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业的“困境”与“前景”
2018-09-06
P2P行业正面临一个“关口”。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从今年6月初到7月下旬,不到两个月,全国就有163家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或跑路,已达到去年全年问题平台数量的半数以上。
倒下的不只有“蚂蚁”,还有“大象”。累计交易规模超过260多亿元的P2P平台“投之家”,目前被警方以“涉嫌集资诈骗”立案。作为舶来品,P2P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曲折。经过前几轮的大浪淘沙,打着P2P幌子的“庞氏骗局”少了,但大大小小的违规现象犹存。如今,集中的破产风险又将其带到了舆论中心。
倒闭集中度高、连续性强
作为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线上借贷平台,P2P在国内的成长一直跌跌撞撞。
2013年,P2P的风口刚刚出现,抱着捞一笔的想法进行诈骗的也乘机钻空子。PPmoney网贷CEO胡新记得,那两年P2P行业曾经历过一番风波。“当时大量的平台以30%的高息揽客,倒闭的平台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投资人出现恐慌。”
到了2015年、2016年,经过行业洗牌后的头部P2P平台开始崛起,行业规模迅猛扩大。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行业开始出现转折点,一些中小平台被市场淘汰。
出现问题的平台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许多已有四五年的发展史,有的平台已经拿到ICP许可证或EDI许可证、国家信息系统安全三级等证书。
导致目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借款人逾期率上升、平台合规成本上升等因素叠加下,一些平台出现了挤兑现象,而本身就存在不合规操作的平台,在这种环境下更是难存侥幸。“倒闭集中度高、连续性强。”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这般形容。
备案延期之下是否走向持牌经营
对P2P平台的监管,行业里一直存在两种声音:是实行备案制,还是持牌经营?在这波风潮中,支持持牌的声音比以前更多了。“无法说备案好还是持牌好”,尹振涛认为,监管部门对P2P平台的定位是一个信息中介,在这个前提下,备案制就是一个最合理的选择。如果要进一步加强牌照管理,那平台就应该被视为一个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还能不能是信息中介,这个问题还要去探讨。”
但也有专家认为,P2P作为匹配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特殊信息中介,其业务具有鲜明的金融属性,可以发放“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牌照”。监管部门应该明确牌照发放门槛,如实缴资本金限额、较强风险甄别能力等,给符合资质的公司发放牌照。其中最核心的,是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定价、甄别能力,即风控能力。
平台清退不能自说自话
此次风潮出现后,许多平台在网上挂出清盘公告,在暂停平台投资、提现等业务的基础上,部分平台对具体的欠款偿还方式和周期做出了说明。
对清盘的过程,北京网络法学会理事王奇认为,其中一个关键点值得注意:“平台清盘之后,追偿的具体情况有没有相关机构监督。”比如,平台到底能追偿回来多少资金?之前平台赚的钱去了哪?王奇认为,如果这个黑匣子不解决,会留下很多隐患。一旦这种没有相应监督的清盘被市场接受,就会有很多平台开始效仿,一些没有实质问题但运营困难的平台也会效仿,选择恶性清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在目前没有统一的清退标准出台前,P2P平台可以按照公司法、合同法相关规定,选择合法退出渠道,“一般来说可以参照普通公司破产程序来进行。”
首先,公司停止营运;其次,协调“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平台协助借款人将出借人本金及适当利息偿还到位,部分项目出现坏账时,假如有抵押物,则通过抵押物变现来保障投资者利益;第三,成立清退小组,对外公开信息,尤其是向投资人通报财务状况、法律进度,并主动要求地方金融部门、司法部门的指导,全程要有律师介入;第四,注意保護各种证据、文书,切莫销毁。
2017年,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深圳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退出指引(征求意见稿)》,当中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和退出需完成的八个程序。“对平台退出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盘和林认为,在全国没有统一标准时,深圳的相关举措,可以给目前一些要清退的P2P平台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