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我国鹿育种改良中需要正确认识的若干技术问题

2018-09-06李和平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8年9期
关键词:马鹿梅花鹿品系

●李和平(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在动物生产中,影响动物生产效益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疾病防治、饲养管理及其他等五大类,而且各因素对动物生产的相对贡献率并不相同,科学证明,五大因素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0%、20%、15%、20%和5%,由此可见,遗传育种对于动物生产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养鹿业在我国是特色经济产业。多年来,在新品种培育上,培育出了诸如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敖东梅花鹿、兴凯湖梅花鹿及清原马鹿等多个茸鹿良种;在繁育技术上,人工授精、同期发情等技术为良种遗传作用的发挥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经济杂交利用上,梅花鹿与马鹿杂交取得了良好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可以说,我国养鹿业在育种改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养鹿生产效益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改良因素决定的。然而,目前在养鹿产业的育种改良与生产工作中,有些从业者在技术层面上存在若干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必要针对鹿育种改良中的相关技术问题予以澄清。

1 良种登记

鹿的良种登记应该包括品种登记和良种登记两方面,并且要用长远和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良种登记。目前养鹿业虽然还没有真正实施良种登记,但已势在必行。

1.1 品种登记

鹿的品种登记就是要依据系谱资料,对符合品种标准的鹿只进行登记,并在专门的登记簿或特定数据管理系统上进行登记。鹿的品种登记是品种管理的最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保证鹿品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1.2 良种登记(个体)

鹿的良种个体登记是建立在鹿品种登记工作基础之上的高级登记,即在鹿品种登记的前提基础上,还要对鹿的产茸性能、繁殖性能等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结果进行登记,也就是对良种鹿个体的登记注册,它是选择种用公、母鹿的基础。只有通过鹿只个体的良种登记才可以科学地进行综合遗传评定,准确选择种公、母鹿。鹿只个体的良种登记是掌握遗传变异来源和建立育种核心群的技术手段之一。

1.3 具体措施

1.3.1 组织形式 鹿的良种登记的组织形式应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鹿业分会统一组织,在技术上依托于专门从事鹿类动物研究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并由良种养鹿企业实施。

1.3.2 技术措施 鹿的良种登记从技术措施上讲,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及形成报表3个方面。数据收集是在已经建立的系谱档案基础上进行原始资料收集。其中鹿的个体信息包括鹿号、父号、母号、祖父号、祖母号、外祖父号、外祖母号、女儿号、品种或品系、产地及现所在地等基本资料;测定数据包括生产性能测定(如产茸、繁殖性能测定)数据、体型外貌评分(依据种鹿评定标准)、繁殖记录、遗传评估和后裔测定结果等方面的数据;另外,在进行体型外貌评定时,用数码相机拍照,鹿只与照片的编号一一对应,这样便于更准确掌握被测鹿只的外貌特征,将其导入数据库以备随时调用。这些资料对指导养鹿生产、管理和选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求数据信息准确。

1.3.3 数据处理 鹿良种登记的数据处理就是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主要包括鹿良种的生产性能(如产茸性能、繁殖性能)、遗传评估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将得到的各项指标的最终结果输入良种登记系统,并依据计算与分析的结果,对进行登记的鹿只按指标进行排序。

1.3.4 形成报表 将生产性能优良、体型外貌好、符合良种标准的鹿只登记造册,形成报表。报表可以是纸介,也可以是网上公布的电子形式。

1.4 保证条件

1.4.1 组织形式 在组织形式上,应统一制定育种目标,构建全国信息管理平台,并设专职资料管理员和监测员。

1.4.2 技术人才培训 鹿的良种登记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而且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目前,鹿良种登记技术的应用虽然还没有正式启动,但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员、养鹿者进行不同层次的鹿良种登记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鹿良种登记工作的技术队伍,来保证鹿良种登记的顺利实施。

1.4.3 信息技术支持 电子信息+养鹿业的发展,即“数字养鹿业”是未来发展趋势。计算机信息系统将被逐渐应用到养鹿业并发挥巨大的作用。有关鹿档案和相应数据正在逐渐增多,数据也将更加精准细化,工作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专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十分必要,目前鹿良种登记还没有研制出功能十分完善的软件,因此设计一套功能完善的鹿专用良种登记的计算机系统势在必行,并以此建立一个全面而详尽的为广大用户提供良种信息的平台。

