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超声内镜吗
2018-09-08罗光荣
文/罗光荣
普通的胃镜和肠镜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也就是黏膜层,可以诊断出绝大多数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肠癌等,但有时候胃镜观察到胃或食管有一个黏膜隆起,表面黏膜是正常的,从内镜下无法判断出这个黏膜下的包块是什么,此时需要借助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能透视黏膜下包块的性质及发病部位等。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问:到底什么是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有什么功能?它与普通内镜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超声内镜检查?做超声内镜检查需要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检查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它不仅能起到普通内镜的检查作用,还能将黏膜下的病变及其邻近器官的断层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普通内镜只能看到消化道腔壁最表面的黏膜层。如果病变表面是光滑的,来源于黏膜下或腔外病变,普通内镜检查就无法诊断了。
普通超声检查一般是将探头放置于体外,对腹腔内脏器进行探查。有时腹腔内脏器离腹壁比较远,或肠管内气体多,会影响超声对脏器的观察。
而做超声内镜检查时,探头深入消化道管腔中,离病变部位较近,无腹壁衰减和胃肠道气体的影响,超声波频率高,图像清晰。
若病变位于管腔外紧贴肠胃壁,这时结合内镜和超声的功能一起,能更好地对病变进行观察和判断,并做进一步治疗。
超声内镜有哪些适应证
因为超声内镜可以看到消化道腔壁的全层,所以它主要用于普通内镜和体外超声等影像技术难以诊断的一些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病程分期,对胰腺肿瘤、胆总管下端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分期和决定手术方式及预后非常重要。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还可做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
超声内镜不作为普通内镜使用
超声内镜虽然能直接观察消化道管壁各层,但并不是所有做内镜检查的患者都要做超声内镜检查。因为检查选择有个原则,一般是从简到繁,从常见到少见,毕竟黏膜下隆起的是小部分,且绝大多数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用普通内镜即可。若在普通内镜下发现有异常,可再进一步做超声内镜。每种检查都有其各自的用处和特点,每种疾病也都有其最合适的检查方法。临床工作中,由于超声内镜结构复杂,外径较粗,临床医师一般也不将其作为普通胃镜使用。
超声内镜检查注意事项
超声内镜检查的禁忌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检查方法均与普通胃镜检查相似,但检查时间一般较普通胃镜长。患者在检查当天应禁食4~6小时,如上午检查,早晨不进食;有幽门梗阻的患者,应禁食两三天,必要时可先洗胃再检查;重症及体质虚弱禁食后体力难以支持者,检查前应加强营养补液支持;需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或活检应停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5~7日;检查当日患者需携带既往胃镜检查、肠镜检查及CT检查等检查资料;其他同胃镜、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