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格的颜色
——脸谱
2018-09-06
脸谱的历史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面具。在我国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都会带面具。相传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所以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古代的面具上有简单的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曲中,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了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
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就表明了用染涂脸面来表现鬼神的形象。
宋代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清康中秩”第六卷中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其实宋代的花面很简单,画个白鼻子、红眼圈就行了,目的是“务在滑稽”。
元代的杂剧很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就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它突破了过去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调,已经带有某些性格的色彩了。
明代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色又有一个专谱。脸谱的底色大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描绘的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明代人留发,脸谱画在额头以下,清代人留辫子,头剃到脑门以上,所以脸谱也画到了脑门以上。清代脸谱图案比例与明代相比有繁有简,但底色一样。
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的中国戏曲脸谱被许多西方艺术大师称赞“奇妙极了”。
脸谱的性格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好像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如果你对这首歌的旋律很陌生,没关系,让我们从这生动形象的歌词中来体会戏曲脸谱的奇妙,感受人物丰满的性格特征。
中国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而脸谱的彩妆运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红脸象征着忠义、耿直、有血性,比如关羽。
白脸代表了奸诈多疑,如曹操。
金脸象征着威武庄严,通常表现神仙一类的角色,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美猴王。
黄脸则表现出勇猛、暴躁的性格特点,如典韦。
蓝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窦尔墩。
黑脸既代表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又代表着猛智。如包拯、张飞、李逵等。
褐色和粉红色的脸代表着比较正直的老人。
银脸也通常表现为鬼怪或神仙一类的角色。
绿脸表示勇猛、莽撞和冲动。
脸谱艺术的精美岂是这小小的纸张能囊括的。请扫描杂志封面二维码来进入色彩斑斓的脸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