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实施金融科技策略谈:科技与业务的关系
2018-09-10沈栋
沈栋
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小银行当前面临着巨大挑战:20%的价值客户需要与大行短兵相接,80%的长尾客户,又被金融科技公司所吞噬。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小银行急需寻求破局之策,很多中小银行提出了拥抱金融科技提升业务创新和运营能力的战略。但受限于技术储备、资金实力、人才、机制等方面的限制,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实践的系统性、前瞻性不足,多数没有带来满意的成果。
笔者尝试研究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策略建议,供各方借鉴和参考。
1、 科技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中小银行要通过金融科技产生业务价值,不能病急乱投医,首先要明确金融科技的定位,厘清金融科技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投入产出比。
有人提出科技要引领业务,也有人提出通过科技驱动发展,那么科技与业务之间是否只是简单的引领或驱动的关系呢?笔者认为,科技与业务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假设一家银行非常重视科技投入和金融科技应用,那么该行的业务发展是否一定能够腾飞?其实未必,因为(1)业务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同,比如投行、同业等业务对科技的依赖相对较小,传统对公业务次之,小微企业业务对科技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大,科技最能产生价值的是在个人业务和信用卡业务。(2)业务发展有多重因素交织,技术手段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全部,还包含:营销策略是否正确、营销队伍是否健全、业务产品线是否完善、考核机制是否到位、银行资源(如信贷规模)是否充足、管理执行是否有效等等。所以说,重视科技未必一定能得到业务快速发展的结果。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重视科技会产生什么后果?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对科技依赖程度大的业务领域,一定会受到影响。反之,对科技依赖程度不大的业务,则未必。
所以,我们对业务与科技的相关性做一个分析和分类,根据依赖程度高低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主要指个金业务、信用卡、小微企业等可以通过科技引领、驱动的创新业务领域,这部分的占比不会太高;乙类主要指对科技支撑有所依赖的业务领域,如传统对公业务、国际结算、票据业务、传统个金业务、传统小微企业业务等等,这部分是银行科技建设的基础,占比最高;丙类主要指对科技相关度比较小的业务领域,如投行、同业业务等,这部分占比也不高。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1)科技与业务同时交织着引领、驱动和支撑的复合关系,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业务产品上有不同的关系表现,需要分类分析、分层管理。(2)在甲乙两类业务领域,科技能力和系统先进性是业务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非充要条件。没有先进的系统,业务发展必然受限;但仅有系统先进,也未必会直接带来业务的高速增长。
所以科技引领也好,科技驱动也罢,都难以完整概括科技与业务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全然押宝于金融科技,应当对科技投入的业务领域进行有效分类,加强对甲乙两类业务领域特别是甲类的金融科技投入,找准发力点,打造先进系统、重构商业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并加强业务发展其他要素的建设,包括营销、产品、考核、资源、管理执行等方面,共同发力,形成合力,“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從而有效推动业务的快速发展。
另外,需要澄清的一个误区,“科技引领、科技驱动”并非科技部引领和驱动,切不可把职责直接丢给科技部门,因为从部门职责来说,科技部负责“正确的做事”,而“科技引领、科技驱动”是指各业务部门通过运用科技思维和科技手段,帮助业务更好的发展,属于“做正确的事”的决策范畴,两者有比较大的差别,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