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袜与看客
2018-09-06王俊良
王俊良
《看袜》是清代戏剧家洪升《长生殿》中一折。故事讲述“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当地酒铺老板王嬷嬷,拾得杨贵妃遗落的一只袜子,酒铺生意因“袜子”大火。自此,顾客前来不再为喝酒,只想一睹贵妃“香袜”芳容!
一只袜子何以由“臭”而“香”?这要追究大诗人刘禹锡,于《马嵬行》中一改白乐天、杜甫和温庭筠众诗人“天子赐缢死”成论,持“贵人饮金屑”说,横生“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这一枝节。由是,这只“凌波袜”,身价陡涨,一因着太真妃“玉体”而贵;一因籍曹子建《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而名。
然而,由“看袜”数钱数到手抽筋,绝非酒铺老板王嬷嬷能预料到的。那时,尚无“眼球经济”一说。但名人效应的道理,王嬷嬷并不陌生。加之,看客围观、起哄、架秧子,是“看熱闹不嫌事大”。李肇《唐国史补》一书,载有王嬷嬷发迹经过,上“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勒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瓿,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洪升笔下的看客,与鲁迅笔下麻木、呆滞、冷血的看客相比,显得更加敦厚。原因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之前,洪升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直到因《长生殿》在孝懿皇后病逝期间演出,洪升被劾下狱,革去国子监监生功名,才明白“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鲁迅笔下的看客,再无“看袜”的浪漫。面对“人头落地”的血腥,看客的麻木与无动于衷,令鲁迅颤栗。在《朝花夕拾》中,记有1906年3月,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看电影,画面上一名即将被俄国人砍头的中国人,被一群身强体壮、一脸麻木且无动于衷的中国人围观。日本人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
美国作家张纯如不这么看。张纯如26岁那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了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追思会。会上,张纯如被南京大屠杀血腥的历史图片震惊。那些“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被砍下的头颅、被开膛的腹腔以及裸体的妇女,强奸她们的士兵迫使她们做出各种色情的姿势,她们的脸上则露出了令人难忘的痛苦和羞辱的表情”。这些照片,成为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的直接动因。
此后,张纯如回到中国,走访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施暴者,花3年时间,写就此书。采访中,张纯如始终不解,为何会有一个日本兵屠杀一村人的怪事?甚至,几百名被日军俘虏的军人面对仇敌,居然如待宰的羔羊,眼看着同伴被拉出去行刑。1997年,当《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被西方媒体誉为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时,张纯如心绪难平。
此时的张纯如,终于体味到鲁迅留学日本看电影时的心绪。不同的只是时间、地点与人和数字,不变的依然是看客的麻木和无动于衷。看客是作家眼中的现实,若阿Q、华老栓、孔乙己们不幸遭遇南京大屠杀,会有马嵬坡酒铺“王嬷嬷”式的淡定吗?
巧的是,张纯如最终选择饮弹身亡,与洪升酒后纵身长江,都有一种“看”和“看见”的悲壮。当年追随孙中山革命的陈天华,想用“蹈海”唤醒看客,结果呢?
令鲁迅颤栗的看客的麻木与无动于衷,仍让我们时时警惕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