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应是双向平等关系
2018-09-05孔令
【摘要】近现代师生关系日渐走向双向平等。联系当今过分尊重学生的现实,分析了这一教育观念的成因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最后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大致思路,应该建立一种师生双向平等的关系。
【关键词】双向平等 尊重学生 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04-02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①。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论述师生关系时,人们可以先回顾一下以往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可能继往开来。在传统社会中,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虽有孔子的循循善诱,但是他最终也被后人固定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师者形象。封建时代的人把“师”排在顶礼膜拜的第五位,那时师生之间基本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且不说汉代儒生研究经书时的家法,更不要说宋明以来的各大书院,单从近现代教育来看,人们仍可依稀看到那时师生间的一种不平等关系,老师可以一言九鼎,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章太炎当年写一篇脱离师门的宣言书就轰动天下[1],可见其行为不合当时的常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上面对恩师的责骂也只能面红耳赤,三缄其口。他没有用“自由”等现代名词去和梁启超争辩,这其中除了对恩师的尊敬外,有何尝不是种精神上的萎缩症[2]。这两个例子距今天的时代都不太遥远,无论章太炎还是徐志摩,他们均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了这样一个教育现实: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除了传授知识的方式外,更明显地莫过于人格上的不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经过苦苦探寻,由军事救国到改革政体,最后在惨痛的失败中他们发现要注重民众思想启蒙。许多人从不同的方面来改造社会,教育也以别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蔡元培的“美育”理念,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等均名噪一时。此时的师生关系与以前相比大有改进,学子意气风发,师者坐而论道,一派融和气氛。当然这种情况并非遍布全国,在高校里也有保守的人,在乡村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尚有待改进,但无论如何当时的舆论导向仍是倾向于新的教育思想,提倡自由平等的学风,学生在老师面前已不仅仅是噤若寒蝉了。胡适当年刚从美国留学归国,他任教北京大学,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傅斯年因轻其年轻,准备使胡适下不来台,当然最后胡适以学识征服了他的学生[3]。傅斯年这类学生的言行在严格讲究师道尊严的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此时师生间的双向平等关系确实已经建立,可惜最终没能完善并保持下去。在史无前例的歲月里,老师能安稳上课已属大幸,此时老师已处于完全被动的一方。
一、“尊重学生”的成因
当一切慢慢纳入正轨后,教育也随之看到了希望,但同时也因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师生关系即是其中一个方面。对待师生关系这一问题,社会舆论以及教育界本身都在大力宣传要尊重学生,细细想来这其中确实有一定的成因,除了人们对以往封建社会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逆反之外,大致有以下几点因素在起作用。
其一,可以归结为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在中国人心中一直以多子多福而自豪,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拨乱反正后,人们日渐发现人口的负担过重,于是国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号召“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因此而成批出生于中国大地,而且数量呈上升势头。人们的育儿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结构的变化无形之中对教育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来自家长的压力,他们爱护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希望老师也能像家长一样宠爱他们的孩子,在这种心理下,他们希望能“尊重学生”,这是家长亲子心理的正常反映,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往往个性非常鲜明,这令老师不能不重新审视他们,重新思索新的师生关系。
其二,社会改革的影响。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大城市这点更为明显。许多家长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重视孩子学习之余,更关心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生活都发生困难的时代不同,那时候许多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懂点知识就可以了,比较优秀孩子的父母才企盼他能考个大学,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甚少,但随着现实的变化,人们日渐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了。这势必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家长们不满压制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当然要以平等为上。
其三,社会思潮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也和社会其他方面一样要面对世界,教育人士接触到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这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有识之士纷纷表示赞同,他们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在于平时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各种成绩,让他们敢于发现问题。这种思潮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不明显,但经过剖析后人们就会发现,它同样冲击了师道尊严的观念。人们认为学生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老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的创新精神将难以得到激发。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社会要求尊重学生是势在必行的。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外,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信息工具也对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视、网页上的一些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关系。
