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结合的发电厂电气部分理论教学探索
2018-09-05熊炜邹晓松袁旭峰唐晓玲廖伟
熊炜 邹晓松 袁旭峰 唐晓玲 廖伟
【摘要】 《发电厂电气部分》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与电力系统联系紧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者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项目驱动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理论教学改革中,同时为工科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发电厂电气部分 项目驱动式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29-02
《发电厂电气部分》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紧密的专业课,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甚微。项目驱动教学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而“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育模式,其核心思路是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与实践,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本文将围绕《发电厂电气部分》理论教学开展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寻求一种适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应用经验讲授《发电厂电气部分》理论知识,理论教学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与计算方法。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的全过程,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作者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经验积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编制典型教学案例,按照知识点把典型教学案例划分成一个个子项目,并下达给学生,教师按项目实现的进程进行能力要素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的全过程,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一)任务分解
为与后续课程设计内容不重复,教师结合某发电厂电气部分工程实例,按照课程知识点把典型教学案例划分成一个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老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团队,使学生带着目标开始学习。
(二)理论教学
《发电厂电气部分》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紧密,如何使学生建立系统工程的概念,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識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除了讲解一般的基本概念外,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新内容,如导体电动力计算等,同时注意抓住重点,讲清难点,有利于学生从中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电气主接线中基本形式是重点,电气主接线的具体应用是难点,在设备选择中最大工作电流的确定和短路计算点选择原则的具体也是难点。
(三)项目实践
学生团队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队内分工,自行查找资料,完成各子项目的设计,编写项目设计报告。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对学生团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同时组织学生团队演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总结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并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
(四)项目评价总结
每个子项目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完成阶段总结,可从如下5个方面对每个学生的子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1)子项目设计报告是否完整;(2)计算过程是否正确;(3)设计方案是否符合任务书要求;(4)设计图纸是否符合规范;(5)学生团队的贡献度。
(五)项目考核
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60%,包含考勤、子项目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占40%,包含理论测试和项目评审验收2个部分。理论测试采取固定式命题形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120min内完成理论部分知识测试。项目评审验收则采用学生答辩形式,由学生介绍自己负责设计的项目内容,教师提问环节构成,并根据学生答辩的语言表述与综合表现打分。
二、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每个子项目均采用的“目标分解-理论讲解-项目实践-阶段总结”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理论讲解时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而且在项目实践环节中,学生团队人数过多导致一些成员参与不了或不愿意参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搭顺风车”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为进一步提高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环节学生积极性,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保持各子项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概念和理论最早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几个过程,分别为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下内化吸收、课堂小组讨论和教师评价总结,其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课堂安排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
三、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对本次课程编排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课上讲解,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对重点、难点进行内化吸引,结合项目实践的难点和疑惑点参加小组讨论,学习会更认真、主动。由于各子项目设计任务书根据课程知识点进行设置,通过理论授课、复习巩固、项目实践及小组讨论四个阶段,可让学生按时完成子项目设计内容,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团队小组讨论是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重点内容。与以往的课堂讨论不同,学生针对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提问和课后讨论,更加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在学习交流中相互沟通、互相启发,为学生的答疑解惑也提供了良好平台。讨论过程中学生在消化理解课堂知识后进行发表自我见解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由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讨论的局面,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避免了“搭顺风车”现象的发生,为高效、高质的学习提供保证。
(三)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采用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从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设置好典型教学案例和子项目任务分解,在理论教学中只需把握重点和难点,讲授时间短,降低了对学生注意力的要求。分组讨论时教师不介入讨论,讨论完成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评点学生设计,教学效果得大较大提升。
(四)增加互动交流
在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从课程开始就建立学习团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课后团队协作,共同解答项目设计中的疑惑点和难点。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人视角,并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关注学习过程,提升考评准确度
在项目驱动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关注的是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每个子项目设计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完成评价总结,课程结束时,采用理论测试和项目评审验收相结合完成课程考核,真实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质量,从而一改传统教学中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项目驱动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有效促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传授知识型转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學质量的目的,可适用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
29(1).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作者简介:
熊炜(1972-),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