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家庄诗词集《三支翅膀》序

2018-09-10林楠

名作欣赏 2018年7期
关键词:家庄翅膀诗人

林楠

“多元文化”本是一个涵盖许多社会和哲学理论的大概念, 这个本应属于学者关注的文化命题,在加拿大,在移民生活中,不仅成了一个频繁出现的社交短语,似乎可以说,也为我们远离故土的中华儿女酿成了一种心灵感悟中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暖乎乎的热土,一种氛围,一种归属感,一种心灵依托,一种情感场域,一杯冬日捧在手中的热茶……于是,在“多元文化”这面飘扬的旗帜下,母文化的种种精彩,就逐渐摆开了阵势。谁能说舞狮不精彩,谁又能说腰鼓不该敲出来?但这毕竟是传统节日中的民间、民俗活动,是娱乐型的街头演出。在这种大气候下,沈家庄教授赫然举起了中华诗词的大牌。

沈家庄早已是位有相当影响的教授,已出版的重要著作就有:《宋词的文化定位》《宋词文化与文学新视野》《竹窗簃词学论稿》《“宋词三百首”新注今析》《 “宋词三百首”图文本》《王鹏运词集校笺》等数种。此外,还有一些影响深远的编著。特别是他对文学史的论述已引起学界的重视,几本重头书被誉为是“偏重作家作品研究,注重义理、考据和辞章之学”的经典之作。作为文化形象存在的沈家庄,便自然而然地以一个耀眼的闪光点,出现在时代的期待和呼唤中。

他亲自组建的“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得到叶嘉莹、洛夫、痖弦和著名西人汉学家王健的支持和肯定。

中华诗词学会更是以一系列活动,展现其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定位和文化姿态,一次又一次给华人社区生活倾注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光彩。

毋庸置疑,在弘扬中华文明的浪涛中,沈家庄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和传扬中华文化精华的赤子之心,当之无愧地站到了时代的潮头。也可以说,是历史把这个著述颇丰的学者推到了这个位置,以致近年来, 沈家庄的声誉在境外华语界,在中国大陆,在两岸多地迅速蔓延着,流传着。

八十多年前鲁迅说过一句话:“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沈家庄以自己的行动,在远离故土的西方国家,实践着鲁迅的愿景。

基于以上诸因素,沈家庄自然就成了在加拿大几位大师级人物学术光辉映照下,华语诗词界一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诗人情怀,诗人想象,诗人个性……这些词语,在我这里,与“沈家庄”这个名号是绑在一起的。

初识沈家庄是个很有趣味的小故事。在一次会议上,我入座,旁边的名牌是沈家庄。好别致!于是产生了一串联想:炊烟、红对联儿,公鸡打鸣,老屋檐下的红玉米、八路军住过的地方……想到豫北、冀南、太行山乃至整个华北大平原……一直到沈家庄走进会议室,握手,入座,简短寒暄时,有关沈家庄的思绪才隐退。沈家庄带着一身南方人的儒雅,看上去,与豫北、冀南没有任何瓜葛。

交往久了发现,沈家庄是个典型的具有诗人情怀、诗人想象、诗人个性的人。他的笑容很童贞,很真实,很透彻,不做作,不概念,丝毫不表演,有种发自内心的谦虚、友善和自信。想必他也是如此这般地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这年代,这种纯粹不加修饰的内涵和外像不多见了。

《三支翅膀》这本诗集自序的切入点深含意蕴,一个很纯真的意象,充分袒露了诗人的想象和情怀,犹似晨曦中小喇叭吹出的一片鹅黄,浸润人的肺腑。这實在是沈家庄才有的诗人的想象和他独自拥有的诗情的格调。“自序”为人们展示出一幅童年人艳丽多彩的、令人遐思、令人回味的画卷:

……小时候玩板羽球,那“球”,就是三支羽毛(鸡或鸭的翅羽)剪成锯齿状,插入细竹节尾部的空心处,再用补鞋匠处买来的厚而富弹性的橡皮包扎在竹节尾端……那板,一般就用乒乓球拍了。当然,从文具店买来的板要大,羽球虽然仍是三支翅羽,却比我们自己做的好得多了。后来就有了羽毛球,现在大家熟知的。那灵旗般的三根羽毛飞翔的姿势没有了!那拍,也就变成牛筋网状了。板羽球,消失在我的记忆中,一如小时候的许多玩具和零食一样地消失。但我喜欢广告牌羽球三支羽毛飞翔的过程…… 那时就想,静止时是三支,飞翔时,就成了圆锥――好有味道!

