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人及其培养:基于“和合”理论的研究

2018-09-10黄涛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黄涛

摘 要: 《周易》“和合”强调生命活动的整体和谐与统一,这种整体和谐的哲学思维对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启发价值。基于学校和谐人培养研究上时空“二维”分离、轻视“物”维关系、育人“时中”意识淡漠、研究视阈“一元”等问题,以及目前人才培养中学习主体失业、成效评价失正、教育角色失调的困境,运用《周易》“和合”理论对高校和谐人进行“叁分式”构建,提出物维度的“三源”、空間维度的“三态”和时间维度的“三时”等三维合一的结构模式;对高校和谐人培养系统进行“四维一絷式”构建,提出遵循“时中”原则和“以三为体,以阴阳为用”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三源”;“三态”;“三时”;时中;和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001-0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01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培养对象发展的“理想型”,也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准社会人的培养场所,高校承担着帮助培养对象关系总和体本质完整发展的责任。《周易》“和合”视阈进行教育场域和谐人结构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匡正当下人才培养的功利性和工具理性的致思路向,而且对回归学已成为多维关系本质的完整人教育原点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问题提出

(一)和谐人定义新论

“和谐人=和谐+人”是学界目前对“和谐人”界定的普遍模式,无论是“三要素说”“四要素说”还是“五要素说”,都是学者们关于和谐人完整结构及其培养问题上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以人为本,最核心的是人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人具有多维关系的本质且具有建立全面关系的能力,学校教育就应该给予正确思想指导,帮助人的关系总和体本质的完整发展,并形成良好习惯的行动。《周易》“和合”强调生命活动的整体和谐与统一,并且用“三分法思维”[2]具体分析生命的整体和谐性,认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在形之上是天,在形之下是地,形为万物,人为万物之一,所以人的“叁分”结构是宇(空间)、宙(时间)、物的“三维合一”。所以,何谓和谐人?《周易》“和合”哲学视阈下,高校教育场域培养的和谐人指的是人与知识资源、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三源”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群体)、自身“三态”和谐、人与生物时间、社会时间以及心理时间“三时”和谐的“三维合一”结构系统。

(二)研究动因:弥补高校和谐人研究的不足

教育研究领域,和谐人研究初见1981年吴式颖发表在《江苏教育》期刊“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文章,时至2000年才又见此类主题的研究。2000~2017年以“题目”检索共计核心期刊和CSSCI共计55条:2002~2013年“和谐人”17条;2005~2006年“和谐的人”2条;2000~2014年“和谐发展的人”7条;2000~2014年“人的和谐”29条;硕博论文初见于2006年,共计16条:2006~2008年“和谐人”3条,2007~2008年“和谐的人”2条,2007~2008年“人的和谐”11条。文献数据显示:从“题目”上看,“和谐人”研究成果总量偏少,高级别成果更是不足;从检索时间看,21世纪后和谐人主题文献随年递增,研究层次不断提高,且学科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内容呈现特点如下:

1时与空“二维”分离,造成和谐人多维本质消解。现实的人是一个4A(anywhere,anytime,anything,anybody)关系”的“时空(space-time)”存在体。已有文献研究显示:尽管学者们重视和谐人培养上的“全体、全面、全程”等问题,但是,在人的关系网络中,时间维度的关系被空间化,时间从属空间维度的论域,没有作为独立维度进行探讨。时间与空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人的多维关系网络中,人与时间的关系是不可逃避的关系链。

2“物”维关系被轻视,造成和谐人IQ降低。如果说时空维度关系的谐和,是培养人才的EQ,那“物”维关系的谐和,就是培养人才的IQ。人的智力主要体现在推理、计划、解惑、逻辑和学习的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关键,“会学”是学校育才的目的,培养具有“会学”能力的人才才可能具有发展的持续力、创新力和快速适应力,所以,人与物的关系谐和是智商高的表现。已有文献研究显示:更多研究是用天人、人人以及人己三组层面的和谐关系等同人“全面层面关系”和谐,其中人与物的关系被忽视。“互联网+”时代,高校处理与智能机器等高科技技术产品之间关系是智力商数高低的体现,21世纪数字化校园、学习型校园都不容对人与物关系的轻视,也不容其他维度关系所被遮蔽,否则,在大学生就业上,会出现传统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和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后出现技术性失业(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3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的统一,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学才可能成为人。和谐不仅是静止状态的和谐,更成就于动态历程中的和谐。人的和谐及其培养成就于育才的阶段性、层次性和节奏性。不能不及而“拔苗助长”,也不能过而“亡羊补牢”,不及也不过的“时中”才是育才原则和标准,“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新生者、蒙昧者需要开智启蒙,并非启蒙者和教者强求什么,而是蒙昧者和学者要求开智,他的兴趣、精神、自觉性才是启蒙的主导,所以,育才动态历程中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内容安排、培养方法择选、培养结果评估等都应该遵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教育奏。

