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生活之水 浇灌思品课堂
2018-09-07戴建亚
戴建亚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只有汲取生活之活水,教育才具有生命力。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在体验和践行中激发情感、提升思维品质、正确认识自我。
[关键词]生活;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6200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只有汲取生活之活水,教育才具有生命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亦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领学生参与生活、感悟生活,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创造人生价值,做合格的公民。
但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尤其是在初一初二阶段,被当作副科,被边缘化,即使在初三,该课程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教师也只是被动地抓紧课堂时间,快速地、单调地讲解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由于思想品德课的枯燥乏味,学生更加失去了对该学科的兴趣,造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本着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态度,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独有作用。面对一群特殊年龄的学生,教师要找出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点,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生活素材中蕴含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走进学生生活,纠正认识
思想品德教材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而徐徐展开的,其任务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过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所处的世界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个人问题的解决有初步经验,这些感受和经验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对人和物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而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学科。
例如,学生跨入八年级后,各种经验越来越丰富,思想品德也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在教学“与挫折同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重大挫折,面对挫折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心态,不同的态度产生了哪些不同的结果,最终又是如何战胜了挫折的。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对挫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懂得了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要辩证地看待挫折带来的影响,遇到挫折时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进行问题探究,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通过自觉感悟,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只有立足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正学会认识自我、自尊自强、沟通交往、适应社会,养成遵纪守法、承担责任、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否则,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束手无策。
二、探寻校园生活,提升品质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身边开发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然而有些教师在选择生活材料时舍近求远,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这势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教师可以留心观察学生的校园生活,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事件,可以将发生在同学、老师身上的事例引入课堂,挖掘事例中的教育价值,让思想品德课更真实、更有生活味。
校园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演绎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做一个智者,平时要及时捕捉能服务于教学的活动镜头。将校园活动引入课堂,不是简单介绍活动过程,而是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探讨活动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内涵。例如,学校每周一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但在仪式前,有些班级整队速度慢,仪式中,有些学生交头接耳,校服穿着随意,与庄严的国旗格格不入。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规则与秩序”时,笔者将升旗仪式时学生的各种行为展示在多媒体上,当学生看到在鲜红的国旗下、嘹亮的国歌中,一些不符合场合的神情举止后,似乎有些触动。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播放了有关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当看到军人整齐的步伐,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向国旗行注目礼时,有些学生坐不住了。此时,笔者适时地抛出问题:在升国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参加升旗仪式是爱国的表现,整队要迅速。”有的学生说:“升旗時要严肃,着装要整齐,奏国歌时要立正、行注目礼。”学生各抒己见,自然生成了知识。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参加其他校园活动时要遵循的规则,再由学校的规则引申到社会规范。这样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活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规则,有规则才会有秩序,只有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社会才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
三、关注社会生活,拓宽视野
学生在学校习得知识后,最终要走向社会,过积极向上的生活。只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教学,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现象色彩斑斓,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初中生理性辨析能力较弱,极易受周围人和物的影响,让学生有拒绝污染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善恶是非观,这是思想品德课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思想品德课堂都是教师讲解抽象概念,学生机械地画重点知识。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觉得学习思想品德课只要背背书就可以了,这门学科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来说可有可无,其德育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就教学而言,只有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体验、感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例如,教学“走向小康”时,如果采用空洞说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浅显的,缺乏对小康社会的理性认识。于是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庭在这几年中的变化及个人的感受,谈谈本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体会小康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然后再播放一组当地居民对现在生活的描述,让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内涵,懂得“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点到面,从身边小事到社会发展,进行理性思考,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展“我心中的小康”主题演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决心。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具有强大的力量。
引用贴近学生学校生活的案例组织教学,更具有教育的说服力,既能促进学生把握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校制定各项管理措施的意图,不再排斥学校的相关制度,深刻领会学校制度是对学生的另一种关爱,将学校教育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将生活中、社会上的事件搬到课堂中来,不仅可以点拨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利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陈廷绪.探寻生活的源头活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J].中国民族教育,2006(9).
[2]王桂玲.生活化教学之我见[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5).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