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谋士郭嘉
2018-09-10和二晴
和二晴
摘 要:东汉末期,战乱不断,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颍川自古便有多谋士的说法,郭嘉作为颍川谋士一员,自身便带有“好争讼、喜结朋党”的申、韩遗风。在当时汉末动荡的时局下,同样受到当时激昂之风的影响,积极入世。建安元年,郭嘉离开当时势力最强的袁绍,进入曹操帐下,随军作战共十一年,先后囚刘备、擒吕布、征乌桓,堪称一代谋士。然而英年早逝,给历史留下一大遗憾。
关键词:三国;郭嘉;谋士;多谋善断
一、汉魏之际大环境
东汉从中期开始,宦官和外戚交替掌控政权。两大集团相互争斗,东汉王朝面临崩溃的边缘。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较正义的官吏、在野的地主士人和太学学生联合起来,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挽救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与此同时,社会矛盾日渐激化。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土地兼并激烈进行,许多农民沦为农奴或流民。外戚宦官专政,官吏横征暴敛,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加之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人民积怨已久,最终在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参与民众多达36万,社会很快陷入混乱之中。
关东盟军在讨伐董卓后逐渐离散,各据一方。此时曹操却无固定地盘,寄居河内。根据当时的情形,曹操所急需的是根据地和贤能辅佐。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毒、白绕、眭固等,朝廷拜操为东郡太守。兴平元年(194年),曹操部将陈宫在兖州发动兵变,迎吕布进入兖州,曹操与吕布大战,于次年取得胜利,收复兖州。兴平三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藉此,曹操尽收豫州。曹操在建立根基过程中,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成为有才能且有谋略的君主。
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昌的举动,起到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毅以致英俊”[1]的效果,既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能奉天子以征召士人,士人也以曹操心系汉室而心许之。因此,建安初年,汉室的向心力吸引了大量留居南方之士回归北方,捍卫王室。“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2]
二、颍川多奇士
汝、颖自古就有多奇士之说,颍川处于河南省的中心腹地,西靠伏牛山,东邻广阔的华北平原,气候温和。农业是中国古代至关重要的一样生存大计,所以它的受重视性不言而喻,曹操定都许昌后,实行屯田制度,许昌成为曹操的粮食基地和物质中心,曹操南征北战的后方保障,“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逐歼灭群贼,克平天下”[3]。
颍川的冶铁也也很发达,西汉时即设有铁官。阳朔三年夏六月时,颍川铁官屠申屠圣等八百多人起义,起义范围自古就有一共经历了九个郡。由此可看,冶铁生产规模之大。
地理環境为颍川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颍川郡人口众多则给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实的劳动力。东汉时,颍川郡有详细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载,颍川有“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万六千五百一十三。”[4]下辖17个县。据劳榦先生统计,东汉时颍川郡约有1107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约有129.8人,人口密度居全国第五位。[5]优越的地理人文条件使得颍川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成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韩信被封为韩王时,“王颍川……皆天下劲兵处,……”[6]到东汉时,颍川因临近都城洛阳,位置更为重要。
独特的地理位置衍生出了士民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颍川太守韩延寿认为“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仇怨”。[7]由此可以看出,颍川士人喜结交朋党、好争讼,具有申、韩遗风的地域文化特征。由是“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郭嘉子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这种风气延至汉魏时期自然成为颍川士人热衷政治斗争,擅出谋划策,多智谋之士的原因之一。
