际组织,不论大小、远近、贫富,中国都一视同仁,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相待。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惊人的成就后,便积极地帮助较落后国家发展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苛刻,这些国家在求助无门后,转而向中国求助。中国基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没有将这些需要帮助的国家拒之千里之外,而是不吝给予援手。

“一带一路”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来推动并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参与国可以通过旅游、文化学术交流等来促进民心相通。只有民心相通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有民意基础,毕竟“一带一路”的最终目的是使各参与国人民得益。只有通过民间往来,建立兄弟般的互信,才能凝聚民间牢固可靠的支持。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句简单易懂的儒家的话,但它却有力地概括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元素与基本精神。

由于西方与印度媒体报道的曲解,使一些参与国的人民可能对“一带一路”产生抵触心理。我想如果能够以儒家思想,润物细无声地感化人心,或许能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更顺畅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一带文化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