1.4.4 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鹿良种登记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标准,鹿良种登记标准亟待出台,以便于鹿良种登记工作的开展,实现全国信息的相互交流。欲实行统一标准,就需要鹿业协会的宏观调控和各地方协会的大力配合来逐步实现和完善。

1.4.5 登记范围 养鹿业存在各场养鹿规模不大的普遍现象,为了避免登记的范围过小而造成小群体中选择极限过早发生的情况,实施鹿良种登记的群体应尽可能大一些,并建议各地场区联合起来进行,实行统一的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以便于充分地利用大群体的遗传变异。

1.4.6 建立数据处理中心 尽快建立我国鹿数据处理中心,并进行有效运行,以此来适应鹿品种、良种登记及种鹿后裔测定、种鹿遗传评定工作的需要,满足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工作对有关数据的需要,保证及时向政府和基层部门及会员单位提供统计结果,做到数据信息全面、及时、准确,使数据信息处理网络化。

2 生产性能测定

生产性能又叫生产力,指动物最经济有效地生产动物产品的能力。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对动物个体具有特定经济价值的某一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评定的一种育种措施。

2.1 选择测定性状

测定的性状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性状,考虑其长远性价值,如茸用性状;同时要求所测定性状的表现型要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只有由遗传作用产生的性状才有从遗传上改良的可能性;同时选取的性状应符合鹿的生物学规律和养鹿生产实际。

2.2 选择测定方法

选择的测定方法要具有精确性,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这是育种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鹿育种中选择的测定方法要尽可能具有可以在各鹿场进行的广泛适用性,以便于在各种条件下展开测定工作;选择的测定方法还要考虑测定的成本,要尽可能经济实用、节约成本。

2.3 记录与管理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的记录要做到准确、完整和简洁,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测定数据的错记、漏记;尽量避免由于年度、季节、地点等因素对测定结果所造成的系统效应的影响;对记录的管理要便于经常调用和长期保存,最好使用计算机管理或互联网共享。

2.4 实施性能测定

鹿的性能测定实施最好由专门机构组织实施,以此保证测定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还应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考虑投入和产出(经济性);鹿的同一个育种方案中,性能测定(如产茸性能)的实施必须统一。鹿的性能测定的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和长期性,因为动物群体在遗传上具有趋于平衡的自然机制,只有长期坚持性能测定,才能巩固选择的效果,否则就会退化;对性能测定指标的选取应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测定性状,改进测定方法,尽可能使用最现代化的记录管理系统。

2.5 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对动物进行性能测定的形式根据测定场地可分为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根据测定个体和评估对象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根据测定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就我国养鹿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目前和未来短时间内,鹿的性能测定采用测定站测定几乎不现实,鹿场内测定是比较现实也是目前广大鹿场都在进行的基本测定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生产性能比较时,要注意测定的条件。

3 纯种繁育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培育的梅花鹿或马鹿品种,在选育技术上无一例外地都采用的是群体继代选育方法,且在品种的育种目标上均以茸用性能为核心。这种方法虽然具有简便易行、对育种群要求不多、对育种场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却也具有选择强度不高、遗传进展慢等明显缺点;特别是对于养鹿实际中优秀种公鹿利用年限普遍较长的做法,以及面对杂交利用给纯繁带来的冲击,要想对现有鹿的优良品种进一步在遗传性能上予以提高,加快遗传进展,显然沿用群体继代选育法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在借助人工授精、同期发情等繁殖技术的同时,鹿的纯种繁育应重视品种内部结构优化、开展品种内的品系繁育,以实现良种品质的稳步提高。

在品种结构上,除鹿的年龄、鹿的性别、群体结构外,作为一个鹿的优良品种群,要有一定数量的品系,每个品系应有适当的家系,每个家系要有足够的个体数,在数量规模上可以根据鹿场实际相应调整。

在品系建立上,建议采用系祖建系法,将卓越公鹿作为系,进行品系选育,建立品系,并在品种内维持适度数量的优秀品系,形成产茸性能突出的若干品系。通过系祖建系可以加快种群的遗传进展,且品系形成快、种类多、周转快,既可通过种群内选育而改进,又可通过种群的快速周转而跃进,加速现有品种改良;通过品种内建立优良特性的品系,可解决品种内优秀公鹿个体质量高而数量少的矛盾,解决品种一致性与异质性的矛盾;采用品系繁育在巩固优良特性遗传的同时,既可以通过品系综合防止近交衰退,又可以充分利用品系间遗传差异,开展“系间杂交”,利用“系间杂交”产生的明显的“杂种优势”,为目前养鹿生产中盛行的经济杂交提供优良亲本。

