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2018-09-07张桂芳
张桂芳
[摘 要]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当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仍然以讲授知识为主,对学生个体本身的重视不够,对学生个体缺乏关注。生命化教育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当下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初中思想品德;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48002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下的课堂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将书本知识硬灌给被动的学生,不尊重生命客观规律,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这样的教育教学怪象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学校的“生命线”。多年前,教育主管部门就提出了重视素质教育,关注生命化生长、生成。但是,在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下,又有多少学校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生命化教育,值得我们去分析思考。
(一)重传授,轻培养
当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仍然以讲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概括性、理论性,强调知识目标的重要性,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被忽视。诚然,教育教学就是让人学会生活、生存的本领,重在能力的培养,如果过分注重知识本身,就容易忽视知识内在的情感意蕴和人文关怀,同时,也容易忽略获取知识过程中快乐的生长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个体特性得不到重视,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教育的工具,自然会对学习厌恶起来,这样还谈什么诸如合作探究交流、情感体验、创造创新呢?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读、记、背、默”模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二)填鸭式教学盛行
教育教学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规律,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根本目的。然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忽略了这点,仍然采取灌输的方式,将事先准备好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迫学生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别谈创造、创新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与生命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虽已经过几次改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与生命化教育相结合旨在使学生感悟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主动探寻自身的价值。
(一)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欣赏的过程,尤其思想品德课堂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社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尊重生命。学习就是师生之间愉快地交流、探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不断理解升华中达到认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气息,进而内化为行动的指南。教师应该是学习“催化剂”,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包办者。例如,初一思想品德教材第一节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接下来三年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只是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在第一节课时并没有急着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去了解学生的困惑。因为是新生,彼此之间可能不熟悉、不信任,学生不愿意向我吐露心声,我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运用赞美,多引导,慢慢与他们建立信任,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体验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二)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性
教育不管怎么改革,都逃离不了自然的本质规律,都应遵循生命生长规律。如果教师希望学生一讲就“懂”,一教就“会”,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生长特性的。只有经过教师不厌其烦地“导”,学生才能慢慢地积累知识、不断地丰富社会阅历,才能领悟人生、实现价值。生命化教育不但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当下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成长,将具体的生活内容融入教学,而不是在教室里“空对空”大谈道理。当然,将生活化内容融入思想品德课还得注意符合当前的政治观。
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比如要让学生平时通过新闻联播、看书读报、收听广播等方式多了解国内外大事、要事,不要等到临考时再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当然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还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一些非主流、负面的思想对青少年稚嫩心灵的侵蚀。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利用课堂,还要利用团队活动、兴趣小组等途径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政治意识,培养政治思维。
(三)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美的能力
学习成绩不是一个学生的全部,即使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他不重视生命存在的价值,那么他的学习就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他也就难以从成功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当下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不断对教材进行改版完善,尽量做到教材内容源于生活,与生活高度融合,可是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第一感受为什么还是背诵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照本宣科,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课堂语言与素材不接地气。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
三、完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按部就班,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授课,追求的是高分通过考试,出现了好多“高分低能”的现象,不能真正授人以渔。虽然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教育要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困于无力可施、无章可循,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就势必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一)教师也要学会倾听
倾听不再是班主任的“专利”,科任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倾听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
教师可以以朋友、同学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敞开心扉,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在倾听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样的沟通交流才是真正有效的,师生双方才能达成知识和情感的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有其自身独有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性的特点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生活,感恩社会、他人。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个性是指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着学生,而不能千篇一律地向学生一成不变地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师一般都教多个平行班级,教学内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毫无新意。但是教学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教师应该在课前结合所教班级的整体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灵活设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授的知识内容虽然一样,但教学对象不一样,教学过程也就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吸取他人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在生命化教育中,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了,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引导他人向着光明前进的“明灯”。
四、提高践行生命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命规律,不能将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而要在尊重学生生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做学生生活和学习上“朋友”,通过“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温暖、呵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管哪所学校、哪个教师、哪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驾驭谁,谁听从谁。同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平等的,是相互的,师生之间通过共同学习、探讨,实现共同提高。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与生成,充分体现了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尊重生命,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辨别黑白是非的能力,感受生命化教育的真谛。只有讓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体验到平等,学生才可能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体会到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生命化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一方面把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另一方面把教师当成做人做事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
作为传播知识和传播育人道德的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更多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以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
(三)沟通交流中追寻生命的价值
思想品德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应该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捕捉藏在学生内心深处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及时适当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疏导,使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思想品德教师只有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友谊桥梁,学生才愿意将心声吐露出来,教师也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学生只有对教师产生信任,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其所教授的课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