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守李汝谦其人
2018-09-07王如景
文·王如景
李汝谦(1878-1931),字一山,号益山,济宁人,清附贡,泰安县知事(据民国十六年《济宁县志》卷三之《登进篇》)。他是晚清民初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书画家﹑诗人。在其《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初编》《说文古籀补补》等作品中,都落款“济宁李如谦”,以与广州李汝谦相区别,说明自己是济宁的。济宁是李汝谦的家乡,他在外为官﹑客居他乡﹑卒于京师,却一直眷恋着济宁这片沃土,就像他的多枚刻章中所述“居近太白旧楼”“生长大江以北黄河以南水深土厚圣贤桑梓之乡”那样,不忘生他养他的故乡。
诗书继世,家风传承世代贤
李汝谦先祖于600年前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李家村迁居济宁安居刘家村,后人又迁居于济宁城里,分散居住在济宁里塘街﹑县前街﹑天津街﹑西马道街。这支李氏家族不断开枝散叶,走过了兴衰变迁历程,在济宁也留下一些能够记忆相传的故事。李汝谦为其先祖迁到济宁后的第十七世,祖上有着的良好家风传承。
教书育子,科举历仕。李汝谦家族科举历仕,人才辈出,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据《济宁直隶州续志》《济宁县志》统计,李汝谦谱系族人129人,101人科举或仕官。据李氏家谱统计,李氏族人323人,有179人接受教育科举或仕官。据此可见李氏族人从济宁走出去多少人才。李汝谦家族自一世祖李伯川迁居济宁后,直到第十世李显祖时才开始走向仕途,李显祖廪贡通判﹑李扬祖州同﹑李绳祖江苏县丞,以后李氏家族不断发达。清代李氏最高官至天津知府李钟淳,还有自署“岱宗殿守”的李汝谦。最高科举进士李继沆,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官邢部直隶司员外郎。可以说自乾隆朝至民国初,李氏族人兴衰发展,却没多大波浪,科举仕宦的众多族人在济宁地方志中被记录传世,世代连续,其族人在清代社会腾达发展,足以可见其家族对李汝谦人生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诗书继世,文化传承。李氏家族不乏文人墨客﹑诗书继世,在地方志书中亦不少族人留有诗文﹑记述等文章。诸如,李毓琛《题查聲庭先生山水画册》。李联榜《济宁学宫汉碑歌》,李毓恒《济宁直隶州赋》,李联澧《前题》《济宁学宫汉碑歌》,李联育《瑞麦记》,李溶《戴石坪小传》,李钟德《重修文庙碑记》等,成为历史文化记入志书之中。李汝谦秉承家训,刻苦用功,自幼聪慧,七八岁能谐声,作韵语,先后考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成为庠生,后入府州县学为附学生员,又通过岁考递升为廪膳生员,成为当时所谓的秀才,清末民初诗人,著有诗文集《螺楼海外文字》等。
孝善节义,血泪忠国。李氏家族在教子﹑孝善﹑忠勤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孝子李堃早失亲母,非常懂事,继母回家了才开始学习,每日事母炊饭﹑臼米,以代劳或得食与否,未曾有怨言,长时以甘旨奉继母数十年,无倦容,为继母所感动,先于继母逝,继母哭的悲恸山河。好善乐施李毓琛每逢岁除日亲率家人偏游巷间,听到有人嗟叹即赠以金钱,以资其度岁。平时多周人急难,解衣相助,乐好施善,百姓恭之。李氏族人忠孝节义,血泪斑斑。“幼”字辈六兄弟四人战死它乡。李琪﹑李幼鼐父子为官异地,咸丰二年战死郢县异乡。李幼舆于咸丰三年江宁战中奉其母书:“忠孝不能兼全,城之存亡即儿存亡之消息也”,城破战死。李幼惇战死苏州,李幼骞战死于杭州,还有李承恩﹑李茂龄等忠孝人等,挺起了李氏族人英勇不屈的脊梁。李氏妇女丝毫不次男儿,捻军北犯济宁时李广立妻﹑李协文妻双投蜀山湖,成为双烈。咸丰四年,城破,李茂龄妻骂贼不屈,投井而死。李氏家族妇女们,勤于持家,教书育子,孝老爱幼,贞洁高操,延续并保持了李氏家风传承。
