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区域合作背景下西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2018-09-10陈诚

中国商论 2018年15期

陈诚

摘 要: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对西南地区旅游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运用旅游经济增长率贡献评价模型分析西南各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紧接着运用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划分出西南地區旅游中心城市等级,并针对西南旅游空间结构设计和整合跨区域旅游线路。本文还列举出西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实施策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为西南地区建立无障碍旅游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 旅游空间 城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052-03

1 西南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1 发展现状分析

1.1.1 旅游品牌竞争力不平衡

西南地区民族风情、地理环境等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省(区、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的参差不齐。西南地区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化品牌和高端旅游产品,产品体验度不够。旅游产品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以西南地区多彩民族风情、特殊地域风貌、优美自然景观和美味饮食体验为主,充分体现西南区民族、高原、美景、美食等多种旅游品牌形象,在旅游产品中突出本地区风格,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景区,扩大市场规模、形成特色化品牌管理,吸引旅游者消费。

1.1.2 旅游线路规划不合理

西南地区面积辽阔,各省市区旅游资源重复性较多,如五省内部都有民族特色资源;在普遍性的基础上五省又存在各自的差异性。旅游线路规划师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也可以称之为资源——客源型合作。区域旅游合作一般注重在旅游线路上各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交通上的可达性,同时便于旅游营销等。西南地区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主要集中在各省区域内部,而没有形成跨省合作,只是一个各自为政的局面。

1.1.3 城市旅游发展缓慢

西南各省(区、市)城市旅游发展相对缓慢,城市数量少、经济增长慢、人口密度低,城镇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差异明显。旅游中心城市在综合实力、城市活力、功能结构、基础设施、集聚效应、辐射能力、市政布局、科技教育、人才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突出,呈现放射性发展状态,处于城市发展的初级状态,无法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制约了区域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1.2 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体系

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水平通常用该区域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本文主要运用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模型来衡量和对比。

(1)模型建立。

贡献度表示某一组成要素增长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

贡献率表示某一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

以国民总GDP来衡量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用3个指标构筑模型来定量计算描述:

ARt表示国民生长总值增长率(该指标描绘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规律)。

BRt表示旅游总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旅游业总体的发展速度和规律)。

CRt表示旅游业总收入依存度(该指标反映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也反映其参与国民经济分工的程度)。

以上t代表年份,根据以上指标建立两个模型: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模型:DRt=BRt×CRt。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GRt=DRt/Art。

(2)相关指标估算及分析。

根据上述两个模型,可得出西南地区旅游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如表1所示。

西南各地区旅游业发展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虽然总体上各地区旅游业都在稳步前进,但西南五省(区、市)之间各项旅游指标的相对值却呈现下降趋势。各省(区、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38%、9.39%、8.60%、5.75%、10.14%,各地区发展呈现不平衡现状,如西藏的旅游平均贡献率是重庆的2倍左右,而且从2010—2016年西藏的旅游贡献率一直在重庆之上。在2010—2015年期间,西南五省(区、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直到2016年,云南、贵州的旅游贡献率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才有所缓和,这说明西南地区旅游业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逆境中求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缩小西南各地区旅游业的差距,就需要对五省(区、市)旅游空间结构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性进行分析,寻求各地区之间的区域合作,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空间网络优化,走共同发展道路。区域旅游合作可以突破空间上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在旅游规划、基础设施、旅游形象、市场推广、旅游空间网络布局等方面展开合作,促进西南地区旅游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2 西南跨区域旅游合作实践依据

2.1 西南地区跨区域合作实践依据

西南地区要解决“金字塔”形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就必须对旅游城市进行分层梯度发展,这就需要对各个旅游城市进行等级层次分析,对上述重点旅游城市进行一级到三级的等级划分,而对一个旅游城市进行等级评定,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科学性、客观性的评价体系,根据旅游城市的发展水平来综合判断。

2.1.1 指标选取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2016年这个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分析,从各个城市的统计局和旅游政务网站进行数据搜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选取西南地区部分重点旅游城市为比较对象,每个省(区、市)的评价体系都是在同一指标下进行的。再使用层次分析法,设计“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对重要性评定表”,咨询相关旅游研究生和专家意见,根据调查问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2.1.3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分析

