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筝曲《晓雾》的音乐风格与特色

2018-09-06宋文智

牡丹 2018年18期
关键词:慢板引子右手

宋文智

《晓雾》是王中山创作的作品中结构较独特的一首现代筝曲,旋律吸取京剧西皮过门元素,风格淡雅,反映日常生活,深受古筝爱好者喜爱。笔者通过深入分析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作曲家所运用的作曲手法特征等,进一步探索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如何渗透。

一、作品中对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以及对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鉴

《晓雾》是一首典型的以传统音乐为素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作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品的京剧元素

“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段,也在乐曲《晓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唱”指吟唱,乐曲的散板部分旋律极富歌唱性,隐伏旋律的长音表现人声。慢板部分则是“念”,这时候作品开始慢慢诉说,并突出抑扬顿挫。“做”在京剧中代表舞蹈,慢板后,有一段1/8拍的插部,这段音乐非常轻盈,充满京剧韵味,极像跳舞。“打”在京剧中指的是武术,在作品中表现在快板,气氛渲染得非常热烈。

作品的主题音调选自京剧西皮的过门,并在这一主题上不断变化发展,使得整首乐曲充满浓郁的京腔。

乐曲还借鉴了“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即左手快速弹奏,右手演奏抒情性旋律。全曲有三处地方运用。伴奏和旋律声部同时进行,以不同的演奏方式来表现乐曲的内容,两声部形成鲜明对比。在主题陈述时,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都可以作为单独的旋律线,紧拉慢唱的音乐处理大量运用,左手声部是复杂多变的旋律,而右手是被简化的旋律,令人遐想和回味。

除此以外,作曲手法上借鉴了京剧的“定板不定腔”。以慢板为例,慢板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之间变化较大,均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使乐曲没有一成不变,而充满发展动力,不断产生新的音乐形象。

(二)引子中的隐伏旋律

乐曲从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开始,前三小节只用右手演奏,表现出两个声部的音响效果,第4小节开始加入左手,在之前两个声部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声部,织体加厚。这也是引子部分的特别之处,即用双手同时演奏出三个声部的效果。音响效果非常立体,作曲家突破性地在横向旋律的基础上加入纵向旋律,使横向纵向旋律同时进行。

(三)变奏曲式及三部性原则

作品是一首典型的变奏曲,全曲变奏五次,每次变奏之间都会有不同风格的插部间隔开,主题材料与插部材料相交织。尾声是引子的再现,体现西方作曲手法三部性原则。

《晓雾》是中西作曲手法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作,具有现代音乐特色的同时,传统韵味也十分浓郁。作者试图将西方作曲手法作为载体,表现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两种色彩交相辉映。

二、旋律素材运用

全曲所用素材简洁,仅用了三个音乐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延伸、变化。使作品的主题性更加集中。

(一)引子与结尾的音乐素材

以流动的十六分音符进入,织体逐渐加厚,在强调右手隐伏旋律的同时,突出左手主旋律。看似非常平缓的一个段落,实则充满动力。整段在节奏上基本相似,动力主要体现在强弱和音色变化上,尤其是流动性,主要用力度变化体现,在演奏时音色较难把握。引子与结尾前后呼应,结尾的再现,将音乐重新拉回朦胧的意境中。

(二)主题音乐素材

全曲的主题音调源自京剧西皮过门。作者以这个短小的音乐片段主题为基础进行了多次变奏,将京剧特性音调在不同调域陈述,带来缤纷多变的调式色彩。从乐曲曲式结构和音乐材料角度来看,其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乐曲主题音调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引申和丰富中逐渐明晰起来的,而不像一般的变奏曲式,先呈现出完整的音乐主题,再依次进行变奏;二是在变奏之间加入不同插段,使每段变奏都能自然衔接,并起到段与段之间对比和延伸的作用。

