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档案事业发展观念创新
2018-09-10金德海韩仁先李洁
金德海 韩仁先 李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的档案事业已取得巨大的发展。新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考验,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动档案管理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开创档案事业的新局面。
一、档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1.档案事业要适应新时代“新趋势”的需要
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给档案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严峻挑战,档案事业必须顺应信息化的大趋势,深刻认识新时代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内涵,紧跟“互联网+”时代、智慧产业发展大方向,努力实现传统档案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转型升级。实践证明,信息化程度越高,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就会有显著的提高,传统的“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调取案卷—摘抄复制”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节奏,更不谈手工查阅可能因各种检索工具的不全面、不准确、不系统,使得一些档案信息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大力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档案工作的大势所趋。
2.档案事业要顺应人民群众“新需求”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地方历史文化、涉人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供给侧”提供的档案资源的内容范围和及时全面上。我们必须切实有效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内容完整度、利用智能化,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档案工作的亲切感、便捷感、获得感。一方面要真正树立“产生即应归档”的意识,确保档案形成源头不失、能收则收、应收尽收;另一方面要努力变“资料库”为“智慧库”,通过模糊查询、智能推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群众查证、学者研究、机关决策等利用档案资料时能够“举一反三”,让查档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3.档案事业要落实新时期“新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出诸多明确要求,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也对档案部门提出许多新课题,如何依托互联网开展档案宣传同样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重新审视档案事业长期以来的固有工作思路,着力思考档案行业的深化改革,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路、主动的态度,开辟档案事业的创新通道,推进档案事业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二、观念僵化是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档案事业经历过多次变革,体制机制结构日益完善。但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实际。
1.部分档案工作者思想僵化保守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一些档案工作者却存在“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在过去时”的问题,思维方式僵化落伍,安于现状,习惯于延续前人工作经验,不能打破惯性思维。如档案监督指导问题,多年来沿用人工上门指导方法,内容多为整理规则规范,忽略了档案员一年甚至多年整理一次档案,工作没有经验、缺乏延续性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业务指导力量不足、档案管理混乱等问题。再如,习惯人为给档案设定保管期限和归档范围,让从业者十分困惑。由于思想没有跟上信息时代、法治社会的步伐,导致工作方法落后难执行。
2.档案工作理念存在偏差
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往往忘了档案工作“初心”何在,被错误的政绩观误导。一方面怕创新,怕担事,档案开放可能会“惹事”,那就扎好“口袋”,档案安全了,工作不会出错了,与群众却更远了。或是装上“玻璃门”,表面上是开放了,本質上却在政、民之间筑起坚固的墙。另一方面,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利用,但是部分工作的执行效果却是“利己不利民”,如信息化工作进展跟不上社会需求,仅仅解放了档案工作者,人民群众没有真正享受到信息化的成果,缺乏获得感。
3.档案部门作风不够务实
做好档案工作,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档案人的“自娱自乐”。要跳出档案看档案,将档案事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虑,而不是在档案事业的“小天地”里自我陶醉。总体来看,目前的档案工作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如:对基层档案工作管理不到位问题视而不见,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紧迫感不强,对民间档案征集力度不够,对各种新经济组织和新型业态中形成的档案缺少关注,等等。对于种种挑战,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勇于解放思想,进一步树立问题导向,搬走阻碍档案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三、以思想大解放之力助推档案事业改革破冰前行
解放思想是推动事业改革走向深入的“驱动器”。档案工作者要树立起破题思维,摒弃“我自岿然不动”“自有后来人”的惰性思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尝螃蟹的担当勇气,探索档案事业的发展途径。
1.以法治化为基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档案管理社会化
当前,档案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变革。一是厘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定位。目前档案事业已经发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的社会档案处于监管指导的真空状态。必须改变现行档案管理偏重行政机关的模式,成立档案监督管理机构,把全社会的档案纳入监管视野。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直接指导档案整理的模式,推行档案整理的社会化服务,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从当前大量具体的档案业务中抽出身来,集中精力加强档案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使档案管理真正走上法制化轨道。二是明确各级综合档案馆的职能定位。改变目前局馆合一的体制,令各级综合档案馆专注于地方行政档案的收集保管、查阅服务和开发利用。档案专业人才依托馆藏资源开展专门研究和咨询服务,让“死档案”变成活资源。三是完善档案社会化服务体系。档案局(馆)不再承担各进馆单位的具体档案业务指导,其工作由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个人承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个人从资质准入、登记备案、年度检验、监督问责等环节进行行业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以信息化为基础,推进服务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从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注入信息化技术,真正实现档案管理与利用的转型升级。一是树立全数据概念。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对现行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大胆的革新。信息化使得我们高效率、低成本采集与保存各种数据成为可能,档案行业现行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等,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工作实践证明,只要是各单位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哪怕是当时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务性文件,经过时间推移、历史演变,它也可能成为后人回看这段发展历程的一份佐证史料。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全数据的实现逐步成为可能,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突破传统,真正做到“应收尽收、能收则收”。二是建立统一规范的档案行业标准和管理软件。现在新型社会组织、新型经济业态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档案管理标准,研发档案规范软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数据文件已经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文件材料,加之现有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普及,档案资源正在快速地向电子数据过渡,由数据到档案的时空距离越来越短,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环节完全可以由信息化所取代,今天的数据就是明天的档案。为此,档案工作要向资源的前端延伸,用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及软件实现资源的即时规范采集归档。管理软件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纸质档案整理方式,将基层档案人员从大量的机械性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比人工更能保证资源的采集质量。三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不能只体现在档案资源的采集管理上,更应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档案馆在认真做好档案划控、鉴定等有关开放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纵向做好各级档案馆的开放资源对接和查阅服务对接,横向做好档案资源的开放终端建设,使其延伸至各个社区,真正让有档案利用需求的人方便快捷地调阅档案信息。
3.以专业化为基础,建设高素质档案队伍,实现档案人才职业化
档案工作是个技术活,从整理鉴定、修复保护、编研利用到具体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都离不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我们现有档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有人认为谁都可以做檔案员,对此,必须破除不合时宜的狭隘观念,打造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需要的专业化队伍。一是探索建立职业档案师制度。参照律师、会计师等职业,在全社会建立职业档案师制度,实行全国统考。成立档案师协会,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协会工作。各单位不再设立专兼职档案员,由行政处室负责档案收集,档案整理采取社会化服务、外聘等方式,聘请专业档案师负责档案整理等基础工作。二是打造高素质的档案行政管理团队。档案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法治档,必须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管理型队伍。要注重档案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努力提升行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要积极指导档案学会、档案师协会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档案事业的创新活力。三是建设档案社会志愿者队伍。目前社会化档案工作依然没有纳入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海量的信息及数据安全存在诸多隐患。面对面广量大的社会档案资源,要努力发挥社会志愿者的作用。例如各网站的后台管理人员、收藏爱好者等,都可以发展成为档案志愿者。可以开展民间档案普查,对本地区民间珍贵档案做好普查登记,对社会档案资源的保管保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时代发展不止,思想解放不息。档案工作者只有时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实肯干,才能在新时代的激流中发出档案声音,推动新时代档案事业改革大突破、工作大发展、事业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