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如何补教科书“史学史常识”之缺?

2018-09-10盛刚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史学学情教科书

盛刚

一、问题由来

在组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复习小结时,有学生问道:“我们的教科书中有文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为什么没有我们历史学科的发展简史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课程标准和各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均未见到有关史学史的“蛛丝马迹”;再查阅部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均有《史记》及教科书编写情况的相关介绍;翻阅人教2003年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也有涉及古今中外的相关史学研究情况。为什么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学史常识”集体“缺席”?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补缺的必要吗?到底应该补些什么呢?又该怎样去补?

二、教学依据

第一,基于对学情的调研。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新课改语境下“学生中心”的具体表现。近8年来,赵剑峰老师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高考试题的“实测”与研究,以加强高三复习教学的针对性,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援引至六安中学,从准高三学生的高考试题实测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新唐书》《旧唐书》等历史典籍几乎一无所知,更别提二者在记述时间和编修团队方面的差别了。基于对学情的调研,笔者认为:高三复习教学补充史学史常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二,基于对“课标”和“考纲”的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选修Ⅱ由《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构成。《史学入门》模块“史学的优秀传统”部分要求:“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料研读》模块“文献史料研读”部分要求:“依据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体会搜集和运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课标为高三复习教学提供了选材的路径与方向。

“考纲”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更是高三复习教学的理论依据。2018年“考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1],其中“基本历史知识”就是指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反观高考的具体实例,笔者可以明确地推断:史学史常识定然属于基本历史知识的范畴。

第三,基于对高考试题的数据分析。笔者从试题选材视角统计了2017年高考涉及“史学史”的试题(见表1)。

阅读表1可知,高考试题明确标注取材“正史”(此处取“廿五史”之说)的就有8题,总计71分,江苏卷直接考查了《清史稿》的编成原因及编纂得失。

笔者拓宽了研究视野,将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选材于“正史”的试题也进行了统计(见表2)。

基于对近年高考涉及“正史”内容的统计结果分析,笔者认为: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史学史常识,这是提高其“文史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四,基于史学史的重要地位。阎沁恒指出:“史学史为了解史学的内涵与发展的入门之学,也是进入历史知识堂奥的基础之学。”[2]杜维运认为:“为挽救现代史学的危机,须自史学史的研究与撰写起。发展两千年以上的史学,是历代无数史学家竭尽智慧呕心沥血所留下的结晶。其富有真理处,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永远有其价值;其因时代变迁而价值转变者,亦可就时代与史学的关系,测出史学消长的信息。”[3] 可见,史学史的重要性地位毋庸置疑。

三、教学实践

第一,教学材料的收集。教材,泛指有关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信、微博等教学材料更是“海量”涌现。历史教师要树立“博观而约取”的资源意识,广泛地摄取相关教学素材,关注“史学史常识”选材方向(见表3)。

第二,教学依据与示例。笔者基于对学情、考情的调研,结合“课标”与“考纲”要求与自身教学情况,拟设计以下“史料研习”测试:

材料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报任安书》

问题1:阅读材料,请在划线著述中任选一部作简要解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后作答,但需明确标注材料的来源或主要参考资料)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十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支持哪一种评价?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刘知几将史家必须具备的素养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史才是指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叙事、载言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內容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和历史知识;史识是指见解、观点和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质。

——庞卓恒《史学概论》

问题3:阅读材料,谈谈你对刘知几“史学三长说”的看法。你认为司马迁具备刘知几所说的史学“三长”吗?请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之。

问题4:书写属于你的“历史”。请以你身边的人或自己为叙述主体,记述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件或多件事情,并简要评论。(要求: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事件要素完整,评述客观;弘扬正能量;不少于500字)核心素养是人类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4]鉴于素养的融通性特征,中学师生惟有打通学科知识间的罅隙,找准学科间的“链接点”,才能将“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鉴于高考选材的共通性(表2),历史教师可以尝试就共同话题(如“阅读《史记》”、话说“司马迁”等)构建“文史学研共同体”,精选适合学情的教学素材,设置文史互通的层级式学习任务,在共学共研中形成教学合力,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注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33页。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年,序言第Ⅱ页。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序言第Ⅶ页。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史学学情教科书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新、旧史学的更替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