汉代时期,许多大姓、著姓和冠族集中在颍川郡。据统计,汉代关东地区著名豪族共计95例,颍川郡就占有13例之多,是豪强分布密度最高的一郡。与西汉豪族相比,东汉豪族身份逐渐发生变化。士族与家族势力联系在一起,这两方面互为因果循环,成为颍川士人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俗语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时势造英雄”。颍川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区域文化传统里,接受着东汉王朝政治风气变化和本地宗族、私学的影响,塑造出出一批影响历史进程的奇士。郭嘉同样在经历过踌躇后,选择出仕目标,佐曹操一统北方。东汉末期分裂的割据为英雄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如若没有当时的大背景,士人很难施展抱负。同样,历史的走向由能人志士塑造。如诸葛亮助刘备建立蜀汉大业,周瑜助孙权奠定江东基业,郭嘉的出现,成就曹操统一北方,屡献奇计,成为曹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良禽择木,郭嘉弃袁投曹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21岁时,郭嘉北行见袁绍,初见面之时,袁绍便对其非常恭敬。郭嘉在袁绍处居住数十日后,清楚了袁绍的谋事行为和思想,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袒露心声道,有智慧的人择明主而事,故而可以施展抱负、功成名就。但袁绍想要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是重于形式,不谙用人之道。况且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8]二人告诫郭嘉,袁绍有德于天下,且为当今诸侯中最强,非他再无更好的去处。郭嘉知道辛、郭还未发现到袁绍注定失败的致命之处,不再多言,遂去袁投曹。
四、多谋善断,郭嘉屡献奇策
(1)智擒吕布
初在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许,引来袁绍不满。这时袁绍已兼并河朔之地,势力很大,加之东有吕布,南有张绣,危机四伏。郭嘉建言曹操,为防袁、吕夹击,应先取吕布,然后再应对张绣与袁绍。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吕布,帅军亲征徐州,三战三胜。吕布战败后,撤退至下邳。曹军久攻不克,曹操见将士疲于战事,欲要撤兵回许。郭嘉与荀攸见状便指出:吕布有勇无谋,况且今日三战皆败,士气正是低落之时。吕布见此情形也必定失去战意。此时不出兵,定是陈宫尚未想出对策。我军如果此时把握机会发动猛攻,吕布便不足虑。于是曹操依计行事,提升攻击力,同时派人引泗水、沂水灌淹下邳。不久,吕布部将宋宪。魏续等叛变,曹军顺利攻下下邳,吕布困于白门楼,被迫投降。之后曹操诛杀吕布及部下陈宫、高顺等,凯旋归师。
(2)献计囚刘备
公元196年,纪灵率兵骑三万之众征讨刘备,吕布认识到唇亡齿寒,需要小沛的掩护,以辕门射戟的方式解救刘备免于一战。刘备回到小沛不久,兵力迅增,此事引起吕布嫉恨和担忧,遂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战败逃走,归降曹操,曹操待其极为优厚。当时就有人对曹操说,刘备内藏英雄之志,现在不除,以后必成隐患。曹操犹豫不决,问郭嘉意见,郭嘉也认同这种说法,但他考虑周全,向曹操分析其利害关系“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9]曹操深知处隐患与博威望之间的轻重缓急,因此他含笑而说:“君得之矣”,也就是说郭嘉看透也说出了曹操的心思。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名存实亡。刘备参与“衣带诏”之事,担心引来曹操猜忌,不仅自身不保,还会影响除曹大计,便趁袁术溃败之时,主动请求与大将朱灵同去截击,以寻求时机脱离曹操控制。郭嘉、程昱等听闻后,告诫曹操:“放备,变作矣!”[10]曹操醒悟,立即派人去追,已经晚了。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忙于与袁绍之战的部署斩徐州刺史车胄和击败又刘岱军,占据有徐州、下邳等地,背叛曹操,响应袁绍。
刘备与袁绍结成同盟后,又联络一些许都的汉朝老臣,密谋除去曹操。后来,事情泄露,曹操欲起兵攻打刘备,但鉴于刘袁已成同盟,袁绍趁机偷袭,众将皆反对此次出兵。唯郭嘉支持:“绍性迟而多疑,必来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11]曹操遂采纳郭嘉意见,迅速出兵东征刘备,一战击败,俘其妻子及大将关羽,夺回下邳。结果全如郭嘉所料,在袁绍还未作反应之前,刘备已被击破,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3)征乌桓,平二袁
时辽西少数民族乌桓部落乘中原战乱,掳迁汉族边民10余万户,不断兴兵向内地骚扰,而北方各割据者都想利用乌桓作为混战中兼并对方的资本。建安十二年(207年)秋,曹操为统一北方,开始试试远征乌桓的作战。刘备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荆州,劝说刘表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夺取许都,迎回献帝,重振汉室。诸将闻讯皆认为夷狄不会为袁尚所用,况且若是因此遭到刘表突袭,使许都陷入危机就得不偿失。曹操甚为担心,唯郭嘉认为,乌桓距离中原很远,对曹军远征必然毫无防备。攻其不备,必会大获全胜。况且,袁绍长期统治黄河以北,积极拉拢乌桓贵族,河北官吏、名士受袁绍恩惠已久,只要袁氏后人还在,就对冀州地区存在着威胁。曹军刚攻占青、徐、幽、并州,还没有站稳脚步,如果丢开四州南征,袁尚必然借乌桓之兵卷土重来。那时,此四州就危险了。对于刘表偷袭之担心,郭嘉分析的很透彻,刘表和刘备必不同心,不足为虑,极力劝曹操继续向乌桓行军。
曹操听罢,茅塞顿开,忧虑尽消。于是立即挥师北上,当大军走到易县时,郭嘉又献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12]曹操依计而行,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在白狼山歼灭乌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残余势力,袁尚、袁熙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曹操再次采纳谋士郭嘉之计,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坐观局势。不久,果然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及辽东单于速濮丸,并献其首级邀功于曹操。
