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高考作文竟考“我是谁”

2018-09-06刘喜

华声 2018年8期
关键词:资质精英哲学

刘喜

很多国家都在高中开设哲学课程,但把哲学设为大部分学生必修、且分值比例如此巨大的科目,全世界仅法国一家。每年高中毕业会考,数十万考生都要在四个小时里奋笔疾书,回答“劳动的价值”“权利和利益的关系”,甚至“我是谁”这种宏大而终极的哲学命题。

高考刚刚结束,一年一度的作文题吐槽大会随之开始。面对令人头皮发麻的中国作文题,总有人痛心疾首地搬出法国高考作文来对比:看看人家,博雅深邃,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例如,2017年法国的文科作文题是这样的:1、仅凭观察,是否足以认知?2、我有权利做的一切,是否都是正确的?3、就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选段,写一篇论文。这些题目不仅有很强的思辨性,而且看上去相当的……难。

以许纪霖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每见此都难抑羡慕之情:这些题连不少国内哲学专业本科生都答不上来,“怪不得法国乃至欧洲是出思想家的地方,而中国的高考似乎更多的是在强调记忆”。

不过,法国高考作文真的这样高大上吗?法国高考又为什么要考这些深奥的哲学题?

打分如“摇奖”的哲学八股

高考考哲学,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很多国家都在高中开设哲学课程,但把哲学设为大部分学生必修、且分值比例如此巨大的科目,全世界仅法国一家。

法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高中,其中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高中和提供职业教育的技术高中,会考都必考哲学。文科生自然无需多说,连普通高中的理科生也无法幸免。他们的哲学课分值高于所有的理科选修课。每年高中毕业会考,数十万考生都要在四个小时里奋笔疾书,回答“劳动的价值”“权利和利益的关系”,甚至“我是谁”这种宏大而终极的哲学命题。

这种考试有多难?满分20的考试,19、20分几乎不可能拿到,达到12分的及格线就已算高分。多数学生即便通过会考,考上大学,哲学考试的单科成绩仍是不及格。

但另一方面,其答题方法又非常老套,和GRE作文乃至古代八股文没什么两样:先要解释并深化命题,然后引用著名哲学家观点从正反两面加以阐述,结尾再拔高一个八度。如此答题,难免套路丛生。由于一定要批判著名哲学家,“什么都反对”的尼采成了争相引用的对象。柏拉图的被引率也很高,或许仅仅是因为名字好拼。

更糟糕的是,考试分数无统一标准,高度依赖阅卷人的主观评定。由于得分不知道是靠个人奋斗还是靠历史行程,多数考生对哲学复习直接弃疗。2010年高考后,法国最大的教育刊物《学生杂志》把同一篇作文交给10名哲学教授打分,结果分数跨度之大令人震惊。《学生杂志》将作文打分戏称为“摇奖”,引起全国舆论风暴。

难度极高、标准不清,却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连许多法国人自己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考哲学”?

启蒙运动的遗产

事实上,高中会考的哲学考试,不过是整个法国教育制度极端重视抽象理论、轻视实用技能的缩影。他们的信条是,“越是涉及抽象高深的理论知识,越能够测定高品质的才能”。而这种理念,根植于法兰西共和国的血脉之中。它们共同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是现代法国的起点,不仅为法国带来了整整一代哲学家、思想家,普及了自由平等的理念,而且还树立了一道求知的纲领:崇尚理性。贵族沙龙里的哲学和数学,正是在这一时期作为“纯粹理性”的象征,获得了至高的学科地位。一切实用性知识皆屈居其下。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大革命后的国民制宪议会制定了一套人人平等的教育标准,其中,“学哲学”首次成了法国人民的基本权利。

全民学哲学的理想,最终由拿破仑变为现实。他将中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而哲学,作为当时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成为12岁以上的男孩们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学会考的第一科。其后的两百年间,法国政体一变再变,哲学教育的地位却日益巩固,正是因为全民学哲学是启蒙思想对教育的核心主张,而启蒙价值始终被法国奉为立国基础。

不过,两百年前再先进的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都早已过时。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启蒙运动提倡的“哲学”已丧失了统摄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商业管理等成为显学,所有学科都在努力让自己更加“有用”。而在坚守启蒙时代思想观念的法国社会,学科价值的排序却好像仍停留在18世纪。哲学、法语和数学依然处于学科鄙视链顶端。这些学科被称为“智者学科”,只有少数有“天赋”的学生才能取得好成绩。相反,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则被认为是“勤奋者的科目”,只要用功刻苦就行。直到今天,“智者一勤奋者”的鄙视链依然存在于法国教育体制。

不过,比起这些法国特色的社会奇幻景观,这套教育制度内含的大量不平等及其导致的阶级固化,才是它给法国造成的最严峻的问题。

法国教育值得羡慕吗

法国教育制度的不平等看似有违常识。作为典型大政府福利国家,法國由国家为全民提供近乎免费的教育,对社会弱势群体还有各种关照,每个公民看似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只有在教育体系内部,才能观察到其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传统。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应该按照一个人的“天赋”“资质”安排他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用大白话说,法国教育体制不是要培育人的才能,而是把那些具有“天赋”“资质”的人筛选出来。

这套听起来散发着贵族时代古早气息的做法,完全不讲当代“政治正确”,也早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进程。

高深莫测难以应试的哲学作文考试,正是这套“天才”筛选制度的重要环节。至于那些为应考而发愁的人,考试本来就不是为他们准备的。(每年会考前后,社会名流当年的哲学作文都会成为法国社会热点,前总统萨科齐因只得9分而年年挨批。)

然而,这些精英学生所谓的“天赋”“资质”往往并非天生,而取决于家庭环境。精英家庭的小孩,自幼受到良好家教,甚至上小学就可以和父母一起搞科研项目,引经据典不在话下,自然顺风顺水。工人家庭、普通家境者则难有此等条件。

如果因此不慎被划为“资质有限者”,就会被“依据天性和兴趣,将其引导向实用、具体和真切的领域”。技术高中和职业商中就是为此而创设,其目的就是把“资质有限者”提前分流,排除于学院教育之外。

只有在“天赋”“资质”的层层筛选中占据前5%的位置、继而进入顶级学院——大学校的精英学生不用担心就业。他们毕业后,要么成为商业管理领袖和权力精英,要么进入研究机构,成为知识精英。在他们的后代面前,通往“大学校”的道路再次徐徐铺开,精英阶层准备完成再一次的循环。

极端的精英主义价值偏好,造成了法国教育整体上的失衡与低能。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

猜你喜欢

资质精英哲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拟发布《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等4项资质标准
资质/荣誉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