4视阈“一元”,造成本土思想理念运用受限。中国哲学是中国教育研究扎根的土壤和基质,相对于西方哲学思想和经典书籍对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价值和意义研究,中国话语系统显得自信不足。当下如火如荼地重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国学热”,正是中国本土哲学思想及其运用研究自强不息的现实表现。

题目包含“周易”且不限学科领域进行检索,数据显示: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博硕论文,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视角研究《周易》的成果(占85.17%)明显多于《周易》视角研究学科问题(占7.56%)。进一步分析,文献研究内容显示:《周易》哲学思想研究成果总体数量丰厚,得到多学科的借鉴,但是,研究内容倾向多“识”易“解”易而少“用”易。(见表1-1)

(三)现实动因:目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学习主体失业:“考”生&“学”生

“学而优则仕”,“仕”的先决条件是“优”,学习“优”的结果是“仕”,仕途的成功就在于“学而优”。哪怎样才算是“优”呢?拔尖的成绩和高学历是目前普遍认同的标准。换言之,学生每个学校教育完成后拿到的“合格证书”是“学而优”且能实现“仕”的唯一标准。唯分数、唯证书成为了成功、成才的唯一指标,学校成为应考的培训场,学生成为了应考工具,考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被“考”所遮蔽,学生在学义成人的进程中失业,学习被异化。

2成效评价失正:“知”育&“智”育

徐颢《说文解字注笺》解释:“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智生于知,知而获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和条件,智慧是知识的结果和目标。求知是人的本性,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但是,如果学校“为知识而知识”“为实用而知识”,那它将陷入无用的尴尬,人将因被教育而变得愚蠢和无用,“知能”必将成为“无能”。那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呢?学校教育不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在于发现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教育不是用法定知识去填塞大脑这个容器,而是冲破精神抑制的屏障,实现精神的解放,从“学会”成为“会学”的人。教育目的永远是育智且成为有智慧的教育。

3教育角色失调:“术”师&“道”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师,社会功能是传道,教师是载“道”的工具。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教师从事的是一门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的技术活,但更多的完成育智、育德、育体、育美和育劳的任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鱼,则取之有尽;授渔,乃用之不竭。”学习技巧、考试方法、答题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会学”的人,培养学习能力,才可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二、高校和谐人结构的“叁分式”构建

(一)“宇”维度:“三态”和谐

“宇”即空间,“空间”在《周易》“和合”哲学视阈下,它不是几何学的概念,而是实在体的构序系统,高校育场中它表现为大学生的“三态”。

1大学生的生态和谐。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外在“皮囊”形式美的盲目追从,致使自己与遗传素养之间出现失衡,同时短暂的形式美标准加急失衡危机,并带来许多心理问题。所以,在天人关系向度的生态和谐,还包括人与遗传素养这个“小自然”生态的和谐

2大学生的世态和谐。学校场域中,大学生是独立于多者及其多者中的他者且同时也是多者中一员的存在状态。所以,人与社会的世态关系上,包括大学生与他者的关系和大学生与多者的关系。前者指生师关系、生生关系;后者指大学生与正式组织(如团委、班级、院系)、与非正式组织(如社团、英语角、数学组)的关系。

3大学生的心态和谐。相对大学生面临的生态危机或世态危机,来自精神深处的危机更加可怕。心态和谐是大学生发挥和谐主体功能的内在条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精神家园和谐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心态自我和谐是“三态”的核心,是生态、世态得以实现和谐的基础。