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局面,除了荆州刘氏,中国北方基本得到统一。在这艰难的北征行军中,郭嘉擅于识人识势,屡献奇计,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功不可没。
五、英年早逝,郭嘉过绝于人
郭嘉,26岁出山,前期在袁绍帐下,受尽款待。一段时间后,他通过对袁绍的性格观察和对当时形势的分析,预见袁绍既不能成霸业,更不能赏识人才,自身价值难以实现,毅然决然抛弃当时实力强大的袁绍集团,投奔势力弱小的曹操。离开之际,郭嘉对袁绍谋士劝告,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很难与他共计天下之事,成霸王之业。此后屡次战役的胜利也恰好印证,郭嘉非等闲之辈,他对政治、人事透彻的了解,使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故赢得曹操“体通性达”、“发言盈庭”、“动无遗策”的赞誉。
无奈,天妒英才。曹操依照郭嘉之计远征乌桓,出其不意,大获全胜。然在随军途中,气候恶劣,水土不服,再加上行军的艰辛,郭嘉在从柳州返回时沾染重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曹操哀痛不已,对荀攸等说,你们与我同辈,只有郭嘉最少,我原打算把身后事托付于他,可惜中年夭折,真是命该如此。并作表昭告天下:军师祭酒郭嘉,年不满四十,陪军作战十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13]郭嘉死后,曹操对其子嗣尤为优待。
郭嘉的一生照应了曹操后来与荀彧书:“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14]后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15]曹操这句话有借口、推脱的可能性,但是在当时,为何此番哀叹是对于奉孝,而不是戏志才,或其他已逝军师,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世时,曹操统一北方,去世后,三国鼎立成为定局,郭嘉的过早离世对曹操以及曹魏政权,都是不小的损失。
当时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贤士如雨,郭嘉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屡献奇计,后来者居上,获得曹操极大的宠爱。先是献计擒拿吕布、囚禁刘备,后是出策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胜利,最后清除袁氏残余势力,协助曹操一统北方。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身边一位重要的谋士,曹操给予他极高的赞誉以及在他逝后多次深痛的悼念。由此可见,郭嘉的地位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卷10《荀彧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0页。
[2]范晔:《后汉书》卷100《弥衡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61页。
[3]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中華书局,1959年版,第14页。
[4]范晔:《后汉书》志二十《郡国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21页。
[5]劳榦:《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户口增减之推测》,刊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秦汉卷一》,第五本,第二分册,1935年12月,第64页。
[6]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33页。
[7]班固:《汉书》卷七十六《韩延寿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70页。
[8]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注引《傅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1页。
[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008页。
[10]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3页。
[11]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3页。
[12]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3页。
[13]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5页。
[14]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6页。
[15]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郭嘉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35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