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腔黏膜烧灼剂在颌骨囊肿切除术后的应用
2018-09-07谢苗苗徐强刘政华兰馨叶钟泰
谢苗苗 徐强 刘政华 兰馨 叶钟泰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 深圳 518000
颌骨囊性病变发病部位相对隐匿,就诊时颌骨通常破坏较为严重,囊肿直径也呈明显增大[1-2]。我院采用新型的口腔黏膜烧灼剂对颌骨囊性病变的囊壁进行处理,效果较为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手术开展前均采用X线或CT影像学检查对囊肿病变进行确诊,且牙位累及经观察示≥2颗,经有效测定,囊肿范围具体为(4.5×2.0)cm2~(8.0×3.0)cm2。以面部肿胀膨隆引发的不对称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膨隆处可有乒乓球样感触及,行穿刺操作时,可有呈淡黄或淡青色征象的囊液溢出,部分患者经对囊液观察示,有白色皮脂样物质分布。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5~43岁,平均(37.4±2.6)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7~46岁,平均(37.2±2.7)岁。两组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报经医院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我院药剂科配置新型口腔黏膜烧灼剂,配方如下:无水酒精300 ml,氯仿150 ml,冰醋酸50 ml,三氯化铁50 g。
1.3 方法
1.3.1 操作前准备 术前完善两组根尖片检查及口腔曲面断层片检查,对所波及的牙位予以掌握,并准确定位颌骨破坏范围。依据需要,部分病例加行CT扫描检查,以对囊性病变周围邻近区域分布的重要结构明确。术前常规实施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等系列检查。
1.3.2 步骤 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即依据所需开展的手术部位及具体需要,对安全且有效的麻醉方式予以确定,并确定手术入路,依据操作规程,作翻黏骨膜瓣、合理凿骨、将位于囊壁及囊内的内容物清除。针对受累牙采用根尖切除术方案予以处理;针对不具保留条件的患牙,在术中需要行拔除操作,术后取生理盐水行干净冲洗。
实验组患者在刮治术后使用新型口腔黏膜烧灼剂处理残余囊壁。最后用4-0号可吸收线将黏骨膜瓣复位缝合。术后告知患者需进半流质饮食,加强口腔清洁卫生防护,轻柔漱口,以防范面部肌肉出现剧烈运动,对伤口有效愈合造成影响,规避切口裂开等不良事件。
对照组患者采用囊肿术后常规处理,使用4-0号可吸收线将黏骨膜瓣复位缝合。术后注意事项同上。
1.4 疼痛评估
依据Negm[3]疼痛评估标准,按4级划分,具体为:1级:结束治疗后无痛感反应。2级:结束治疗后有轻微不适,但未对咬合功能造成影响。3级:结束治疗后存在中度不适,对咬合功能造成影响。4级:结束治疗后疼痛较为严重,无法行咬合操作。其中,1级、2级按不痛统计,3级、4级按疼痛统计。分别在术后1、2、3天,由医师检查,观察疼痛减轻情况。
1.5 疗效评价标准
1周出院时愈合分级:(1)甲级愈合: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2)乙级愈合: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部分不愈合;(3)丙级愈合:感染化脓需引流。
1.6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手术后疼痛评价与创口愈合评价
两组手术后疼痛评价与创口愈合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3。
2.3 两组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时囊腔骨质增生厚度值比较
两组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时囊腔骨质增生厚度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实践表明,颌骨囊肿以青少年为主要发病群体,可于颌骨任一部位发生[3-6]。就颌骨囊肿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而言,尚无确切定论,囊肿直径<1 cm者,多采取保守方案处理,囊肿可达逐渐消失目的,在具体操作时,是对囊肿进行穿刺,将囊液有效抽取,后行药物冲洗;针对大型颌骨囊肿,常应用开窗减压术方案处理[7-9]。我院针对颌骨囊肿需要手术切除的病例,在颌骨囊肿刮除术的基础上,使用新型口腔黏膜烧灼液处理囊腔,可进一步限定囊肿范围,对周围骨质有效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使骨质缺损获得有效修复,从根本上保护了患者颌面部形态及功能。本次通过对囊腔处理的手段对颌骨囊肿治疗,预后较为理想,使颌骨形态有效保持,并对口颌系统正常功能具保护作用。
综上,就临床收治的颌骨囊性病变患者而言,在采用囊肿切除术后,使用新型口腔黏膜烧灼液处理囊壁,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口愈合,加快囊肿手术区域内成骨速度。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比较 ()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实验组(n=20) 40.5±0.5 15.2±0.4对照组(n=20) 57.2±0.3 25.6±0.5 t值 128.083 72.638 P值 0.000 0.000
表2 两组术后1、2、3天疼痛评价(%)
表3 两组愈合情况评价(%)
表4 两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囊腔骨质增生厚度值比较(,mm)
表4 两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囊腔骨质增生厚度值比较(,mm)
组别 3个月 6个月 t值 P值实验组(n=20) 2.5±0.2 3.2±0.3 8.682 0.000对照组(n=20) 1.8±0.3 2.0±0.2 2.480 0.012 t值 21.085 9 14.884 - -P值 0.000 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