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的农宅都是“被动房”
2018-09-10季江云
季江云
被动房具有节能降耗、恒温舒适等优点,那住在里边的居民体验如何?5月4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沙岭村,对这个全国最早在全村实现超低能耗农宅的项目,进行实地采访与观察。
5月4日,《环境与生活》记者乘坐了一个小时地铁,再换乘一小时的公交车,最后又走了3公里山路,终于来到目的地——北京昌平区延寿镇沙岭新村。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十几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别墅,这片约50亩的山间盆地被群山环绕,宛若一幅水墨画。
“被动房”落户沙岭村
北京北方京航铝业公司总经理林宝成,是沙岭新村被动房项目的咨询及施工负责人。《环境与生活》记者抵达沙岭新村时,他已在村办公楼前等候。林宝成介绍说,沙岭村被动房项目于2016年4月启动,经过严格的勘探、设计后,在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历时近一年才完工,沙岭新村居民于2017年11月1日搬迁入住。
记者看到林总办公室墙上贴的项目介绍写着:“昌平区延寿镇泥石流搬迁村——沙岭新村,是经北京市政府、昌平区政府批准的全国第一个超低能耗整村农宅项目,总建筑面积7198.38平方米,共计36户18栋,项目启动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安全实用、节能减排、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发展的要求,于2017年10月整体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记者看到,沙岭新村采用的是两户双层联排结构,徽派建筑风格,填充墙采用页岩砖砌筑,单栋建筑面积399.9平方米,地上两层,第一层层高3.3米,第二层层高3米,分左右两户,套内房间格局分客厅、餐厅、卧室、厨房、书房和卫生间等。
那么,全国第一个超低能耗整村农宅项目为何落户沙岭新村?林宝成说,这得益于“上应天时,下顺人和”8个字。原来的沙岭村是在距离新村两公里左右的山脚下,那里是泥石流多发地带,几年前的一次特大泥石流,让村民的房子受损特别严重。从那时起,村支书韩志明就开始跑政策、技术和资金,来“重建”沙岭村,机缘巧合,住建部当时正想在北京推广被动房的民宅,因此,项目就落在了沙岭新村。
村民韩先生对记者说,“原来我们住在下面的山沟里,住得分散,没有统一规划,材料也是各家各户就地取材,质量也不行,每当雨季来临,在昌平城里有房子的居民就去城里住了,我们剩下的就去村空气清新。”
村民的再一個担心就是成本,这么先进的房子得要多少钱啊?
林总对《环境与生活》记者说,根据当时做的预算,如果完全按照当地普通民房的原有设计要求,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在1800元左右;而按照被动房设计要求,增量成本约1300元/平方米,对此,北京市住建委补贴1000元/平方米,剩余部分由昌平区政府补贴,这就相当于居民不用多出钱,就能住上设计先进、节能降耗、美观舒适的“绿色建筑”。这与德国、奥地利等国当年推广被动房一样,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来鼓励节能降耗。
林总还说,被动房不仅适合独栋民宅,也适合大型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楼,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大型公共建筑和高层住宅楼的增量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方米之内。虽然初始费用高一点,但由于使用周期长达几十年,仅3到5年的节能费用就足以回本了。
夏季每天耗电量仅一度
林宝成介绍,被动房首先要在设计理念上解决一个难点:既要保证建筑本身气密性良好,避免内外冷热空气直接置换从而增加能耗,同时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这样看似互相矛盾的难点只能通过被动房的新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来解决。
首先,采用新风系统避免屋内外冷热空气直接交换。这要靠“地源热泵”来实现,即在每300平方米的面积内打两口约100米的深井,中有两根直径32毫米的PVC水管,底部U形连通,原理是借助100米的地温层将室外的冷/热空气进行“过滤”,再将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的新鲜空气通过新风系统,送至建筑物内各个房间。
记者问,每栋被动房下面都要打百余米的深井,是否成本过高?住建、国土和环境等相关政府部门是否有相关限制?