世代经营,兴衰发展。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李氏家族自十二世钟字辈后三四辈,族人科举仕宦,人才辈出,注重资产经营,不断积聚财富,或兴建宅第园林,或收购他人宅园,十二世李钟淳(天津府知府)﹑李钟淑(山西霍州直隶州知州)兄弟筑建了怡怡园,李钟沛的孙子李珙建“世科第”,李钟沂四子李瑩建城北憩园,李瑩之孙李承楷建城东南李园,李钟沂五子李澍则购置了城北戴庄荩园等。李氏家族曾在济宁显贵发达。但自光绪年间后,由于外强入侵,内忧外患,李氏家族或因宦游移他乡,或因战死它乡,以致家境败落,后人生计所迫,纷纷变卖宅园。怡怡园的东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易主泉河通判查筠,西府易主回族马姓;荩园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李澍四世孙李善虎卖与德国天主教圣言会传教士安治泰;憩园也易主于姓。至十七世李汝谦后,孙氏家族在志书中也少有记载。
末代太守,不爱官爵喜自得
科举废除,东渡留学。李汝谦身经清朝欲亡﹑科举先去,民国已始﹑知府尚存的新旧朝代更替时期。最后的秀才﹑最后的知府(太守)﹑最后的县令,集中在了他的身上。朝代更叠,故事多多。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27岁的他陷入仕途迷茫。1907年,山东巡抚杨文敬“奇其才”推荐他官费东渡日本留学日本学习法政。1911年,李汝谦学成归国,参加辛亥革命。
沉浮官场,不屑官爵。民国元年(1912)2月15日,李汝谦被任命为首任泰安知府。1913年1月,泰安府裁撤,汝谦降为县知事(北洋政府县行政长官称谓,后为县长,相当于旧制县令)。因此他自署为“岱宗殿守”,其意为自称为末代之泰安知府。李汝谦在泰安上任不久,就以官场倾轧被革官。后曾在鲁棣阳管理过盐务,任过北洋政府国务院任法制局参事。1927年再任黄县县知事,一年后因政见不合,拂袖而去,离开官场回了北京。
自乐其事,喜好收藏。李汝谦并不愿意当官,不汲汲于尘世,更喜欢做金石﹑收藏﹑文物﹑诗画鉴赏工作。可以说李汝谦是沉浮官场多不适,不如悉心自得事。他曾为康有为访碑作先导,在北平国史馆协修﹑撰写过文史,创立过《卮言日出》报社,任过山东大学讲师,是一位地道文化名人。李汝谦在金石﹑收藏﹑书画上颇有造诣,“一山工金石,于济宁藏汉碑甚富”,似乎缘有祖上基因,以致他有了诸多珍贵收藏成就。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就有他的《唐拓武梁祠画像》和《西岳华山庙碑》(四明本拓片)两件国宝一级文物,可见其收藏品味之高。他不愧为影响至今的晚清民国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书画家﹑诗人。
垂名历史,文物收藏品味高
李汝谦抢救武氏祠画像拓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李汝谦的外曾祖父黄易(1744-1802)访得许多石刻埋在地下的武氏祠画像石,后与翁方纲﹑李东琪投资兴建了汉画室。今天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本武氏祠画像孤本,曾被黄易收藏,但在乾隆二十九年被火烧。是李汝谦得到火后的残本,又进行重装,并赠了题跋,才有了今天故宫博物院这样一个珍贵藏本。外曾祖父发现汉画石﹑收藏早期拓本,外孙抢救修复残本,无题跋收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李汝谦保护新郑出土文物古器。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一位姓李的乡绅雇人在自家院子里打井,意外发现2800年前的周朝金石钟鼎等古器100多件,成为考古史上一次重大发现。