后来看到蒲公英的种子的飞翔,四处旋飞,好不自在!于是,又想到了我小时候的板羽球……

现在要将几十年的所谓诗歌结集出版。定啥题目好呢?几十年拉拉杂杂写来,林林总总,选来选去,也有二三百首觉得可以让知音者卒读吧。理了一下,想按形式分为三部:自由体新诗(包括散文 诗);格律诗(包括古歌行和小赋);曲子词。这三个部分,组织一处就像小时候板羽球的三支翅膀,承载着我一生的梦幻,巡天翱翔……

自序本身就是一首充溢着童趣的诗。

古人程明道说:“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得圣贤气象。” 梳理沈家庄的精神脉络,也许是进入他诗歌创作美学境界的最佳途径。 在组诗“灵感湘西”中,诗人用这样几句话做题记——

1968年12月26日, 我和我的同学们丢弃书包, 肩挑行李,乘汽车从岳麓山脚出发, 往湘西“接受再教育”;第二天在永顺县青天坪区住三晚,第六天傍晚来到永茂公社余家大队余家小队落户,第二年夏在永顺县城集训两个月后,往大庸县织布厂学工……三十余年后,大庸县改名张家界市,二十一世纪初,与几位发小重游故地……

接下来是题为《青岩山写意》的一首诗:

一群古老的岩峦/跳起迪斯科/铁的骨骼石的外壳/将雄崛和奇峭,挣扎着写上苍穹/编钟乐舞的神韵里/旋起刚健明快的节奏/峥嵘崔嵬地上升/谱一串立体楚声交响的化石//封闭的景观封闭的奇迹/在亘古的荒蛮悠长地封闭/美在深涧人不识的青岩/锈蚀了,连同将军岩畔的金鞭/搅动古栈道的流霞/模糊着 岁月的年轮/几声拉长的鸟唱,在四面响起/是山谷回应铁骨骼起飞/也是鹰的盘旋也有松的矗立/绿的踊跃和力的黑弧/让褐黑相间的驳杂/腾起生命的希冀/上世纪冰川的擦痕/喷溅并未沉睡的潜力/用断裂岩层的折皱/写下大地的呼吸和脉象/沉重的静卧/这时间与空间浇铸的/是华夏五千年叹息的沉默

在此,读者可感觉到诗本身拥有的那种震撼心魄的冲击力,感觉到诗人的思想和境界。

古往今来,有不少书写山岳奇峻的好诗,沈家庄的角度很特别。诗人在题记里选了几个时间结点,走过这个年代的中国人,都封存着自己的历史记忆。请留意诗人提示的这几个时间点:1968年12月26日……往湘西“接受再教育”;第二天……;第六天傍晚来到永茂公社余家大队余家小队落户,第二年夏在永顺县城集训两个月后,往大庸县织布厂学工……三十余年后,大庸县改名张家界市,二十一世纪初,与几位发小重游故地……

在这里,诗人用他的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对时空做了一番大调度,大编排,大组装,每一行诗句,都为人们嵌入了历史的表情和容颜。修辞里隐含着作者思维的影像和文学动机。诗人俨然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面对万古苍茫,发出发聋振聩、令崇山峻岭永世回响的感慨。

用岁月累积凝结起来的情感,去唤醒沉睡的历史。最终表达出如此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对华夏五千年光阴的文化追问,诗句的气势如此高阔,如此磅礴。

沈诗中蕴涵丰厚的哲学思想以及他角度独特的美学追求,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提供了生动的参照。诗人将他的《三支翅膀》诗集按体例编为三辑:翅膀一(自由体) 海之恋; 翅膀二(格律诗) 心之韵; 翅膀三(曲子词)魂之霓。体例虽有不同,但诗情是连贯的。读者可在不同节奏的诗句里,去充分领略诗人的精神气象。

透过沈家庄的“精神气象”,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化人迈入二十一世纪初时的清醒,和那种不同于以往的神情。

2017 年于温哥华

猜你喜欢

家庄翅膀诗人
“诗人”老爸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愤怒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白色翅膀的蝉
扇了一下翅膀
长翅膀的鞋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翅膀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