当然,在鹿纯种繁育过程中,进行选种的同时,还应重视公、母鹿的选配,特别是与配母鹿选择、配合力测定;同质选配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度,并控制近交。

4 杂交生产

不可否认,杂交是提高鹿产茸率与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但如何进行科学杂交与生产利用应该是最核心的问题。近10余年来,我国鹿杂交生产利用盛行,但在茸用性状杂交生产利用上存在诸多错误做法和模糊认识,须予以纠正、澄清。

鹿杂交组合、杂交方式在我国目前有40余种,且很多杂交组合、方式属我国首创,杂交结果甚至对一些科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养鹿生产中,最主要的还是梅花鹿与马鹿的杂交生产利用。

在这里使用“杂交生产”,而没有使用“杂种优势”一词,是因为前期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茸用性状属于高遗传力性状,在多年鹿的育种实践中采用个体表型选择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于高遗传力的茸用性状,“杂交后代产生杂种优势”的说法应该是与理论相悖的。目前养鹿生产中开展的梅花鹿与马鹿的杂交,由于马鹿、梅花鹿产茸性能的较大差异,使得杂种后代产茸性能与梅花鹿相比有明显提高,只能说是在鹿茸市场看好而又有良好生产效益情况下的杂交生产利用。

在技术环节上,杂交亲本种群(梅花鹿、马鹿)的选优与提纯是最关键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作为杂交亲本的梅花鹿、马鹿的种群要有好的遗传品质和整齐度,才能在杂交生产中获得良好的效益。

从生产角度讲,杂交F1优势最明显,通常能有较好的生产效益。

从改良角度讲,级进杂交至3代以上,后代就可认为是改良者的“纯种”,如梅花鹿与马鹿杂交后代,再用梅花鹿公鹿级进杂交,杂交后代梅花鹿血统达87.5%以上,可视为梅花鹿“纯种”。

从生产性能角度讲,近年来梅花鹿生产性能的大幅提高,马鹿血统的融入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从杂交组合角度讲,多亲本组合的杂交,杂交后代肯定是参差不齐的。

从经济利用角度讲,杂种公鹿绝对不能种用。

从生物学角度讲,鹿杂种(种间、属间)后代公母鹿的繁殖性能存在一定缺陷。

从表观现象讲,杂种公鹿或母鹿与人工授精结合,掩盖了杂种公鹿或母鹿的繁殖力问题;杂种公鹿或母鹿用于繁育,繁育风险较大。

从杂交育种角度讲,小规模鹿场不适合进行杂交育种。

5 杂交育种

近10余年来,我国养鹿业杂交生产利用的盛行,积累了丰富的杂交后代资源,但目前大规模鹿场的杂种后代少,小规模鹿场杂种后代又比较分散,生产性能测定数据缺乏,更谈不上遗传评估,联合育种又不现实,因此开展杂交育种来培育新品种的育种途径行不通。但是,针对业内目前经常谈起的杂交育种方法,以及一些错误做法和模糊认识,亦须予以纠正、澄清。

鹿的生产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其性状表现是由微效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杂交过程中出现的杂种在产茸性能上的优良表现并不代表其遗传上具有较高的加性效应。

现在养鹿业内普遍存在对横交、固定的片面理解。杂交育种技术环节中的“横交固定”,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技术环节,不能片面地认为将表现好的杂种公、母鹿进行选配,其后代就一定会把亲本的优良表现固定并遗传下来。横交阶段会产生多类型的、参差不齐的后代,加之环境、互作、上位效应影响,在横交后代中,发现加性效应高的、相对纯合基因型的个体相当不容易,只有发现新的纯合基因型个体,“固定”才有可能。不够规模的养鹿场,期望用表观上不错的杂种公鹿配种来获得理想中的那种横交固定,是会付出经济代价的。

在目前杂种素材条件下,只有由相关组织统筹联合,共同努力,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在未来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马鹿梅花鹿品系
梅花鹿和棉花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耐高温高湿的松毛虫赤眼蜂品系筛选
采蘑菇
贪玩的小梅花鹿
贪玩的小梅花鹿
梵净山地区野生树莓引种试验
大理州优质蚕豆新品系比较试验
光影杰作 黄金马鹿
梅花鹿养殖又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