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关系的理论研究
2018-09-10田晓平
田晓平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高质量发展”、“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发展思路和政策的方法路径和根本要求,揭示了标准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以标准化战略实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新理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开展标准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关系的理论研究,对加强全面标准化建设,激发和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科学的方向引领、路径导标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标准化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产物
(一)标准化伴随着人类文明肇始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产生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人类处在采摘、狩猎、渔捞等简单的群居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阶段,克服和解决交流沟通的不便、徒手劳动费劲耗力效率低下、果实和物品交换麻烦繁琐、防范侵扰和自然伤害自卫能力不足等等,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从自发本能到自觉能动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人类在勤奋劳动中练就的发达大脑的思维想象力和摹仿创造力,群居生存生活的组织联合性和集体协调性,使人们形成了协商统一、约定俗成和认同固定劳动和交往全部实践领域某一概念和事物的标准化理念和方法,不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初始向往。世界著名标准化专家、日本的松浦四郎教授认为“史前时代人类所首先完成的最绝妙的工作,就是人类语言的标准化”,英国的桑德斯指出“石器时代的陶工也并不是每制作一个陶罐都有一种新的样式的,他们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专门制作有限的几种造型和尺寸”,印度的魏尔曼博士认为,人类最初语言的产生“每一个声音,片语和音节都含有一定的标准意义”;世界各地出土的样式、形状惊人相似的旧石器时代同类石器工具,是“史前时代早期标准化的最明显的例证”;文明古国出土的许多重量标本和刻度尺,是“由古人自觉且又慎重地发展的最基本的标准”,我国标准化拓荒者李春田始终秉持和沿用世界著名标准化专家的观点,麦绿波博士最近出版的《标准化学——标准化的科学理论》把人类语言、相似的石器工具、文字、度量衡的产生作为“标准化的起源及里程碑标志”。人类原始生存生活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的美好生活需求缔造了标准化理念和方法,标准化又在不断满足着人们美好生活需求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标准化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持续追求中丰富发展
人类原始的美好生活需求与标准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结下了不解之缘。标准化理念和方法在帮助人类实现阶段性美好生活需求中逐渐被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与进步,催生着新的美好生活需求,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不断在螺旋式上升中呈现出新形态,促进标准化随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治理社会实践的深化而持续丰富发展。人类从频繁迁徙进入定居到建设城市乡村,从采集捕获进入农耕纺织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从模仿打造、手工业制造进入机器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到三次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从社会统治进入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循环提升和拓展,标准化不断并进融入满足和实现着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新要求。中国古代从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定《秦律十八种》,到《考工记》《齐民要术》《营造法式》《本草纲目》《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从秦弩应用一致性零件匹配大规模装备成千上万的军队,到毕昇运用零部件互换、组合、重复使用方法发明活字印刷术,创造了灿烂的农业、中医药、手工业、兵器和建筑业等领域的东方标准文化。惠特尼运用零部件统一互换原理制造来福枪,莫兹利和惠特沃思制定惠氏螺纹,泰勒提出标准化管理,福特运用流水装配线批量生产汽车,盖拉德、桑德斯、松浦四郎、谷春光等著述标准化理论原理,德国开展工业合理化,奠定了以最佳配置资源和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速度效率的西方工業标准化基础。东西方标准化理念和方法在历史上的丰富与发展,都是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等广泛领域的生动实践,共同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进步,不同程度满足了人们不同阶段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标准化是不断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纽带桥梁和科学工具
人类在追求美好生活实践中有意识无意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标准化的思维理念和方法,不断加深对标准化的认识总结,探索和把握标准化的原理和规律,采取不同的路径传授和掌握标准化的经验和做法,使标准化成为人们满足和实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面层级美好生活需要的纽带桥梁和科学工具。吃穿住行是人类美好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是农业、纺织、建筑、交通等各行业领域的标准化推动了生产实践发展,才有了人类温饱问题的解决和色香味俱全佳肴的品赏,有了遮雨避寒舒适得体的穿着和时尚多彩品牌美的体验,有了不惧风霜雨雪冬暖夏凉的居住与公共建筑和千万精美宏伟的广厦,有了各类私家公共交通工具和畅通有序线路,有了生产生活安全和生命健康的保证。对人的个体来讲,谁熟悉掌握和运用标准化,谁就越接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后最先进城的农民是通过言传身教和拜师学艺掌握建筑标准化的木匠瓦匠组成的施工队包工队,他们不断与城市掌握建筑科学的标准化工程师融合,为建造众多城市的高楼大厦推动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更满足了个人和家庭美好生活需要。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对行业产业和集团、对一个地区和国家来讲概莫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制高点”“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标准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根本路径。而与标准化背道而驰,公然对标准置若罔闻或任意践踏标准,则会损害和断送美好生活需要,腐败的“老虎”“苍蝇”、各类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事故事件,都是从不按标准管人管事引起而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标准化不仅成为人类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的理念和方法,更成为求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工具,对人类美好生活需求作用重大,意义冗沉。
三、中国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理想的深刻标准化要义
(一)传统小康社会美好生活向往的标准化历史印痕
小康作为中国自古至今特有的从国家到百姓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追求,是指温饱基础上比较殷实安定、可以休养生息的理想生活境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标准描述。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诗中反复咏唱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休”“小息”“小愒”“小安”,反映了先秦时期徭役繁重下百姓对有劳有逸、过好日子美好生活不敢过望的基本理想和标准要求。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记载的孔子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构建的“大同”“小康”社会说,与孟子关于“制民恒产”“不违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主张,管子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的论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国家治理和先民的美好生活理想,他们提出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与流传至今的民谚“十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讲的就是标准,有着鲜明的标准化特征。宋代洪迈在《夷坚志》指出“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明成祖朱棣说“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近代康有为依据《礼运》中的“大同”“小康”说著《大同书》,表述了人类历史由“据乱”进为 “升平(小康)”,由“升平”进为“太平 (大同)”快活无比的“神圣”,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大同书》概括为设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公共宿舍、公共食堂等13项内容,反映了近代社会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标准追求。为过上小康生活,我们的先民不断探索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的标准化方式方法,留下了不同历史阶段标准和鲜明的标准化印痕,在不断满足小康社会美好生活追求中创造了的东方标准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标准化目标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八大明确把集中力量满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对于经济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作为党和人民中心任务,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强调“要比质量,比规格、数量”“质量要放在第一位,要提高质量、规格,增加品种”;“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把提高标准和质量摆在战略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明确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任务。邓小平继承中国传统又放眼世界,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体叫做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根本目标。从1979年会见日本大平正芳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到1984年会见中曾根康弘把“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社会”,再到1987年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再到南巡讲话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小康社会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明确清晰、系统全面的小康社会标准体系。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社会标准,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引领和实践基础与路径,把小康社会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推向崭新境界。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标准化实践