(二)万物维度:“三源”和谐

“互联网+”时代,高校育场中人与物关系主要指大学生与知识资源、与智力资源和与人力资源的三组关系。

1大学生与知识资源谐和。知识资源是“三源”的基础,主要指对传授知识和创新知识进行服务的设备和设施。现代生活的流动性、片段性和快捷性,学生更趋向于远程学习D-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数字化学习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和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 Learning),但是,在享受突破时空限制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时,传统纸质图书虽然不易携带、占地空间大,但本身相比科技设备和设施容易保持,如技术、場地等外在条件限制相对少,推广适用人群更多,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创新。

2大学生与智力资源谐和。智力资源是“三源”的关键,人与智力资源谐和是“物”才最主要的部分。智力资源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以及智力(知识、管理、脑力与创意等)。智力资源建立在持续投入与不断开发的基础之上,且因主体携带而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智力资源普遍性继承中,创新性和独特性最为突出。在学校育才过程中,智力生命载体主要是教师和同学,人与智力资源协和具体体现为教师资源、学伴资源(Learning-peer)之间以及各个内部的和谐。

3大学生与人力资源谐和。人力资源“三源”的核心。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作为社会建设资源后备力量,随着全球共同体发展,人力资源国际化成为客观趋势,学校培养人才必将成为“世界公民”,走向“全球安置化”,完成具有全球性的任务。所以,人与人力资源谐和包括国际向度、国内向度之间及其内部的和谐。

(三)“宙”维度:“三时”和谐

“宙”即时间。“人的时间性”[3]存在是现实人的首要特性,“与时应和”对人来说至关重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4]所以,人“宙”维度主要包括生物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理时间。

1大学生与生物时间谐和。“最佳效率时间段”因人而异,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物钟,内外代谢平衡才能形成健康的人体生物时间。如果生物时钟运转控制失调,则会使人的生物节律紊乱,而产生疾病、衰老、短寿以至死亡。因此,大学生与生物时间谐和,就是与整个宇宙的生物钟协调,以及本身大脑母时钟与各肌体子时钟的协调,客观对待自己学习效率的高峰期和低峰期,发现和建立自身的生物节律以及周期,使得内外生物钟协调同步。

2大学生与社会时间谐和。人类在借助时钟时间来组织生活的时候,时间的计量方式也社会化,成为社会意义的媒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加快生活节奏的安排学习,而是通过扩大时间容量来放慢时间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时钟时间赋予“意义”,即时间社会化。将时间段的简单分配转变为学习内容分解的过程,大学生与社会时间谐和,是实现学习的自觉自主性的保障。

3大学生与心理时间谐和。相比生物时间和社会时间,心理时间具有强烈的主观属性,是人对客观时间的一种主观感悟,指向的是主体的情感范畴,表现为“一种思想方式”[5]。在日常生活中,“笑一笑,十年少”与“愁一愁,白了头”“光阴似箭”与“度日如年”等等,都是人主观对钟表时值的精神加工。人的心理所感觉到的各种时间超越和突破了客观时值的限制,使得时间的固定时值可被人为的压缩或拉伸,跳跃或逆流,时间的长或短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建构,所以,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和谐,必须包括主体与心理时间的谐和。

三、高校和谐人培养体系的“四维一絷式”构建

如何培养“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的培养体系是培养和谐人的重要保障。《周易》“和合”哲学视阈下,“时中”是“四维一絷式”构建的原则;以三为体,以阴阳为用是“四维一絷式”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四维一絷式”运行原则:“时中”

要真正实现和谐人的培养目标,学校培养体系要素之间的协同运行时至关重要的,如何才能达到协同共进的状态呢?“与时应和”“识时而为”是其运行原则。

“时”是变化的关键,把握“时中”就可能化凶为吉,“适时则吉,失时则凶”,“时中”具有独特的美德作用。“中位”并不等于阴阳和合,四个中位中九五为阳爻在阳位,六二为阴爻在阴位,九五为当位的阳性爻位连,六二为阴性的爻位连,但是,前者缺乏阴性配合,后者缺乏阳性配合,这样阴阳不平衡,而下卦的九二与上卦的六五,前者阳爻在阴位与后者阴爻在阳位,虽然两者“不当位”,却因“中位”消除了“爻”与“位”不当的不好情况,从而使得阴阳平衡。所以,在“位”外,还必须讲究“应”。如下卦的三爻同上卦的三爻可以相“比”,即初与四比、二与五比、三与上比。阴爻同阳爻相比,谓之“有应”,也称“和”;阴比阴,阳比阳,渭之“无应”,也称“不和”。阴阳二象,在同一卦内,既当“中位”,又相比“有应”,则谓之“中和”。《周易》的爻卦中以及爻辞上所充分地体现出以“中”为度,以“和”为贵的思想。

