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来称重的“权”与“衡”

2018-09-10齐吉祥

奇妙博物馆 2018年6期
关键词:木杆秤砣杆秤

齐吉祥

《论语》里有一句名言“三思而后行”,它告诉我们在做决定前一定要考虑多交,谨慎行动。今天,在表示“衡量、考虑”的意思时,我们常常会用到“权衡”一词,如“权衡利弊”“权衡得失”“权衡轻重”,可是你知道吧,这里的“权”和“衡”,最初指的是两种称重的器物。

在右边的漫画里,你能看到一根被吊起来的木杆,这个木杆就是“衡”。木杆两端各挂着一个小铜盘,还有几个大小不等 、重量不同的铜环,这铜环就是“权”,因为它是环形的,所以人们也叫它“环权”或者“砝码”。

权和衡都是称量物品重量的器具,而且必须配合使用。使用时,先要在木杆(也就是衡)的正中间位置拴上绳索,将衡提起来,或者用一个尖状物顶在衡的正中间,将衡架起来,请注意,这时的衡一定是平的。然后在其中一个铜盘上放入物品,在另一个铜盘上放入环权,根据物品的轻重,人们调整环权的数量和大小,当衡又完全平了,就说明铜盘上的环权重量和另一个铜盘上物品的重量是相同的。由于每个环权上都标有重量数字和单位,只要把盘中环权上标的重量数字加起来,不就是那件物品的重量吗?这种天平实际上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我们的祖先够聪明吧!

相传,早在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使用这种称量器了,不过没有实物流传下来。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衡器实物制作于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四百年左右。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战国时代的“天平”,是现存战国时代最完整的一套衡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有一件重要的文物,外观很像半个小西瓜,顶端有个环形小钮,像是西瓜的瓜蒂。它是用铜铸成的,身上在非常醒目的“八斤”两个大字,我们许多同学看到它时,都管它叫“秤砣”,这实在是一个错误。它正确的名字叫“权”,由于身上有“八斤”两个字,博物馆专家把它定名为“八斤铜权”。

那么,什么是秤砣呢?如果你去过菜市场,就会发现有的商贩使用的是杆秤,杆秤上那个起平衡作用的物体才叫秤砣,标明重量的数字不在秤砣上,而在秤杆上。在敦煌壁画中,就有一幅一千四百年前人们使用杆秤的画面,古人是先发明了天平,过了好长时间才发明杆秤的。

銅权使用的时间长了,可能会有磨损,这就会影响称重的准确性。秦朝有一项特别规定:每个要对权进行至少一次校准。同时还规定,如果一斤少了三铢,相关负责人员就要受处罚。当时一斤等384铢,少三铢就要处罚,这对消费者的权益实在是一种非常好的保护。

由于权和衡要配合使用,所以人们习惯上把称重量叫作“权衡”,又由于在称量物体时,需要对衡两边的重量进行计算和比对,因此,“权衡”又引申出“衡量、比较、考虑”的含义。

猜你喜欢

木杆秤砣杆秤
造秤修秤
杆秤:渐被遗忘的衡器
乐在团建中
把秤砣送给小侄女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一支铅笔的故事
石秤砣摆摊
话说套马杆
立木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