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也是鱼
2018-09-10武纯丽
武纯丽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当熟悉的儿歌在耳边响起,你可曾想到了一种动物——泥鳅,一种你经常见到,却也常常忽视的鱼?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泥鳅,你在小河边,在泥塘里,甚至是在饭桌上都曾经见到的小鱼。
曾经有一部电影,名字就叫作《泥鳅也是鱼》。别笑,它可不是在开玩笑,泥鳅真的是一种鱼,而且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鱼类。除了西藏的林芝地区,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
泥鳅喜欢平静的水域,所以在湖泊、池塘、沟渠,甚至是稻田里都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不过,与一般的鱼儿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不同,它们喜欢待在水底,藏在淤泥中。
泥鳅的身上有丰富的黏液,所以滑溜溜的,你很难抓住它们。没错,有句谚语“滑得像条泥鳅”说的就是它。如果你有幸抓到一条泥鳅,你就會发现,泥鳅的身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黑点,在尾巴上还有个大黑点,看起来像只大眼睛。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泥鳅的眼睛其实很小,呈马蹄形,长在头部靠下的地方。小眼睛下面,是泥鳅的嘴巴,微微外突,周围还长着5对触须。
与大部分鱼类不同,泥鳅的头上没有鳞片,身上的鳞片也非常细小,分布在表皮下面。鱼儿都靠腮来呼吸,而泥鳅不仅可以用腮呼吸,还可以用肠呼吸。正是由于这一“技能”,泥鳅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当到了旱季,池塘的水干涸了,泥鳅就会钻入淤泥中,完全依靠肠呼吸来维持生命。有人经过实验发现,一条长4—5厘米的小泥鳅,能完全离开水存活 1个小时,而长12厘米以上的成年泥鳅则可以存活6个小时。而且,如果及时将它们放入水中,它们还能够正常生活。
在欧洲,人们把泥鳅称作气候鱼。这与泥鳅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当天气闷热的时候,水中会严重缺氧,为了生存,泥鳅就会从泥里钻出水面,甚至是在水面上乱跳,就像在表演水中舞蹈。每当这时,总会有大雨降临。因此,泥鳅也获得了“天气预报专家”的称号。
冬天来临,天气渐渐变冷,池塘里的水也慢慢干涸了。这时,泥鳅就会钻入塘底的淤泥里准备过冬,待到来年池塘水涨,泥鳅才会再出来活动。
就这样经过两个冬天,小泥鳅就发育成熟了,开始准备做爸爸妈妈。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泥鳅繁殖的高峰期,这时泥鳅妈妈会找一个浅一些的水塘,将卵产在这里,两三天之后,小泥鳅就从卵里钻了出来,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刚刚从卵里钻出来的小泥鳅就像针尖一样细小,一个月后,小泥鳅可以长到2—3厘米长,半年后可以长到4—6厘米长。像泥鳅爸爸妈妈一样,小泥鳅一点都不挑食,水里的浮游生物、小昆虫、甲壳动物,水中植物的碎屑、藻类都是它们的食物。有时,它们还会吃泥渣或者水里的腐殖质。
正是由于泥鳅顽强的生命力和这种“来者不拒”的饮食习惯,使它成为一种良好的经济鱼类,是我国重要的鲜活出口水产品之一。我国出口的泥鳅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在这些地方,泥鳅被视为保健品。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产品,每100克泥鳅肉中约含有18.43克蛋白质和2.69克脂肪。同时,泥鳅还富含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并富含维生素A和B,被誉为“水中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