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独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8-09-05覃月宁
【摘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结合广西经济实际,深入分析了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最终成为化工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实践 独立学院 教学改革 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43-02
21世纪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为了主动应对全球形式的深刻变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1]。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要充分利用沿边区位优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需要一大批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但仅仅依靠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是远远不够的,独立学院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广西、为国家输送大量优秀人才[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世界各缔约国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同时也是实施工程教育体系国际间互认及工程师资质的国间互认标准[3]。而高标准的工程实践与训练是工程教育认证的特色之一。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此为标准进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等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和生产实习两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专业的设立之初主要依托母体学校,这两类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职业教育培养要求不符
在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的作用。 教师事先调试实验装置,强调注意事项,反复讲解实验步骤, 并亲自演示,然后学生进行重复实验,主要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是一种重复教学的过程。没有与专业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而相应产品的实际生产流程、管理均未涉及,造成了学生就业后反映“以前上的专业课操作内容在就业之后基本用不上”。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缺乏
学生的生产实习主要是到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学习。但当代化工企业生产日趋集中化、自动化和连续化,装置复杂且价格昂贵,学生在生产实习现场没有任何接触和操作装置的机会,生产学习主要以企业在职员工的讲授为主,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习一般在第七学期进行,实习的时间一般很短,只能观察到设备某一生产阶段的运行状态,对于生产的其他过程,往往缺少学习机会。因此,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追踪学生缺乏临场处理的能力。由于校企合作这种缺乏深度介入、持续融入的长效机制, 导致实习效果不佳。
(三)校企合作辦学缺乏实效性机制
生产实习时,企业与学校各有自身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而校企合作办学双方一般未设专人管理,学生在企业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操作管理、学习管理等未得到有效的监管。企业未参与到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中,仅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没有细致的评价因素,以致校企双方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数据的支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流于表面。
基于以上化工类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改革措施
(一)以合作企业典型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岗位要求为主线,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适度的融合。依据生产技术路线和岗位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减少基础课程中不必要的抽象理论知识,融入与技术岗位相关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例如,将无机化学与无机化工生产技术安排在一个学年,由同一个教师任课,课程开始前先带学生进入当地企业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见习,有利于学生产生对化工生产基本的印象,随后以氨、尿素的工艺路线和岗位技术要求进行典型案例教学,通过学校实验教学和工厂顶岗见习操作的结合,加强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课程融合,将有机化学与石油化工工艺学和精细化工工艺学进行融合,然后安排到相关企业见习。
(二)调整实习模式将集中性实习改为分散式实习
根据企业生产安排,积极开展阶段性入厂实习。实习方案必须与企业生产安排实现动态衔接,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的入厂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包括生产的技术原理、过程监控、品质管理、产品分析和检测以及化工企业文化,实习前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实习工作任务分解表发给学生,学生实习结束后将任务完成情况报表上交给学校和企业各一份,综合评价后作为学生每学期课程的实践操作成绩。
(三)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建立特色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一个主体为教师,老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双师型师资一直以来都很紧缺。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良好运转,一方面,聘请企业资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经验和优势。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校的核心师资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进修,形成以企业导师为主,自有师资为核心外校兼职教师为辅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避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由于生产任务时间紧迫而难以到校任教的尴尬局面。
(四)建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2013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推进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实验教学的示范,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内涵,为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造条件。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平台,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现代化工程师所需的全部素质和能力[4]。
虚拟仿真实现了化学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在化工企业实习中化工现场动手操作难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保障学生入职后快速地进入岗位角色;使实训实习教学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在学校可以随时进行专业实训、实习的学习,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运作成本。
(五)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制度
为更好的反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将学生实践操作考评分解并逐步实施,考核内容包括: 一是实践原理考核,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考核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及对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条件的理解能力。二是工艺路线考核,学生在工厂各个工作岗位生产实践之后,根据所学用CAD等软件绘制标准的工艺流程图,将整个生产工艺及条件等熟记于心。三是在岗技能考核,将整个生产操作流程分解为单元操作,考核学生对各工段的主要技术指标的把控能力。四是基本管理素质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考勤、上下班工作交接、班组组长工作能力等的考核,该项考核旨在培养学生对生产班组的基本管理能力,使其在就业时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的班组工作及生活节奏。
实践教学是理工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正处在經济发展模式转变和提升关键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必须转换思路、提高认识,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施“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入地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可从多个途径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最终为化工类企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5(1):53-55
[2]王馨.浅析江西对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人力资源管理,2015(8):277
[3]刘福德,王萍.基于IChemE认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5):11-14
[4]邱会东,王金波,邱奎,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9):68-69
作者简介:
覃月宁(1979-),女,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化工讲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