李汝谦应邀编辑《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全编》,在当时“政象不宁,一切无秩序”动荡时期提出了“公共保存”的先进思想,“不惜汲汲成书,以防散佚﹑更换之弊”,对文物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汝谦诗文太白楼。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1907年,东渡日本留学日本学习法政。济宁知州王鹿泉在太白楼为李汝谦设宴饯行,他在此赋诗一首:“宴客亦寻常,贺监何人,应让风流归太守。能诗最奇特,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托长庚。”后经书法家张骞书写刻在了石碑上,李汝谦诗文太白楼,诗人李汝谦也开始以美篇诗文成名在太白楼上。
历史名人,诗赞贪官为哪般
李汝谦缘何诗赞贪官?甲寅年七月(1914年7月),李汝谦在泰安斗母宫撰书楹联云:“桃花千树刘郎去,壁垒一新李令来。”跋文云:“予宰泰近一年,才力竭蹶,日不暇给,继任者为祥符冯申甫先生,出其除绪,遂睹政通人和,百废旧兴之效。名山胜迹,亦具焕然矣。旧治重游,易禁感佩!谨撰此联,並志鸿爪。” 但据《百年前,泰安人为贪官铸铁像》一文所述,李汝谦跋文所述有赞贪官之嫌。有关资料中就样进行了质疑:“按冯申甫即冯汝骥,宰泰数年,贪渎之声播于人口,而一山盛称其治迹,殊不可解。”
李汝谦作为诗词文人,为何这样加赞其后继冯申甫。据有关资料显示:“冯申甫即冯汝冀,河南祥符人,民国二年(1914年)任泰安县知事。他能当官是因为其母亲曾当过袁世凯之子袁克定的奶妈。”从中可窥见李汝谦大赞冯汝骥,或是有所惧﹑有所畏,不得己而为之。从表面上看似乎有这个原因,但也不至于这样奉承美化。
另据《泰安五千年大事记》,也就是在李汝谦写此诗的1914年7月26日,泰山大雨﹑冰雹,庄稼﹑林木受损严重,泰安知县冯汝骥贪赃枉法,搜刮民财,将因雹灾所拨救济款窃为己有,人称“刮皮县长”,可见冯汝骥的确是个不得人心的大贪官。1915年被告冯汝骥被罢免,1917年,泰安人王衡斋倡议铸了蹲贪官冯汝骥跪姿铁像,立于遥参亭前。由此可知,李汝谦写此诗时就是在1914年的7月,但冯汝骥那时还没被发现是个大贪官,还没被罢免,诗赞他也在理由之中了。
诗赞大贪官还应是李汝谦性格决定的,他“性喜诙谐”诗语流畅,不见得是内心所想。我们可从林岫的《印语可以巧借》——紫竹斋艺话(续三十一)中窥见一斑:“近代济宁诗书家李汝谦,性喜诙谐,又优文擅艺,经常以藻思奇响语杂戏谑,笑傲朋辈,被当时艺人目为‘滑稽之雄’”。“李汝谦常备一印炫耀,刻的就是‘自成一家’”,些许有些自赞过线。李氏是个大家族,国内外皆有李氏族人,“自成一家”也不为过。唐朝李家天下,明朝出了个闯王李自成,李汝谦作为李姓族人,其“自成一家”他人也奈何不得。民国时的李汝谦能够那样“自成一家”,有其社交独道之用意。
另外李汝谦生性散漫,喜欢以造谑引人注目。可一事让他丢了职,做了闲民,不就是“岱宗殿守”这一印吗,他也学1100年前的陶渊明,来了个挂冠而去,结果惹怒上司,经山东省议会的《议决查办泰安县知事李汝谦案》发落,打回原形,做了江湖闲民。而在民初马甲鼎有《泰山纪游》,言访一山于泰安官署,记其为慷慨好士,我们可从不同历史角度,窥见昔之“岱宗殿守”不同的人格风采。
我们可从孙维壁《感怀用李益三(汝谦)消寒诗韻》看出李汝谦点滴人生。
茫茫前路竟如斯,谁借南鍼指所之。
家世羞称韩范俊,疎狂久被友朋嗤。
安心幸籍囊中藥,敛手间看局外棋。
最是情怀难遣处,光阴已负少年时。
李汝谦辞官后四年的1931年夏病逝于北平,葬于北京市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年仅53岁的他就这样带着对金石﹑收藏﹑诗画的眷恋走了,之后的岁月里,他的收藏还成了家人赖以生活的依靠。我们追记这个清末民初的历史名人,是因为他为国家的文物保护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诗文至今还广为流传,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