邓小平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小康社会美好生活需要与时代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作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得到党和国家与全国各族人民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感召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展开了历史上最广泛、最壮阔、最生动具体、最有持续力的真正的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这一恢弘实践有科学理念、战略目标和量化指标标准体系,有制度、政策和规划,有明确的阶段性步骤程序和推进举措,并不断顺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升而丰富发展,标准化起到了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和凝聚性重大作用。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质量标准而影响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战略等现象,邓小平警觉提出“要提高质量,就必须改革。要立些法,要有一套质量检验标准,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严格执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准和质量的体制机制框架和法规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标准和质量基础。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建设小康社会,突出强调“坚持质量第一,采用先进标准”,推动中国在20世纪末实现了“总体性小康”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入21世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小康社会,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以更加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标准体系引领前行。党的十八大发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的总动员和“五位一体”新标准新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描绘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提出和不断深化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多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等各领域标准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标准化有机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需要实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新时代的新实践。
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蕴涵的新征程现代标准化愿景
(一)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旨是标准的拓展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发展中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标准的拓展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局深邃洞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曾就国内大量的“需求外溢”现象透彻分析,指出“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的问题,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决策。在2017年7月26日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这种需求变化的具体特征,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标准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更进一步指出,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更体现了现代标准。正是基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标准的拓展和提升,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按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擘划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0年到2035年、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目标任务和标准体系,规定了经济、科技、创新、民主、平等、法治、治理、文明、文化、软实力、居民生活、收入、公共服务、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等达到的程度,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具共同思想基础和群众实践基础,更具向心力、凝聚力和历史驱动力。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支撑
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视阈分析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不仅求便利简化统一、求节约省力提效、求安全稳定发展,更求质量品位美感,美好生活需要标准的拓展和提升内在催生着我国从重数量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要特征。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高标准高质量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高标准需要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变革,高质量发展又迫切呼唤高标准的引领和支撑。标准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求“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深刻阐述了高标准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根本遵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须臾离不开标准的助推与促进,十九大前夕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是党中央首次制定的指导质量文件,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提出的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8项重点任务,每一项都要求标准先行,并突出强调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反映了标准化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明确“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标准化与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質量发展有机统一,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主线和主攻方向。
(三)标准化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现代化需要的路径导向和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代化需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坚强基石和主要任务,是确定2020年到2035年、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科学、技术和经验综合成果,公开获得和保持与最新技术水平同步,协商解决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现代化需要的重要路径和标志。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提升物质文明,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顺应全球化潮流,站在世界前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三次产业融合,提高工业技术、智能制造、绿色装备等标准化水平,加快高铁、支付宝、网购、单车等新兴领域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标准的制修订速度,促进形成有利于创造财富和效益的、有利于新动能新经济健康成长、有利于调节收入和分配的先进标准体系。提升政治文明,加强民主法治,需要发挥标准化加强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和协商一致的特点,通过制定社会治理标准搭建民主参与平台,发挥标准对法规的支撑和补充功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精神文明,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以完善的标准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言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唤发人民精神生活正能量和追求真善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社会文明,永葆活力与和谐有序,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用强制性标准把安全第一和确保民生民安落到实处,规范政务服务和社会保障提质增效,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社会福利等各领域的民生服务。提升生态文明,营造美丽环境,需要抓紧制定一批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持修复优化标准,能效降耗节约标准,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为人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标准引领未来,引领现代化,引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五、结论
标准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唇齿相依、形影不离、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作为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和路径,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人类标准化活动与美好生活需要相伴而生、互为促动、共同提升的历史本源和发展趋势。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建立和明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体系,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以标准化思维理念和方法实践引领支撑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出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活力。中国加强全面标准化建设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