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万重山间过旅人
2018-09-07
古人长行,有的为报国求仕,有的为科学考察,初衷各异,风骨与故事亦不相同。
“政治旅行家”的文化苦旅——孔子
生活时代:春秋时期
出行目的:周游列国
时间:公元497年至公元511年,共14年
路线:宋国→陈国→蔡国→楚国→齐国→卫国→曹国→郑国→杞国等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各国君主都在为国家的生存和强大费尽心机。而孔子所主张的仁义不受重视。孔子郁郁不得志,于是离开鲁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一生,为了宣传仁政,可以忍受不屑的眼神、傲慢的话语、虚伪的客套,却不愿背叛自己的理想,迎合君王的喜好。所以他一次次碰壁,直到他老得动不了。孔子一生有志未酬,依然认为大德者必受命。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一种大智,其可贵之处在于理想之完美,行动之执着。而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则成为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西天行者——玄奘
生活时代:唐朝
出行目的:西天取经
时间:公元628年至公元645年,共17年
路线:兰州→凉州→伊吾→高昌国→屈支→赤建国→飒秣建国→货罗国故地→缚喝国→揭职国→梵衍那国→犍双罗国→乌伏那国→迦湿弥罗国
作为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出行的意义在于取证、学习佛法,努力统一南北两派佛法分歧。对于从小就学佛的玄奘来说,追求原典的佛法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在29岁时,玄奘就踏上了漫长的求法之旅。
大家对于玄奘西行,了解的主要来源是明代小说《西游记》。而真实的西行,可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和不知疲倦的白马。面对陌生的城邦,需要智慧与勇气。长久的探寻,更要有对梦想渴望的与坚持。而玄奘无疑功成名就,带回了许多佛经典籍,翻译了诸多著作。而这艰辛的旅行,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
仗剑天涯——李白
生活时代:唐朝
出行目的:吟诗作赋
时间:公元724至762,共38年
路线:四川→重庆→江苏→河南→湖北→山西→甘肃→湖南→贵州
李白从二十四岁出门远行后便很少停止步伐。而他所游及的名胜古迹是他创作的源泉与寄托。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湍急的三峡江流……沿着诗仙的足迹,大唐的旖旎风光跃然于笔下。
其实李白的漂泊也是身不由己。感性洒脱的他,难免触犯权贵。多次迁贬,更是他旅行的主要缘由。他在三峡所作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宣城所作的“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无疑都和仕途的忧喜有关。
李白虽是一个洒脱、向往自由的人,内心却一直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而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这是他人生的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成为了他倾心山水的源泉,从而造就了一个“旅行家”,更成就了他的大好诗篇。
经世致用的“富二代”——郦道元
生活时代:北魏时期
出行目的:觅水寻渠
时间:一生
路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古等
郦道元不仅是地理学家,还是北魏的高官。他出生在官宦世家,从小就是标准的“官二代”。因为父亲职位的关系,他从小就开始游历山水。他十几岁就游遍了山东,从此越发喜爱大自然,也与山水结下了情缘。
少年时,郦道元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地理著作,其中就有西汉桑钦的地理书籍《水经》。而这本书对他影响非常大,他通过河流看到了地理变化和历史变迁,心中充满对自然风光的渴望。但这本书过于简略,所以自小就热爱山水的他,立志要为《水经》作注。
古时信息传播不发达,因而许多信息都是虚构的。所以,要想得到准确明了的地理知识,就得去实地考察。自此,郦道元就踏上了寻访祖国山水的道路,他的足迹遍及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探寻了各地的人文和自然地理。
郦道元被称为旅游达人,不仅是因为他游历经验丰富,更因为其文笔好。他的文章被古人评价为“妙绝古今”。在没有照片的古代,阅读是读者与风景神交的最便捷途径。因而,《水经注》的重大价值不仅在地理方面,还在文学方面。
寻古探幽——徐霞客
生活时代:明朝
出行目的:访山问水
时间:公元1613年至公元1641年,共28年
路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湖北等
徐霞客一生游遍中华秀美山川,极富传奇性。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粮绝,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每日观察的结果。他历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皆具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志在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将其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记录在内。
在400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双腿,而他所考察的对象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从俗世的对象角度来说,徐霞客是个怪人,他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只剩他的母亲无人照料。所以在出发前,他很犹豫,然而他的母亲对他说 “男儿志在四方”。年轻的徐霞客便告别了书斋生活,挣脱了仕途功名的束缚,开始了他伟大的旅程。
海洋征服者——郑和
生活时代:明朝
出行目的:七下西洋
时间:公元1403年至1433年,共30年
路线: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文莱→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1405年,郑和率 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1407年经印度西岸折回。28年间,7次扬帆远洋,经30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友好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郑和下西洋促成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局势,也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而《郑和航海图》也成为沿途航行的重要航海手册。郑和的船队不仅志在外交与贸易,还肩负着艰巨的使命。
东方哥伦布——张骞
生活时代:西汉时期
出行目的: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共12年
路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
张骞是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 “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作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许多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他不畏艰险,极具毅力与挑战力,其冒险精神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