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百一十四回 “掌上政务”当高效“良心处方”获点赞

2018-09-08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政务处方医生

日前,有记者到某地采访,一名村干部展示他的手机,上面安装了十多个政务APP,涵盖了党建、财务、民政、社保、综治、计生、环保等不同领域。根据要求,村干部需定期通过这些APP,填写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和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政务APP太多了,有时连账号密码都弄混了。每天围着这些APP转,哪还有时间走村串户?”这位村干部抱怨说。(8月22日《人民日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名言早已是家喻户晓。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面临新形势,政府需要转换角色,转变职能,更好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进步的表现,这也展示出政府部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党务政务日趋“智能”,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便民服务更加高效,特别是各种政务APP的广泛应用,拉近了党政机关与基层自治组织、广大群众的距离。群众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第一时间反映,职能部门的事项办理情况如何,群众也可以及时查询和跟踪监督。

但是在实践中,个别地方对此充满热情却缺乏统筹,许多部门积极开发自己的政务APP,并通过行政命令、工作考核等强制要求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安装使用。像新闻报道的,村干部竟需要在手机里安装十多个政务APP,需定期通过这些APP填写上报有关工作情况和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以至于没时间走村串户,则属于舍本逐末、过犹不及。偏偏这类报道渐有增多之势,某地基层干部曾向媒体吐槽,每天一上班,他们就得打开各类政务APP和微信公众号,转发相关政务文章,收集点赞并截屏反馈,还承担着向群众推荐下载政务APP的任务,不堪其烦。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都有类似感受:定期分门别类地登录填写,耗时耗力,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工作负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务APP是新生事物,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新的工具,其所承担的显然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传声筒,而是社会公众参与政务运行的重要窗口。但是,工具的使用不可本末倒置。如果用于提高效率的工具反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就可能是措施设计上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建、怎么用,还是要多关照“用户感受”,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

政务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在“云服务”的同时,也要“接地气”,应该统筹建设,进行集约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大政务APP的整合力度,对掌上平台进行梳理,除工作需要、特殊要求外,把那些可有可无、用处不广泛、长期无人问津的APP尽快取消、“下架”,留下那些常规性使用的APP,进行深度融合,真正让“最多录入一次”成为现实。数量上“瘦身”的同时,服务上也要“升级”,不断增强应用的功能,提升实用性,既要确保录入的信息、资料满足于各级各部门调取的基本需要,也要提升“算法”的精准度,让数据的“前台”和“后台”都能提升工作效率,更要做好设计,突出人性化使用。

如此,政务APP的功能、用途才能更加贴合基层期盼,更好地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数字化办公水平更上一层楼。

正所谓: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现在看个病太贵了!得个普通感冒进医院,几百块钱都不一定能搞定!”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压在老百姓心上的一块巨石。然而近日,一则“两分钱处方”的朋友圈信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郑州市民张先生在菜市场买了一些蝉蛹,晚上一家人炒着吃了。次日凌晨1点多时,张先生的母亲出现了过敏反应,全身痒得厉害。张先生来到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详细了解了张先生母亲的情况后,当晚坐诊的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唐聚花开出了药方。当张先生去交钱取药时发现,唐主任开的是3片扑尔敏,而药钱只有两分钱。

花了两分钱,母亲的过敏就治愈了。这让张先生十分感动,将“两分钱处方”发布在了朋友圈。面对“两分钱处方”,舆论一片赞誉之声:两分钱能干啥,却能治疗疾病;但愿多些“两分钱处方”;如果能多些“两分钱处方”,这个社会该有多么美好!

当得知大家为自己点赞,称赞她的药方时,唐聚花很是意外。因为在她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件应该做的事:“在平时工作中,开几分钱、几毛钱、几块钱的处方是常有的事,因为医生的本职就是治病救人,为患者开药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找出最合适的方法。”

无独有偶,7月24日中午,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年轻妈妈小瑜抱着自己的孩子急急忙忙跑到区人民医院,在病房里撞见了医生赵飞琴。经过检查和询问,原来这个宝宝是第一次吃了蛋清才出现的疹子,可能是蛋清过敏。孩子妈妈拿着门诊收费票据一看,西药费仅有一毛九分钱,而且宝宝吃了之后,很快过敏症状就消退了。为了表达感谢,这位妈妈将一毛九分钱的票据发了个帖子,没想到传遍了朋友圈。

在当下消费基本上以“元”为计算单位的现实语境里,几分钱、几毛钱也不过是街头小贩忽略不要的“零头”,抑或是在超市购物时随手索要的“袋子”钱。可就是这区区几分钱、几毛钱,在两位医生的手上却能神奇般地治好病人的病,两个处方也由此荣膺“良心处方”的美誉。

当然,对于此类“微处方”,也应理性看待,不应过誉或神话。现实中,并非所有疾病都能通过小处方检查和治疗。有些不同疾病的表现症状大体相同,所以需要肉眼和仪器的相辅相成,医生让患者做些检查实属必须,不见得就是“钻进钱眼”的过度医疗。但也毋庸讳言,一些医院确实存在“能开贵药就不开便宜的”、不需要拍片却非让拍片等情况。

相对于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大处方,此类“微处方”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医者就要坚守医德、一切为患者着想。要坚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该花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医者仁心”,药方也是一块试金石,考验着医生的医德和良知。在为“良心处方”点赞之余,我们也希望每一位医生都能遵守医德,恪守底线,在问诊开药时多为患者考虑,找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正是:

妙手仁心献大爱,

医者天下父母心。

猜你喜欢

政务处方医生
最美医生
人间处方
医生
政务云上看政情
关于陈某政务公开申请案的启示
望着路,不想走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处方
政务微信,你加了吗?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