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运动
2018-09-07
高考刚结束,世界杯大幕拉开,足球运动员们的矫健风姿,健美身材,引得万众痴狂。千万不要以为球员们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本届世界杯赛场上,就隐藏着不少学霸。哥伦比亚的法尔考,日本的长友佑都,比利时的卢卡库,法国的瓦拉内,西班牙的皮克,都是货真价实的高材生,出色的学习能力配合超强的运动天赋,帮助他们登上了足球世界的顶级舞台。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悖论循环的时代,许多人在拼命工作,为的就是某天能够攒下足够的闲和钱去享受生活,在奔忙中追寻“享受”,结果往往换来累趴下。如何破解这个循环迷局?运动是个很好的选择。运动能力,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
爱运动帮孩子成学霸
○晓闻
2018年高考成绩放榜,武汉华师一附中文科考生杨庚宸拿下688分。小杨同学不仅学习用功,学习效率高,而且特别喜欢运动,无论学业多紧张,每周末他依然坚持打半天网球。
2017年也有新闻报道,成都17岁的王怡茜姑娘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录取,这位“学霸姑娘”也是位运动达人,她对网球、射箭、马术都很在行,自己还是学校排球队的主攻手。
“孩子的学习时间太宝贵,不要浪费在运动上,体育运动那是特长生们的事。”如今,许多老师和家长依然有着这样的观点,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霸孩子都是运动达人,各种运动不仅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业,且成为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的好帮手。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并非虚言。
芝加哥有一所中学推行一项计划,让学生每天早7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一开始,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结果,运动过后的学生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得到增强。
后来,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孩子们在运动时会产生三种和学习有关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
多巴胺是种正向的情绪物质,可以保证孩子情绪乐观。我们看到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
血清素跟记忆力有直接关系,血清素增加,孩子记忆力得到提升,学习不吃力。
正肾上腺素能让孩子在学习时更专注。
研究者们还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次到5次,每次30分钟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并且,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会遇到失败,会跌倒,会弄伤自己;需要与人合作,可能会产生摩擦,但孩子也会从中学习到怎么去面对失败,去克服困难。在竞争关系中,孩子的好胜性格还会表现出勇于尝试、不言放弃的精神。这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对于孩子以后学习、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经常运动的孩子一般会比较自信。他知道只要努力,自己就会达到心中那个目标。这种信心,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如果你家里刚好有一个不爱运动的孩子该怎么办?
专家建议,家长一定要帮助并督促孩子多运动,并根据孩子的喜好,去引导孩子们参与到他们有兴趣的运动中去。实际上,不管孩子喜欢哪项运动,父母都要支持,只要孩子坚持就好,并不需要过分要求孩子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当然,最关键的是,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经常带着孩子一起运动起来。这点很重要,因为不管你的孩子多聪明,到最后你都会意识到,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根本拼不过别人。
运动中有学问
○本刊记者/潘小丽
是不是只要运动了就对健康有益?您适合什么样的运动,以及运动的损伤防护、疲劳恢复和营养保证等,种种问题,让我们听听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授扈盛的专业意见吧。
项目因人制宜
人们存在年龄、性别、体质等的不同,运动需因人而异。青少年应多参加健身运动,可选择强度较高的篮球、排球、足球、跳高等。中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宜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健身操和高尔夫等。而久病虚劳之人,应选择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扭腰、踮脚等。
健康人也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比如阳虚体质的人避免选择游泳这项运动,阴虚体质的人少参与篮球、足球、网球等剧烈对抗的运动。
贵在适度和坚持
过度的运动锻炼同样会给脏器筋骨带来损伤。更严重的是,过度运动还可能导致猝死。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强度和时间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运动才是最好的运动。
合适的运动量应符合几条标准:能在运动后半小时内使心率、呼吸及情绪恢复平静;运动后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无倦意,对工作与学习无消极影响;以微微出汗为限;运动后进餐正常,食欲好;体质增强,患病概率减少,工作与学习效率提高。
锻炼贵在持之以恒,以每周不低于3次为宜。
选择有趣运动
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做了一个试验。他将30名失眠者分为三组。甲组服用镇静药,乙组参加各自喜爱的运动,丙组则做不喜欢的运动,结果乙组的效果最好,丙组最差。
这是因为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身体的生理机能,而情绪的兴奋又产生于大脑的深部,并扩散到全身,在心脏、血管及其他器官留下痕迹,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发挥。因此,体育锻炼要讲究心理卫生。要在运动前酝酿出一种跃跃欲试的运动情绪,尽量避免被迫或勉强运动。
把握运动时机