(三)插段音乐素材

插段音乐与主题音乐穿插出现,同样具有京剧风格。音乐风格极富有动感。插段每次出现相较于前一次都会更加激烈。

每个插段织体都有变化。第一次出现在61~103小节,右手演奏,加以左手滑音,是单声部旋律。第二次出现在148~205小节,右手演奏旋律,左手加以柱式和弦,在177~205小节变为左右交替的点指演奏旋律。第三次出现在224~282小节,依然是右手演奏旋律,左手配的是低音的柱式和弦以及扫弦。三个插段和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作品结构分析

《晓雾》乐曲结构为变奏五次的变奏曲,全曲京剧主题音调贯穿始终,结构上除引子和尾声,共有五次变奏,每段变奏都和插部相穿插。

(一)定弦

乐曲的定弦采用人工定弦,突破五声调式,在C调的基础上对一些音加以变化。大量的变化音使音响效果丰满、独特。在倍低音的定弦区域使用清角和清羽,在低音区出现清角和变宫,而在高音区域出现变徵和变宫,三种调式相互结合,以此来寻求乐曲色彩性的对比。

(二)乐曲结构

引子(1~27小节):乐曲在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中慢慢展开,在第7小节处第一次出现主题,随后音调又开始模糊。引子中一共三次出现主题,分别在第7、9、19小节。引子不露声色地展示出主题,并贯穿全曲。

第一次变奏(28~35小节),慢板从这里开始,肢体上右手轮指和左手琶音相配合,风格上在继续着引子的舒缓,与此同时又潜伏着向前发展的动力。接下来是一段插部(36~45小节),以模仿古琴的音色来陈述,向前发展的动力到这里似乎又停止,转而开始另一种风格。插部后是6个小节的连接句(46~51小节),短暂地有变化风格后,音乐又回到主題,继续向前发展。46、47两个小节以呲弦(大指指甲侧面摩擦琴弦)的方式演奏,用来模仿空谷悠悠、鸟鸣雀叫的大自然声音,随后的快速左右手交叉演奏是全曲第一个情绪起来的地方。

第二次变奏(52~60小节),为5+5小节的平行方整乐段,特点是左右手的不规则对位,左手以五连音作为铺垫。第一乐句右手为轮指长音,音响效果上注重颗粒性;第二乐句右手为摇指长音,更注重流畅的线条性和悠扬的效果。这里的演奏难度较大,难度主要在于左右手的对位问题。在风格自由的同时,演奏者依然要遵循框架,使这段音乐听起来井然有序。

慢板分为三部分,虽然主题贯穿,但三个部分之间各不相同,使听众在主旋律不断贯穿的情况下,又会听到新材料。

慢板过后是一个轻快的插部(61~103小节),音乐十分轻盈,音响效果非常放松,通过重音、右手轮指和左手滑音来表现十足的京剧味道。这也是全曲第一个小快板。

第三次变奏(104~116小节),属于慢板和快板之间的一个连接,以右手摇指左手琶音方式演奏。情绪比起前段要有所高涨,同时需要见好就收,这一段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慢板的一个情绪较高延伸,又是快板的铺垫。

第四次变奏(117~147小节),这里正式进入快板,但这里的情绪并不突兀,117小节开始力度偏中弱,右手弹奏左手止音,使得和前面的连接段衔接流畅。整个部分在力度上逐渐加强,连接下一个插部(148~205小节),插部以右手快速指序和左手柱式和弦演奏,后半段为左右手快速交替轮抹,快板的速度在这一插部确定,情绪较高。

第五次变奏(206~223小节),9+9的平行方整乐段,运用复调写作手法,第一乐句为右手快速指序演奏旋律,左手单音演奏另一旋律,颗粒性极强;第二乐句左右手旋律交换,右手摇指,左手快速指序。这一部分是全曲考验技术的部分,难度大。变奏结束后紧密衔接下一插部,右手快速指序,左手扫弦,情绪推到高潮,最后在强音中结束。

尾声(224~283小节),是引子的再现和升华,收尾呼应,变化幅度不大,变化了左手的若干音,最后在双手刮奏中重回平静。它具有西方作曲技法中的三部性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慢板引子右手
左手和右手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举左手还是举右手
左手和右手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