(二)“四维一絷式”实践路径:以三为体,以阴阳为用

《周易》“和合”哲学视阈下,天地化交合化育万物就在于“以三为体,以阴阳为用”,两种相互对立且交感的內在结构是天、地、人所共通。对于学校培养和谐人来说,就应该把握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相感的精微,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直线发展式教育与循环生成式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交感合和。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刚柔迭用”

“互联网+”时代,随着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有力推动社会发展且彰显进步意义的时候,科学教育独领风骚的同时,却消弱了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特别和谐人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目标定位的“唯升学论”、培养过程操作的“唯接受论”、培养结果评估的“唯分数论”。科学教育下知识分科体系,确实培养了专业精英和技能专家,但是,教育成就的不是少数的“专家”和“能手”,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向的每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为社会,为人民发挥作用,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知情意的统一,是人格的完满。

学校教育承载着人格养成的教育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当我们以科学的目光来审视人文教育时,可能认为它的存在无关紧要,但是面对我们精神空虚和精神危机的拷问,科学取得的成果又显得如此多余。如今人文教育不是没有,而是被专业化,成为了谋生技能和功利的需要,背离了它人格养成的根本宗旨,所以,培养和谐人必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对应且相互补充、相成相济,通过两者的“感而遂通”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

2直线发展式教育与循环生成式教育“刚柔并济”

“时中”思维式循环生成式教育的核心思想,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是实现循环生成式教育的关键。循环生成式教育既揭示了教育过程的阶段性,又强调了教育过程是在关系中生成的。从“时中”思维的视角看,事物不是僵化静止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必须看做过程和关系的集合。循环生成式教育主要就是强调过程中对教育目标的构建,作为复杂系统的培养过程,各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是相生相济的,要素和环节之间的配合构成了培养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并形成了根据发展阶段要求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从培养体系要素互动中发现不同个体生长的进度,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管理和培养评价等改进和调整,循环生成式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体系的良性运作,更有利于各个部分优势的最大化开发。

不同于循环生成式教育的生成机制,直线发展式教育,主要是适应性机制,目前学校的培养路径就是社会适应性的直线发展式教育,培养体系结构的变化不是依据学校境遇中受教育者生长的“时中”性而进行调整,而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整个培养系统出现结构要素的新的组合以便重新进入新的适应态。所以,这种教育下人才的标准必将随着外在社会的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变化不断更新,无论是人才的规模、数量、规格标准,还是培养人才的种类、层次和形式都是从一个适应态到另一个适应态,直线发展关注的就是速度和结果,讲究的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物质利益的最大获得。这种发展的效果是明显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所需,但,过度的适应外在要求,而忽视适应者主体与培养体系结构重组的联系,这是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谐人关注“类我化”和“个我化”的统一,其“四维一絷式”培养体系必须在过程中实现直线发展式教育的同时,加入生成型教育。

3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阴阳互藏”

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态度无差异,就是教育的保护,对受教者群体的尊重?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中如何确定教育原则与方法?偏颇受教育者共性还是个性差异的教育都是不正确。特别是出于如绩效量的完成,教育评价量化的方便等功利利益驱使的“一刀切”教育都是教育职责的不作为,育人责任的不担当。培养“和谐人”,个性教育是我们培养活动运行的关键。育才过程中,在教的方面,立足“三源”和“三态”二维和谐的教育,提高人与人、人与物合作力度和效度,满足每个人“课程”内容的需要,实现学生“类我化”,最终成为最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得方面,立足“三时”维度和谐,满足每个人“课程”进程的需要,实现学生“个我化”,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

综上,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技术智能化,以生为本,力求构建最适宜新时代教育对象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 朱清国.周易本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367.

[3] 陈慧平.人·时间·辩证法: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探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0.

[5]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4.

(责任编辑:蒲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