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改一小步,产业一大步
2018-09-10时杰
时杰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出通知,自6月10日起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完善价格机制。
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一直按照重要性原则,采用分步推进的方式稳步进行。天然气从使用量上看,非居民用气使用80%,居民用气使用量20%。因为涉及民生问题,近年来价格改革主要侧重于非居民用气,居民用气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自2010年以来一直未作调整,目前,居民用气价格水平低于非居民用气水平。这种一定程度的价格双轨制,导致供气的门站有套利的可能,也导致供气企业由于成本利润倒挂而缺乏增加供应的动力,从而对保障居民用气产生不利影响。此次天然气价格改革重点就是解决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一致的问题,让价格发挥信号作用,价格机制在天然气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次天然气价格改革虽然在数量上看只是我国能源价格改革一小步,但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言,是一大步。
完善价格层次
能源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需求单一性和供给多样性的特点。能源的供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能源供给总量和结构性问题逐渐突出。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但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总体的能源供给是以煤炭和水力作为两大主要能源来源。尤其在北方,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比例过大,在发电和冬季采暖季,煤炭的使用造成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打响蓝天保卫战,治理空气污染是党和国家当前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在能源使用方面,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量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方法,天然气不仅具有环保效应,也具有降低产业成本的作用。低廉的天然气也为下游众多工业用户带来能源成本降低的好处,国内一家生产玻璃工厂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同等热值下工厂用天然气比用柴油至少便宜50%,可以大大节约玻璃这样高耗能工业的能源成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思路,目前,海上气、液化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以及直供用户用气、储气设施购销气和进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的天然气价格已完全由市场形成,其余非居民用气价格也基本理顺,以基准门站价格为基础上浮20%、下浮不限的弹性价格机制已经建立。上述气量合计已占国内消费总量的80%以上。居民用气方面,这次天然气价格改革统一了市场价格。就需求端而言,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已经基本就位。依照不同产业和居民需求的不同消费特点,形成多层次、有浮动的价格体系,为我国天然气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保障机制
目前,制约我国天然气产业的两大瓶颈是供应量保证机制和国际天然气定价机制。国际天然气供应市场上寡头垄断的特点导致天然气供给侧中市场失灵,作为天然气的消费大国,保证天然气的数量比保证天然气的价格重要。就天然气资源总量而言,我国天然气储量越来越不能满足本国需要。2006年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2017年已经接近40%,根据有关预测,在203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预计会达到3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高达55%。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天然气合同往往是长期合同,天然气在国际市场的即期价格并不足以刺激天然气生产国短期供应量的上升。因此对于我国的天然气产业而言,更加注重天然气供应量的保障机制建设,这是我国天然气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以北京为例,去年为确保完成2013年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环保部于2017年3月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煤改气政策,导致天然气需求量大增。但是从供应端而言,我国最大的海外气源供给端“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日供应量却由于供应国的原因,比计划低4000万立方米左右,直接导致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出现。这个局面充分暴露出我国的天然气生产、供应、储备和销售等环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产业短板。天然气产业供给侧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在天然气供应的市场上,可靠的长期合同、足够战略储备、完备的管道运输体系成为保证天然气供应安全的三个关键环节。这三个环节也构成了天然气成本中主要固定成本部分,基本决定了天然气供应价格的波动范围,建立天然气多层级需求价格虽然是发挥价格对需求的弹性作用,但从天然气供给侧而言,更多的是需要从数量上保障。
注重长效储备
国际能源市场具有基础产业和金融双重属性,尤其大多数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受地缘政治影响,天然气供应长期合同中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例如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期间,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巨头Gazprom威胁要解除与乌克兰同行的合同,切断经由乌克兰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欧洲有约半数天然气是从俄罗斯购买并经由乌克兰运输的。奥地利近15%的天然气需求需要经由乌克兰,意大利的这一比例为13%。希腊和法国也将成为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中断的受害人。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在乌克兰天然气消耗总量中占据58%的高份额。这种能源供应风险,一旦恶化,是任何工业化国家无法承担的。
因此,国际上德国、日本这样工业大国和能源依赖进口大国,几十年如一日,投资建设大型储气装置,以便有足够的能源战略储备来应对在长期合同中产生的风险。按照储气占消费的比率而言,即使是能源产量大国也高度重视天然气储备,例如美国天然气储备占消费的20%,俄罗斯是16%,国际平均标准为15%。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截至目前,我国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3%。国内储气库建设投入不足,在用气高峰时很难调峰。因此当前储气设施的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天然气稳定供应的主要瓶颈。
天然气储备设施投資,以沿海大型的天然气储罐为例,建设周期是36个月以上,小型的也需要26个月,有的地下储气罐建设周期需要十年以上。因此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在今后几年加强天然气储备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具体而言,解决天然气供应储备的短板,首先需要完善目前的法规体制,根据我国南北天然气供应的不同特点做好规划。其次,根据我国南北天然气供应差异,天然气储备装置及设计要考虑的地域特点,包括地质特点、城市特点,海岸线、海水水质及水温等进行选址。储气库对选址的地质条件要求也十分严格,例如目前比较大的储气库位于天津大港,该储气库的地下气库全部为凝析油枯竭气藏储气库,位于地下2200至2300米处。需要加大投入也需要尊重科学规律,寻找符合条件的地域建设储气库,把安全摆在第一位。第三是我国能源供应结构层次比较齐全,存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水电等资源的多层次互补,因此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布点要符合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由于天然气储备设施是兼具收益性和风险性,在投资中应该引入银行和保险资金的介入和管理,改变纯国有企业管理的单一风险承担的方式,形成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正向激励机制。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周期长、风险因素多、投资大和回报率低、运营简单,比较适合保险公司介入,根据不同项目设计不同的保险产品,既对能源储备设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增添新的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