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融合
2018-09-10赫英红
赫英红
2017年10月15-16日,“第十五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
本次大赛我选择了研讨课类型(说课),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参赛,虽说有幸参与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结合这个角度,自己仍属“菜鸟”级别,此次比赛对我来讲实在是“太难了”。回望和反思无疑是对自己的改进和改善,似乎没有理由不鼓足勇气来剖析这节课。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1]基于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在说课过程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呢?比较传统的教学环节是:回顾旧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这样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学习盲目、机械、缺乏创新。老师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不妨尝试下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以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首先,利用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微信、朋友圈、手机APP、喜马拉雅、网上历史博物馆等工具,结合同屏技术,让学生对历史文明古迹等进行了解和熟悉,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其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电子互换电视、电子白板、Ipad等电子书包,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根据学生自编自导的历史情景剧,采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剪辑,编辑内容,让课堂更灵动,增强学生的愉悦感。
教学策略的转变主要是想改进教师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型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听课和机械记忆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利用多样的信息技术倡导学生主要参与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改变过去历史教学中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由于知识储备不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知道不多,尤其是对“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理解不易,但学生的求知欲强,对兵马俑和长城历史古迹倒是很熟悉,也感兴趣。基于这样的学情,首先在新课导入方面,果断选择了Ipad下载兵马俑导览的App,利用同屏技术为同学们展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的内部景象,让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的不仅是秦始皇军队的恢弘气势,就连细微之处的千百个形态各异的面部表情也可以精准地捕捉到。实话说,人教版教材中链接的知识拓展板块对兵马俑的介绍较为概括,只有百余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内陶俑样式了解个大概,所谓的“场面宏伟壮观”只能靠自己的脑海去想象。运用兵马俑导览App的新技术无疑使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研究得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2] 动态导览相对于单纯的图片展示,能使文化遗址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迅速提升学生了解和捕捉秦朝历史信息的能力,神入“秦朝”。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转变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大多数初中生在刚刚入学时还是非常喜欢历史的,但又不太喜欢历史课,主要是不喜欢死记硬背,抄写笔记,要记要背诵的内容太多,因此对历史课的兴趣降低,甚至感到枯燥无味,有畏难情绪。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勤于动手动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基于这样的课标笔者把“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按照课前的分工,四人一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Ipad,完成绘制“秦朝的政治体制示意图”,然后每组选派一人用学生端平板电脑讲解“秦朝的政治体制示意图”。结合平板上显示的历史资料,分析在“这种体制下,谁拥有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谁拥有在中央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谁拥有具体管理郡、县地方事务的权力?秦始皇要在骊山修陵墓,按照图中秦朝的政治体制,这件事应该怎么办才能变成现实?从秦始皇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要创立这种政治体制来管理国家?”让学生体会秦朝中央集权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权力的分配和流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教师对秦朝政治体制的历史解读,培养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的能力。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笔者利用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开发的东师理想软件,把重难点问题化,形成问题串,做成学案上传至学案设置专栏通过互换电视,转换到学生端的平板电腦上,教师通过设置分屏推送不同的问题到不同的组别,每个小组根据平板上呈现的问题,讨论作答。教师端的平板电脑能呈现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重在激活思维,严防假讨论,讲究实效,保证全员参与。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学习能力。[3]
三、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搜集历史信息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上一个环节讲到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只是政治上巩固统一。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交流还极为不畅,影响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巩固。那在其他领域秦始皇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这是另一个重点内容,如何评价这些措施?作为中国统一文明的创建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中,秦帝国的哪些做法和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并说明理由,完成下列表格。
上述表格的设置是笔者开始的传统设计方案,细细想想,这种方式还是存在弊端,如果只是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学生对知识理解过于简单、直白,目前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人文教育的现象。那么,如何既能形象直观地落实基础知识,又能使高效课堂得以保证呢?学生自编自导历史情景剧《楚人卖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未承担过任何形式的历史情景剧编制、导演和拍摄,对此师生都没有信心和勇气,所以我们共同研读《史记》、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及《中国通史纲要》、钱穆著《秦汉史》等经典名著。用摄像机拍摄、记录学生自编自导《楚人卖马》情景剧,利用会声会影软件后期加工、制作添加字幕和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和轻松度,由此,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个情景剧的视频在班级播放的时间仅有3分钟,但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它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
通过搜集、整理、思考、研究历史材料与现有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主要效果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仅使师生都增加自信和底气,教学相长,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了解,同时产生愉悦感,提高了应用信息科技的水平,而且还能够对历史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史证意识;二是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文献、图片、实物等各种形式的材料;三是引导学生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不再是机械背诵基础知识,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取舍,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解释和论证,了解秦统一中国后的措施,体会秦始皇的功绩,客观分析他的功过。使学生从历史中获得新知识和正能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回顾和剖析这节课后,我有三点反思:一是要保证课堂上课效果网速是一个不可忽视因素。这节课由于网速慢导致秦始皇陵兵马俑导览的APP展示不全,影响了上课的氛围。其次,信息技术虽然给教育带来的丰富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同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收视率”,但是千万别忽略了历史学科的魅力在于解读,尤其是富有思维深度的个性化解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富有思考力的问题呈现于课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三是一线教师们应有适度的危机意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预示未来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虽说技术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而是让课堂更加高效,但一线教师应该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如何有效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的融合是我们更该思考的问题。正如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指出:“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4]
【注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张芸:《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创设问题情境》,《天津教育》2004年第2期。
聂幼犁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转引自杨胜弢主编《新督导推进教与学改善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汇编》,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