根据标准化转化公式,将2016年西南地区部分重点旅游城市的指标采集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分别为云南(昆明、丽江、大理)、贵州(贵阳、安顺、遵义)、四川(成都、自贡、宜宾、都江堰)、重庆(重庆)、西藏(拉萨),标准化转换后的数据和得分,如表3所示。

由表3中数据可知,西南地区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成都市、昆明市、贵阳市,一级城市旅游圈包括:川渝城市旅游圈、大昆明城市旅游圈、大贵阳城市旅游圈、拉萨城市旅游圈;一级旅游副中心城市包括重庆和拉萨;二级旅游城市处于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中等位置,从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分来看,二级旅游中心城市包括丽江、大理、都江堰、自贡等;三级旅游城市的现实竞争力、资源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交通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包括自贡、宜宾等其他未抽样城市。

2.2 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与整合

根据西南各省(区、市)以及周边分布特征及旅游资源类型,克服区域之间距离较远的困难,开发创新独特的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环线旅游、专题旅游和特种旅游线路。依托交通网络,云南与贵州联合开展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旅游、自然山水观光旅游;川渝城市旅游圈美食美景之旅;主动与西藏自治区合作,有助于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客源互流。

西南跨区域旅游线路如下:

(1)青藏高原雪域朝圣之旅。

(2)云贵高原民族宗教文化之旅。

(3)滇黔山水畅游线路。

(4)川藏茶马古道之旅。

(5)川渝美食美景欢乐游。

(6)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线路。

(7)丝路花语古城遗址旅游线路。

(8)云贵川民俗风情之旅。

(9)滇藏草原牧歌之旅。

3 旅游空间网络优化与实施策略

3.1 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旅游业已进入区域联动和跨区域合作的时代,区域合作的目标就是建立无障碍旅游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

打造区域旅游空间整合模式,西南区应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联合开发、协同发展旅游产业带。在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发展重点特色旅游线路,本着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流的原则,形成国内外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合作区,整合西南区差异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跨区域空间网络,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旅游圈层结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西南区政府、旅游企业、相关机构的作用,构建资源最优化配置、品牌共建的共赢机制,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3.2 实施策略

3.2.1 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力

西南地区应该把旅行社、餐饮企业、酒店企业和景区整合起来,建立跨省市的旅游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和扶持一批优势旅游企业集团,引进先进管理经验,调整企业结构、完善管理制度、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综合性强的专业化旅游企业,同时构建西南跨区域合作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

3.2.2 共建旅游品牌形象

西南地区需在以往区域内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跨区域特色品牌,只有强势的旅游品牌形象,才能赢得市场竞争。跨区域品牌形象需突出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优势,充分体现西南区与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开发别具一格的专项化、主体化旅游产品组合;同时,西南地区需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品牌形象竞争力,共建旅游产品结构网络。

3.2.3 逐级推进“城市经济旅游圈”

上文中对西南地区旅游城市等级的划分,决定了各城市经济旅游圈的优先级,西南区主要以五省(区、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中心或副中心旅游圈,以各交通要道为旅游轴线,以各旅游景区为旅游节点,连接丽江、大理、遵义、安顺、自贡、都江堰等地延伸的旅游辐射网络。充分发挥旅游中心和副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空间布局上以川渝城市旅游圈、大昆明城市旅游圈、大贵阳城市旅游圈、拉萨城市旅游圈为中心,最终使西南区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朝网络化发展。

4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现状。各省(区、市)市场竞争力不均衡,导致其旅游业处于一种空间集中,产业分散的状态。根据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模型,从2010—2016年,西南区各项旅游指标呈上升趋势,但旅游业总体发展不平衡,各省(区、市)旅游指数的相对值却呈下降趋势,且各省(区、市)旅游業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差别明显,这说明西南区需选择跨区域合作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业共同发展;第二,根据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得出西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等级体系,构建一个以成都、贵阳、昆明等一级旅游中心或副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三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并围绕西南区中心城市体系,构建以点带线带面的旅游城市圈层结构。

参考文献

[1] 南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 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 杨志国,石培基,李巍,等.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

[3] 杨艳蓉.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J].学术交流,2013(10).

[4] Noim Uddin,Ros Tapli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widening energy access and also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Current programs and future potential[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5.

[5] Eva Minaríková.EU-China cooperation on regional policy[J].Perspectives in Science,2016.

[6] Sisavath Thiravong,Jingrong Xu,Qin Jing. Study on Laos-China Cross-Border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A Case of Construction of Laos Savan Water Economic Zone[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