林总解释说,地源热泵所用的井不像水井那样需要水泵,每口井的成本在7000元左右;而且地源热泵与地层之间只有能量交换,不使用和接触地下水,不污染环境;此外,经过周密设计,打井不影响地基的安全性。被动房的新风系统和地源热泵是将多余的热能“储存”在地层中,不会对室外空气产生直接影响。林总说,通过样板房在去年夏天的测算,耗电量每天仅一度,主要用于循环泵作业,屋内根本没装空调。而如果不采取被动房模式而是开空调制冷,像样板房这样的面积,恐怕每小时就要耗费一两度电。
“三分靠设计,七分靠施工”
记者实地观察发现,沙岭新村民宅的墙体比普通民宅更厚实。林宝成介绍说,被动房的建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新材料,地面需铺设250毫米厚的挤塑板做保温层,外墙和屋顶用石墨聚苯板做保温层,外墙保温层厚250毫米,屋顶保温层厚300毫米。还有,门窗务必采用新型多腔塑钢型材、金属与木质复合型材为框料,玻璃则使用Low-E中空真空玻璃,以降低热传导系数。林总说,被动房技术源于德国,他们的材料技术已经领先,可我们如果都采用进口材料,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已有相应厂家生产的门窗和保温层材料,完全合乎技术标准,成本虽然比普通材料贵一些,但随着被动房的普及推广,厂家实现规模效应,价格就会逐渐降下来。
说到被动房质量的关键,林宝成认为,“三分靠设计,七分靠施工。设计方案以及用材,都已有成熟的模式,施工则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因为,施工环节中稍有不慎,被动房的两个关键核心“保证气密性良好”和“避免热桥效应”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房间结构的拐角处、门窗与墙体的结合处等,最容易出现热桥效应。施工时,保温层厚度不达标,或者热桥没处理好,都会导致能源损耗增加以及材料结露、脱落等情况发生。因此,在施工准备期及施工期间,必须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掌握相关要点,监理人员随时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的立即返工。
林总强调,“我们追求的是质量和节能效果,而不是速度和数量。我们希望建成的每一栋被动房,既能合乎节能降耗标准,又能让住户住得舒服。”被动房建设之所以成本高,主要在于大量采用新材料以及施工工期要比普通建筑增加40%到50%。
88岁的张老太太一冬天没感冒
记者在走访被动房住户时,一位老太太正好在家门口晒太阳,她儿子在旁边照顾。记者大声问:“您老人家住这新房子,感觉怎么样啊?”老人笑着回答:“好,舒服。”她儿子在旁边补充说,“老太太姓张,今年88岁了,耳朵不好使,说话也不利索。”
记者在与老太太儿子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一家原来住在山沟里,冬天取暖就是用柴禾烧火炕,但老屋子透风,烧柴很呛还很脏,如果开空调取暖不仅费电,效果还不好。以前,老太太冬天都会感冒生病,全家人都担心。去年搬进新居过了一个冬天,老太太连感冒都没得。
老太太的儿子还说,此前住老房子的时候,最冷的时候一个月电费就高达1800元,绝大部分都是给空调和电暖器“吃”掉了,而从去年11月1日到今年3月底,燃气费总共用了2000元,这里面包括全家人做饭、洗澡等用度。作为对比,如果这栋200平方米的房子使用集中供暖,每个取暖季要付取暖费7600元(按均价38元/平方米计算)。综合各方面估算,被动房大幅节能降耗,将能源支出费用降至普通房的1/4到1/3。
既然被动房优势明显,那么接下来如何推广普及?林宝成认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认识到被动房的优势所在。我的样板房和这里的新村民宅,随时可供来客直接体验;其次,希望政府能从财政方面给予补贴,当年欧洲国家也是这样推广的;最后,从节能降耗角度来看,有必要从立法上保障被动房的建设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