一天24小时,何时运动好?这要根据环境特点和运动目的来定。早晨阳光初照,空气清新,此时运动可增强胸肌力量,提高肺活量,对呼吸系统很有益。下午则是强化体力的好时候,此时肌肉的承受力较其他时间高5%,抗疲劳能力强,运动后身体能较快地恢复。晚上运动有助于睡眠,但须在睡前3小时至4小时进行,强度不宜过大,否则反而导致失眠。
选择运动时机也与运动目的相关。如为了减肥,宜在空腹时运动。此时脂肪细胞中尚无新的脂肪进入,容易将其动员出来。跑步不宜在清晨进行,日本专家的研究表明,清晨跑步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率达39%,而傍晚跑步可使这种危险下降6%。
保证良好膳食
只顾锻炼,没有相应的饮食质量配合,会造成营养素缺乏,很难收到强体效果。运动健身的饮食要点,一是需要配合富含铁质的饮食,使铁的吸收率上升,预防运动性贫血;二是运动可加速体内代谢与养分的利用,如坚持运动的中年女性同时多吃含钙食品,则骨质的密度可明显提高,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概率减小;三是运动中因出汗而增加体内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丢失,应予以及时补充。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正确,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超过体质的承受范围,周围环境,场地,器械的不利影响等。预防运动损伤需做好以下几点:
做好运动前的热身运动。比如田径项目前进行慢跑和肌肉、肌腱、韧带牵拉练习,尤其在寒冷气候中应增加热身运动的内容和时间,避免因肌肉僵硬和协调性不够导致的肌肉,关节损伤。
加强易损伤部位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训练。如持拍类运动(乒乓球、羽毛球及网球等)注重肩关节周围肌肉训练,三大球项目注意下肢力量与核心(脊柱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更有助于关节稳定性,预防扭伤和脱臼。
注意休息,调整良好身心状态。运动需要良好的体能,运动前和运动后都应该充分的休息,运动中心态要专注,放松。
做好运动中的防护。如在冲撞性的运动中带好护具,踝关节易扭伤的运动中带好护踝或支具,跑步,跳跃,球类运动穿专业的运动鞋。持拍类运动带好上肢的保护护具等。
运动健身APP靠谱吗
○本刊记者/潘小丽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输入“健身”“运动”等关键词,搜索到的各种App让人眼花缭乱,其中“Keep”“火辣健身”“咕 咚 ”“Fit”“悦跑圈”等软件,已是很多人手机上的“常客”。一时间,身边朋友圈涌现“打卡健身”热,每天不秀一下自己走了多少步、跑了多少圈、做了几组训练,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据统计,近年中国健身市场的消费额中,近一半是移动运动App产生的。快速成长的运动App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仅靠几款App指导运动健身靠谱吗?
结合运动与社交
扈盛教授认为,健身App是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后,大众了解健身的一种方式,它大大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因为运动健身很复杂,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很难准确进行训练。健身App的出现打破传统健身的时空局限,运动方式得以优化。
通过App,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锻炼运动。在上下班路上,App会记录你的步数和运动时间,计算热量消耗;在家中,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锻炼的项目,根据App中健身视频的指导来健身;还可以通过App的互动平台约跑,大家志同道合一块去运动。App极大地推动全民健身的热潮。
运动App带起的锻炼热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周末约个场地走起”“你今天跑了吗”“又是5公里夜跑,痛快”……运动变成一种时尚,很多年轻人见面问候不再是“吃了吗”,而是“今天你跑了吗”。
健身类App为何如此火爆?扈教授分析,近年来都市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身心压力却日渐增大;相比于健身房锻炼、独自制订健身计划等传统运动模式,移动App合理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门槛低,付费少,且对场所没有太多要求,正好切中现代人的消费痛点。
移动软件展示个性、发现同伴、收获激励等社交功能,也让运动变得更好玩。“今天做了100个俯卧撑、200个深蹲、跑步5公里……”市民赵小云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锻炼成绩,一边对朋友圈收获的138个点赞欣喜不已。她是一款跑步App的用户,曾经是孤独的跑者,如今通过软件找到居住在附近的5名跑友。
运动App暗藏隐忧
“当前很多运动App偏向同质化,提供的内容和服务大同小异,包括一些可穿戴设备,会显示脉搏、血压等信息,这些数据人们每天都看,却难以获取深层次的应用。除此外,运动中的专业指导也是无法被替代的。”面对健身类软件的日益火爆,扈教授道出其中的隐忧。
事实上,经历初期的快速发展,运动App的瓶颈开始凸显。因锻炼内容通用性较强、个性化不足,很多软件难以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指导。App所起的更多的是引导和示范作用,无法替代健身教练等专业人士。App可以让你动起来,活跃起来,完成0到1的过程。在经过初级的锻炼之后,人们会发现自己的锻炼效果甚微或者减肥的目标没有达到,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士来指导。
健身有很多标准,比如动作的要求等,只看着视频做,未必能完全做到位。视频中提供的是标准化动作,但有的时候做得不到位,不仅没有效果,甚至带来伤害。虽然App上记录了很多运动结果,但并未给出关于质量的反馈。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虽然用户数量不同,各种健身App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它们最大的优点在于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和方便使用,缺陷在于不够系统。如果想通过App来减肥运动,确实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无法保证训练质量。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真正开始练更重要”。如果以减肥为目的去运动,由于减肥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不能寄希望于通过App就能达到。
对于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想要运动健身,还是应求助于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