二、单向强调“尊重学生”的不足
在新的历史时期,颠覆以往人们的思维习惯,重新界定师生关系,这确实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它使学生能保持锐气,大胆猛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他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但我们不应忽视问题的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提倡尊重学生,从而导致偏向一方的局面,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失误,以至耽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担心一点都不多余,它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便防患于未然。或许有人认为“尊重学生”并不等于可以不尊重老师,这点从理论上讲是有其可信度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不尽然。人们常常重视学生,而忽视老师这个作为个体性存在的人,其不良影响也日渐暴露出来。
首先,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点可以讲是前面一些内容的延伸。过去我们的教育方式确实有压制孩子的一面,使他们的人格趋于萎缩,但今天我们一味提倡“尊重学生”,则可能会导致学生人格过度张扬。如果说学生仅仅要求老师尊重他,而不知道去尊重老师,可以说这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为人师者可以受一时委屈,但是对学生而言则后患无穷。踏入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是在育人,因而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学会做人。
其次,“尊重学生”的内涵可能会被歪曲。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现在生源越来越少,有的学校为了争取学生,他们极有可能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以“尊重学生”这一口号为幌子包容学生的劣迹,这将会使老师进退失措。现在某些贵族学校,学生认为老师是“奴仆”,他们交了钱老师就该为他们服务,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打老师。但因为生源,因为钱的缘故,这些学生仍然安然无事地呆在学校里。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还不多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保一些学校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把“尊重学生”作为借口来掩盖一些学生的劣迹。
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我们应该提倡一种双向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问题的改进方法
想要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千万不能一边倒,仅仅顾及学生而忽视老师。虽然说社会上没有讲应对老师不尊重,但在提一个口号时如果为了纠正以前的一些不良做法,而偏激地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种思维所带来的苦果我们已经尝过了。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钱玄同等激进人物偏激地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就有人提出这种思路的不足之处,陈独秀也承认这种思维方式的不严密,但他认为应该先以猛烈的态度反对旧文化,反对之后,当风平浪静时再去慢慢梳理,问题是在提倡某一方面时,思维应该周密一些,不再那么急功近利。与这种思维方式相似,现在对师生关系的提法也是如此,仅仅强调学生这个方面,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先天不足的情况。因此,扭转这种偏激的思维方式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兼顾到学生和老师这两个主体,努力在他们中间建立一种双向平等的关系。
第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注意更新观念。不要再用一种过于理想主义的眼光去要求别人,这是一种比较善良的说法,如果反过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在某些人貌似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的背后,事实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这就如鲁迅在杂文《牺牲谟》中所说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仍希望教师富有牺牲精神,这其中就包含人格的平等。且不谈这种论调中的职责不分,仅看这些人的论调中所隐含的潜台词就会导致教师的个人价值难以得到社会应有的承认,这会使教师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最终形成自卑心理。教师的精神状态同样会波及到师生关系,使部分学生漠视老师的劳动价值。因而我认为社会应该更新观念,把老师当成一般的人看待,尊重他们的劳动,还他们以人格的尊严,这才会更利于在师生间形成双向平等的关系。
行文至此,读者不难发现,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表面上看似乎在为老师争取社会地位,但如果进一步深入思索就会发现这种双向平等关系的建立真正得益者是学生,是社会,道理很浅显,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如果处在师生关系不健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这对他们而言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老师、学生都以不健全的人格面对教育,学生以及社会都会深受其苦。这些话看似危言耸听,但确实有其存在的可能性,我们都希望未来的一代人格健全,因此我们希望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联起手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为建立师生双向平等的关系尽自己的一份力。
注释:
①闵蓉、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1).
参考文献:
[1]陈永忠.革命哲人——章太炎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宋炳辉.徐志摩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沈卫威.胡适传[M].台北:风云出版公司印行,1990.
作者简介:
孔令(1973年5月-),男,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