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育的前提
2018-09-05方海斌
方海斌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178-01
早在二千多年前,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曾有“爱之,能勿劳乎?”之说,把爱视为教育的前提。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证明,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有信号作用和感染作用。的确,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的爱心,才能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工作才会做到点子上,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爱学生呢?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单纯的喜爱,更不是溺爱或偏爱,也不是为了维系某种心理平衡的爱。如果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出自于血缘关系或本能的话,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出自于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出自于献身于教育事业所产生的崇高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它是和学生的成长、祖国的未来紧紧相连的。
二、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在尊重学生上
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朋友一样对待,关心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当他们取得成绩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更要从爱护出发,尊重他们,了解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以期更好地去教育和培养他们。
尊重学生是师生人格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也是爱学生的体现。有些教师一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便当众给予批评,不给学生留下一点面子;有的甚至讽刺、挖苦、辱骂、歧视、体罚学生,给学生增加很大的精神压力,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严重违反了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犯了错误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更处于脆弱状态。他们害怕所犯的错误被发现或被曝光,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指责和来自同学的嘲笑,因而容易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来进行自我保护,就像刺猬给自己披上了一身的刺一样。这时他们容不得任何一种蔑视的目光,听不得一句严厉的指责,一旦发现了来自任何方面的这样的信息,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做出极端的反抗行为,导致他们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因此,教师在对待这样的学生时,就更应该讲究“尊重”的艺术了。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改过的机会,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还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允许学生再犯错误,还要允许学生再改正错误。另一方面,对于犯有错误的学生,切忌形成偏见,或急于求成,既要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采用温和的教育语言,耐心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某些积极性、兴趣和爱好,然后根据“动机”迁移的原理,引导他们走上正路。可以说,尊重和关怀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我曾有一个学生偷了同学的几本故事书,被发现后扭送到我面前。望着这个满面涨得通红的学生,我考虑到他此时一定感到羞愧难当,悔不当初,应该给他一个下台的阶梯,改过的机会,而不能把他往死胡同里推。从尊重和爱护的角度出发,我支开了围观的学生,然后轻声地问他:“你很喜欢看故事书,是吗?”这位学生可能本以为我一定会狠狠地批评他的偷窃行为,所以对我的询问感到意外,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过了一会儿才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我继续耐心地教育他说:“你爱看故事书,这说明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但是私自拿人家的东西就不对了。一个好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你说对吗?”我对他的肯定的评价使他又一次感到意外,我从他望我的眼光中看到了信任和后悔。经过进一步的谈话,我还了解到了这位学生因家庭经济不好而买不起自己喜爱的书,于是第二天我送给了他一些书籍。当他接过书时,终于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我抓紧时机,进一步深入引导他说:“人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自己喜爱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获得,不劳而获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对我所讲的道理,他连连点头表示接受,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一定做一个品德兼优的学生。之后,我还有意地多次让他在班活动中为同学们讲故事,让同学看到他的特长和优点。最后,他得到了全体同学的原谅和尊重,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能彻底改正错误,终于没有在错误的轨道上滑得更远。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帮助,对学生的转变和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为社会多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
三、教师不仅要爱一个学生,而且要爱全体学生,爱自己的一切教育对象
在我们的学生中,有的聪明,有的迟钝,有的活泼,有的文静。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偏爱。有的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百般宠爱,认为完美无缺;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尤其对差生,更是恨铁不成钢,往往控制不住情绪,有时过于严肃、粗暴,动辄发怒,责骂学生,甚至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对付他们。教师这种“嫌贫爱富”的言行举止只能在差生创伤的心灵上雪上加霜,把差生推向悲观绝望、自暴自弃的境地,甚至造成心灵的歪曲,其结果必然损害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对待差生,我们要像特级教师丁有宽那样“偏爱差生”,用爱心去滋润他们的心灵,用激励的办法,耐心地辅导他们,提高他们,促成他们的转变,把每一个学生培养好、教育好。
四、教师的“爱”还要与“严”相结合,合理的、严格的要求是热爱学生的另一种体现
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响鼓还需重槌敲”。这些俗语包含着一个常识性的道理:培养人材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这正如工厂里如果没有严格的标准就会出废品,军队里没有严格的纪律将会打败仗一样,如果学校里没有严格的规章、守则,老师对学生放任自流,缺乏严格要求,就培养不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身为人师,除了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之外,还要敢于按照有关的各项纪律和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确实能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用之材。
但是,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以了解、尊重和爱护学生为前提。缺乏了解的“严”,是一种盲目的教育。小学、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而尚未定型的时期,有着丰富、复杂、易变的精神世界。教师应当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使严格要求有的放矢,落到实处。缺乏尊重的“严”,是强加的、被动的教育。这样的“严”让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容易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所谓“猫鼠关系”。
严格要求学生,也有一个分寸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那就要对学生提出高的要求,定出高的标准。当学生达不到指定的要求时,便大失所望,或大发雷霆,责怪学生蠢笨,甚至用体罚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惩罚。这样的“严格要求”是脱离实际的,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个别老师认为,严格要求是吃力不討好,容易得罪人,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这已是明显的失职行为,而不是把握分寸的问题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在对他们提出要求之前必须考虑其承受力,考虑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才是真正的热爱学生。
总之,我们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关键,更是我们高尚师德的表现。